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愛生小孩?台大與政大研究顯示,台灣婦女生育總量確實隨著世代演替而穩定遞減,其中1970到1980年代出生的女性,生育步調起步晚、完成生育數量也拖延較長的時間,生育結果最低。反倒是1980年代以後的年輕世代,雖然晚生育,但有「急起直追、迎頭趕上」的現象。
科技部補助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陳玉華與政大社會系教授陳信木共同執行為期三年的專題研究計畫,了解台灣戰後出生世代對於婚姻和生育的偏好、行為等,今公布研究結果。
陳玉華分析,1970到1980年代晚婚、生育率低,原因與男女觀念未趨一致有關,那年代的女性教育程度愈來愈高,更有自己的想法,但男性的觀念一時還無法調整,還是持傳統觀念,「腦袋還沒轉換」,兩性態度差異大,結婚的人減少,生育率自然低。
陳玉華說,1980年代後,男性的觀念逐漸轉變,男女雙方認知漸趨一致,雖然結婚比以前父母的年代晚,但還是會結婚,加上政策支持,生育率「止跌反彈」。
面對日益嚴峻的少子化趨勢,陳玉華認為,政府應該擴大鼓勵生育的相關政策,育嬰留職停薪和津貼尤其應該落實,育兒津貼額度不應有區域性差別,而是全國一體適用,才能解決生育率下降導致的人口老化問題。
陳玉華也建議,政府設定家庭政策時,不要太過強調家庭形式,現在的家庭更為多樣,20歲和40遂組成的核心家庭樣貌也不見得一樣,家庭政策應有更多元的思維。(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6.05.1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