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前情提要:
衛福部推動《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不過,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公布《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發現97%的學生支持,但僅2成學生使用,對此,學生會代表指出,不是不用,而是用不到,主要是免費諮商專案難預約,再加上使用後易被貼標籤、被汙名化,使得好方案看得到、用不到,以此觀之,該項的免費心理諮商服務,除了有無的可及性化,亦有其涉及到像是可近性、權責性、整合性、意願性、便利性、代價性、使用性、受惠性、外部性、品質性等服務輸送諸多觀測指標的相關提問。

………………………………………………………………………………
在遙遠的海洋深處,有一座被稱為「心靈珊瑚礁」的奇幻國度,這裡的居民都是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從自由穿梭的海豚到悠遊自得的海龜,還有那成群結隊的小丑魚。然而,這片看似平靜的海域,卻隱藏著一個深刻的問題。

心靈珊瑚礁的居民近年來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是因為,隨著海洋溫度升高,以及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的衝擊,這片珊瑚礁正逐漸失去昔日的光彩,居民們開始感到焦慮不安,尤其是年輕的魚群,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有些魚甚至出現了明顯的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了興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珊瑚礁的領袖——一隻智慧無比的章魚教授,決定推出一項名為「心靈潮汐」的免費心理諮商計畫,他希望藉由這個計畫,幫助居民們重新找回心靈的平靜,然而,計畫實施後,章魚教授卻發現了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雖然九成以上的居民表示支持,但實際參與的人卻不到兩成。

第一幕:壓力潮汐下的迷失
一隻名叫小藍的年輕熱帶魚,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小藍剛從「海流學院」畢業,正處於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他每天都在忙於適應新的環境,同時,還要應付來自長輩和同儕的期待。小藍的內心充滿了壓力,但他卻始終不敢向外求助。

“我真的需要去參加心靈潮汐嗎?”,小藍經常自問。“如果其他魚知道我參加了心理諮商,他們會不會覺得我很脆弱?會不會在背後議論我?”,這種對心理健康的汙名化,使得小藍遲遲不敢行動。

另一方面,小藍也發現了實際參與諮商的一些困難,「心靈潮汐」計畫雖然免費,但預約卻非常困難,每次他試圖預約時,總是得知名額已滿。“為什麼這麼難預約?”,小藍感到沮喪,“這樣的計畫真的能幫助我們嗎?”

第二幕:章魚教授的反思
章魚教授對此現象感到憂心,於是,他召集了一場由各類海洋生物參與的會議,希望能找出問題所在。會議上,小丑魚代表提出了一個觀點:“我們需要更多可及性的資源。現在的服務點太少,而且集中在某些特定區域,對於住得較遠的居民來說,非常不方便。”

一隻擁有鮮豔斑紋的魟魚則提到:“即使我們能預約上,但許多居民對心理健康仍有偏見,他們認為參加心理諮商是軟弱和無能的表現,這讓大家不敢跨出第一步。”

章魚教授點了點頭,表示同意。“確實如此,我們需要更多教育和宣導,讓居民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諮商其實是一種積極尋求幫助的行為,而不是弱點。”

然而,一隻年長的海龜卻提出了另一個觀點:“我們也不能忽略居民們內心的自我低估問題。許多魚群其實具備高社會情緒能力,但他們往往低估了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不值得被幫助。”

第三幕:行動計畫:重建心靈珊瑚礁
經過深入討論後,章魚教授和他的團隊制定了一系列行動計畫:

1.增加服務據點與資源分配:將「心靈潮汐」計畫的服務點擴展至更多地區,並確保每個服務點都有足夠的人力和資源,以應對居民需求。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透過舉辦講座和工作坊,向居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消除汙名化觀念,同時,也要讓居民明白,尋求幫助並非軟弱,而是一種誠實面對自己脆弱的勇敢表現。

3.建立匿名諮詢系統:為了減少居民對於被貼標籤的擔憂,計畫推出匿名諮詢服務,讓居民能夠在保護隱私的情況下尋求幫助。

4.強化社會支持系統:鼓勵居民彼此間建立支持性的人際關係網絡,並提供相關訓練,以提升團體動力的心理韌性。

5. 監測與評估:定期進行調查與評估,以了解計畫推行效果,並根據結果進行調整與改進。

第四幕:潮汐轉變中的希望
幾個月後,「心靈潮汐」計畫開始展現成效,新增設的服務點讓更多居民能夠方便地參與諮商,而匿名系統則吸引了那些原本因擔憂汙名化而卻步的人。小藍終於鼓起勇氣參加了諮商,他發現自己的壓力並非無法解決,而是需要學習如何正確面對。

“謝謝你們,我終於感覺到自己是可以改變的。”,小藍在諮商結束時對心理師說道。他也開始主動幫助其他有相似困擾的魚群,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們:“尋求幫助並不可恥,重要的是,我們都值得被關心和愛護。”

心靈珊瑚礁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雖然壓力仍然存在,但居民們學會了如何以更健康、更積極的方式面對挑戰。他們明白,真正強大的不是從未感到壓力,而是能夠在壓力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後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時,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政策與資源,更重要的是改變社會對心理健康的看法,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都可能在某些時刻需要幫助,而這並不代表我們有缺陷,透過教育、支持與行動,我們可以共同創造一個更包容、更健康的社會環境,就像心靈珊瑚礁一樣,在壓力潮汐中找到重生的希望。

如同故事中的小藍般,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的一部分,只要我們願意正視問題並採取行動,就能為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改變,就從您、我的共同努力開始,讓每個人都能擁有健康而平衡的內心世界。

請記住:每個魚兒都有自己的漩渦,但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們最終都會化為推動我們向前游動的力量,人類世界亦是如此般的解讀,也請點評自己:“真正的心靈之泉,其實就在你的內心深處,當你學會傾聽自己的聲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你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1.13:「『太難預約』,僅2成大學生使用免費諮商」)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