流浪博士滿街跑近年備受討論,教育部已著手調整,106學年度進一步端出新的調控機制,扣除各校10%的博士班招生名額,由教育部統一調整,但可專案申請;另20%由學校自行在系所間調控,調控得宜可拿回名額,若調控機制不佳,教部將再扣5%,教育部合計可調控扣15%名額。
近年許多大學都出現博士班招不到人的狀況,出現供過於求問題,原因與就業市場飽和、產業結構轉型等有關。以台灣大學為例,104年度包括農業經濟學系、生命科學系、戲劇系、海洋所等4個博士班,註冊率都掛零。清大、交大、成大、政大等頂大也都有博士班「等無人」。
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以102學年度為例,約有4千多名博士班畢業生,但扣掉原本就有工作的人,能夠進到校園擔任教、進入業界或出國的人數還是少數,仍有1/3的人需要找工作。
李彥儀說,和各國比較,台灣每1千個人當中,就有1.48人念博士班,遠高於日本的0.5%和韓國的1.28%,幾乎和英、美國等國家相當,比率相當高。
李彥儀指出,但台灣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不像英美多大型企業,業界能容納的高階人才有限,除了台積電等大型企業外,一般中小企業對博士的需求較少,加上半導體產業雖需要高階人才,但碩士畢業也都有不錯的薪資,不見得有足夠誘因吸引學生繼續攻讀博士,加上教職已飽和,博士生名額需要通盤檢討。
為避免名額過剩,教育部106學年規畫新的調控機制,保留原名額7成,提供2成讓學校調控分配至系所,若學校調控得宜,可拿回2成名額,若未妥善調控,只可拿回1成5名額。
剩下的10%名額,若學校未向教育部申請產學合作培育研發菁英、國際共同培育人才計畫兩專案並獲通過,教部將直接扣除。各校調控方案都已送到教部,近日將完成審查。(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6.06.2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