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當人群服務的社會工作朝建置性目標管理挺進之際,關乎到性格、性別與性向之『三性』的命題思索,就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是「性格」的命題思索:誠然,標舉性格用以決定命運的最終下場,究竟是悲情、原罪還是宿命?就此而言,與其去突顯性格及其命運,這兩造之間的因果關聯,倒不如針對包括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價值思維以及認知態度等等的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以進行綜融性的廓清、杷梳。冀此,人群服務的從業人員除卻學歷文憑、專業證照和在職教育外,潛隱於內在的性格心性抑或是人格特質,究竟有無鑲箝以成為一套縝密的世界圖像,從而完備由外到內以及從具體到抽象而來的整體性適任資格,至於,擴而及之的更是包括社會歷練與人情世故在內的情境因素,是否得以進一步地增益成為社工臨事應變的處遇籌碼。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實有必要去正視到現行教育體制內社工養成的限制所在,畢竟,狂飆世代的高中職學生選擇衣帶漸寬也不悔的社工職業,這除了專業培力的階序關係外,限縮於社工己身的生活經驗,又要如何得以從容地超越更多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總之,欠缺探索教育與職涯規劃等等的前置作業,這使得一線社工所決戰對賭的經常不是社工的專業知能,而是某種無形力量的牽絆,這其中包括有情緒拉扯、情緒對立抑或是情緒勒索,以此觀之,斷定案主命運的社工性格,當只是代罪羔羊般地成為結構縱容底下的犧牲品。
其次是「性別」的命題思索:誠然,慣常是將社會工作視為是一種女性寡佔或壟斷的獨門產業,亦即,採擷女性所特有的天生氣質,藉此彰顯出來愛之勞務的「社會工作」自當會與「女性」產生親擇性的親近關係(elective affinity),對此,社工作為一種超然、客觀與中立的專業自我,是否有其跨性別和去性別化的綜融思辨,藉以避免淪落成為某種變質的性別霸凌意識形態或性別霸權主義,也就是說,回應於性別體制而來的諸多性別階層深化情形,那麼,所謂性別主流化的時代趨向,就不應該只是剛性規定於相關委員會成員組合上的性別比例,而是男女有差異與兩性須平權的普世價值,要如何具體落實以成為一種含蓋性別、性相、好性與壞性而來的友善環境?以此觀之,性別權控關係所塑造出來的性別權益配置,是否造就了更多『弱勢之強者』的女性?而此一性別對峙、對立與對決,會是探究當前台灣社會諸多的性別權益保障和福利增進的弔詭所在?
最後是「性向」的命題思索:回應於社會變遷所衍生出來之多元性別的發展趨勢,那麼,扣緊專業助人的處遇過程,社工人員要如何克服我執、本位以及優勢的中心思想,從而反思一種互為主體性的彼此關照和相互同理要如何得以可能?也就是說,在這裡所指稱的跨性別,就不單單只是一項的干擾因素,而是還原回到真實的生活世界裡,社工更須時時謹記『存在』作為某種的客觀事實,是有它的道理所在,這不盡然是關涉到對錯、善惡、好壞、美醜的絕對性兩判,因此,關乎到心靈結構的解構、重構與新構,這自然是一項念茲在茲的變革課題所在,就此而言,包括「性格」、「性別」與「性向」的考察真義,旨在於突顯:社工之於專業自我所應該要有的『反思體現』(reflectivity)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