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台北市社會局徵選出12家社福團體,將其愛心碼放置在超過3,000家的全家便利超商和義美食品門市櫃台,為期有一年的時間,藉此增加曝光同時也能讓民眾順手做公益。

誠然,近年政府所大力推動的無紙化電子發票,在尚未獲致其利之際,相與衍生出來的議題現象,便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這其中包括:是否因為宣導上的不足,這使得意圖透過愛心碼捐贈方式的比例,還是呈顯比例上微乎其微的弔詭情形,如此一來,固然是有許多的成長空間,但是,這何嘗不是指涉出來相與關聯的規劃運或是宣導教育,已然是存在著嚴重的缺失而亟待改善;連帶地,無法形成風尚潮流的電子發票捐贈愛心碼行徑,一方面除了是讓實體的紙本發票依然如故外,卻也因為社會大眾並不清楚該愛心碼的捐贈步驟程序,導致社福團體收到的實體發票數也隨之減少,換言之,關乎到無紙化電子發票推動一事,一般民眾抑或是公益團體對於愛心碼捐贈事宜的資訊不對稱情形,其所涉及到的不單單只是意願問題,而是要進一步含蓋認知的能力問題以及也不盡然是普及於大多數社福團體之結構性限制問題的綜融性考察,就此而言,何以要推動無紙化電子發票及其大力鼓吹愛心碼的捐贈發票行為,就有它探究的論述空間,這是因為:

基本上,以愛心碼取代紙本發票的捐贈型態,除了生態主義的環境保護外,亦有它考量到減低可能的交易成本,只不過,從實體到虛擬的發票捐贈,相與對應的認知、態度和行為,並無法隨之微調、修正,如此一來,反而是出現了左支右絀的捐贈困境,畢竟,用手捐發票的臨場感受,相較於雲端數據的理性管理,此一從直覺授與到工具理性的制度性翻轉,相與對應的心靈結構廓清,這才是議題針砭之所在;連帶地,相於資訊系統管理及其責信管理的多重目標,那麼,是否在誘因條件、分級分類、分配機制抑或是分階分段,以規劃出全面實施電子發票捐贈愛心碼的具體時程?就此而言,台北市政府以公權力介入模式,來推展所謂的愛心碼捐贈活動,宜是要有更多細緻的配套措施,這其中包括入圍或當選的標準為何?何以期程長達一年之久?因為愛心碼發票而中獎的收入用途責信?以及尚未能獲得財政部國稅局認證授權愛心碼的配套措施為何?於此同時,推展該項活動的真義及其目標管理的優先順序,是否能夠達到含蓋一般大眾、超商店家、公益團體、弱勢族群以及政府部門等等多元共贏的和合關係?

總之,相迎於慈善捐贈市場的激烈競爭,那麼,該項台北市社會局的善意舉措,自當要有它從需求評估、過程評估、結果評估而來之效益評估的深層思考,畢竟,癥結點就不盡然是在於如何輸入的十方善款,而是如何善加運用的輸出管理,這或許也突顯出所謂『福利』與『營利』絕非是一字之差的弔詭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