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文化論 (Culture of Poverty Theory )
貧窮文化的概念是由美國人類學家Oscar Lewis在墨西哥和波多黎各研究貧民生活的發現結果,認為貧窮文化呈顯出來的是窮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適應,同時這也是對他們身處於社會邊緣位置的回應,對此,Lewis長期致力於使「窮人」成為合法的主體,藉此轉化貧困生活,事實上,Lewis提出窮人本身有一套代際延續的次文化(sub-culture),據以整合出70個貧窮次文化的特質,含蓋有次文化與大社會的關係、貧民社區的本質、家庭的本質、個人的態度、價值與人格結構等面向,而具體的行為特徵則為:長期失業、平均壽命低、無助與匱乏感、家庭暴力、較早有性經驗、缺乏延緩滿足需求的能力、不良工作習慣、缺乏長期目標、物質濫用以及家庭結構不完整等,這些特質會在貧窮家庭裡代代相傳,造成這些家庭與主流社會脫節,因此,形成惡性循環不易脫離貧窮;連帶地,貧窮文化一旦被形塑產生,將會有自我延續的傾向。總之,即使貧窮文化並非是永恆不變,亦不必然會一定存在,但是,世俗對於窮人所賦與過多錯誤的價值觀念,以及吝於給於實現理想的蛻變機會,就此而言,從瞭解心理、經濟、社會開始,倡議個人、社會與政府,藉此打破窮人的宿命觀點和改變窮人失序行為以及切斷貧窮的代間延續,也就是說,從物質的改善到價值認知和態度行為的改變,皆要有整全多層的論述思考。
資料來源:賴君萍(2016)。<脫貧方案政策執行之初探--以桃園縣政府二代脫貧方案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
延伸概念:貧窮、次文化、優勢觀點
晴天消息
- 「冷落孤立,也算職場霸凌,最高罰150萬」 2025-05-02
- 「『園長之子』毛畯珅性侵猥褻6女童,犯226罪判關28年8月定讞」 2025-05-02
- 關於臺灣房市的「死亡交叉」: 當新生兒數量減少,房屋卻是越建越多之際…… 2025-05-02
- 「房市基本盤亮警訊!使照、新生兒赫見『死亡交叉』這都最嚴重」 2025-05-02
- 「新北市鄰長將納團體保險,學生有望『班班有鮮乳』」 2025-05-02
這是一則以「貧窮」探討文化的文章,話說貧窮議題,在世界各國及全球各角落皆存在,1962年在德國成立了一個非宗教、非政治、非營利、獨立的非政府組織,『救濟世界飢餓組織』,以消除全世界範圍內的饑荒和貧窮為目標,許多國家民族雖致力改善「貧窮」,但效果均非顯著,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美國人類學家Lewis的貧窮文化概念,係研究南美的墨西哥及波多黎各國家貧民生活所提出,並未擴大研究到其他各大洲,且東西文化,人種習性,生活模式,氣候環境,相關科技發展,社會變遷,政治差異以及特定的經濟社會條件等差異,加上貧窮的成因複雜且多樣,故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貧窮成因亦有所不同,有效解決貧困問題需要綜合考量不同因素並採取針對性的政策干預;當然Lewis 的研究讓我們看到,貧窮文化並非不可改變,要打破這種宿命性,不僅需要更多的社會支持和機會,使窮人能夠突破文化上的限制,以及打破貧窮的宿命觀,除了從經濟層面改善窮人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通過政策、社會教育、心理、價值觀等多層面變革的途徑,幫助他們改變自我認知、行為習慣以及整體的價值觀,這樣才能使貧窮家庭得以突破代際延續的次文化,進而擺脫貧窮,以實現真正的脫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