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
01.半數婚姻八年多
02.浮標燈塔新加坡
03.家庭單人高齡化
04.兄弟姊妹特留分
05.統籌稅款坐月子
06.工時不足失業率
07.普發現金未成年
08.花蓮善款十四億
09.獨處孤立超高齡
10.中階移工菲國先
11.不得假釋修刑法
12.森林學堂AI化
13.政府採購啟示錄
14.心理諮商有共情
15.幼童性交猥褻案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十一月份的第二周(2025.11.10)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半數婚姻八年多」、「浮標燈塔新加坡」、「家庭單人高齡化」、「兄弟姊妹特留分」、「統籌稅款坐月子」、「工時不足失業率」、「普發現金未成年」、「花蓮善款十四億」、「獨處孤立超高齡」、「中階移工菲國先」、「不得假釋修刑法」、「森林學堂AI化」、「政府採購啟示錄」、「心理諮商有共情」以及「幼童性交猥褻案」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半數婚姻八年多」,內政部統計疫情後臺灣離婚對數直線上升,從2021年的4萬7,887對增至2024年的5萬3,469對,粗離婚率達2.28‰,創下2020年以來的新高,離婚率亞洲排名第二,僅次中國大陸,這其中,40至44歲族群離婚人數最多,達9,287人,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離婚的婚齡中位數為8.3年,亦即,有半數的夫妻撐不過8.3年,婚齡未滿5年即離婚者占33.6%,居所有婚齡層之冠,5年以上未滿10年的占23.6%居次,對此,從買房、育兒、經濟到責任等不同生命週期、生命事件、生命文本的家庭動力,直指出來的乃是如何從離異的外顯行為,以思索關乎到離婚的認知基模,究竟是在什麼樣的生活氛圍、衝突情境、溝通互動裡,被醞釀、發微到冷靜分手;「浮標燈塔新加坡」,跟多數國家一樣,新加坡同樣面臨到嚴峻的失智浪潮挑戰,根據2022年的官方統計顯示,每10位60歲以上的人中就有1 位失智症患者,約有9.2萬名患者,預估到2030年失智人口會達到15萬人,對此,新加坡政府推動建立失智友善社區,著重在物理環境和社會支持這兩個面向,至今(2025年)已建置14個失智友善社區,至於,該項物理性失智友善環境,係以『浮標』(Buoys)和『燈塔』(Lighthouses)為其布建的雙軸心,這其中浮標指的是明確的指引導航辨識,並且設置易於使用的休息點,藉此提供中途的喘息與互動,而燈塔則是意指有目的且熟悉的社區空間,可以吸引失智症者、照護者更廣泛的參與社區活動,誠然,失智友善社區不僅僅只是為了失智者而單獨規劃設計的,也是為了日後的每一個人,在這樣的社區裡,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尊重與關懷,希望臺灣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浮標』與『燈塔』,來為每一位長者照亮記憶之路;「家庭單人高齡化」,根據臺北市政府主計處所發布的《台北市高齡家庭醫療支出趨勢分析》顯示,截至2024年底,臺北市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3.06%,率全臺之先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值得注意的是,該項報告同時指出,戶內全為65歲以上的高齡家庭戶數達到18.27萬戶,占全市17.24%,較五年前增加 50.13%,尤其是單人高齡家庭更是一下子暴增74.85%,相形之下,核心家庭大幅減少,單人戶與夫婦家庭則是急速上升,著實反映臺北市的家庭結構快速轉向於單人化、高齡化、晚婚化、不婚化和少子女化等多重的發展趨勢,特別是扣緊都會地區所實有的人口外移和社經結構變化等交織影響,據以催化推升孤老比例的增多,這也讓『孤獨死』恐將成為下一波的高齡口危機,畢竟,這當中糾結有婚姻狀況、同住情形、經濟條件、社會性參與等諸多干擾變異,這也讓對於都會高齡長者的服務體系和輸送網絡布建,是有必要進行涵蓋整全、多層、分類、分級的分流處遇規劃;「兄弟姊妹特留分」,因應於〈民法〉第一二二三條有關繼承人之特留分,規定『兄弟姊妹之特留分,為其應繼分三分之一』,致使讓立遺囑者無法自由分配遺產,對此,基於保障憲法財產權及遺囑自由,民團連署要求廢除兄弟姊妹特留分的民法規定,以讓民眾能夠自行選擇處理遺產,藉此避免單身或無子女頂客族被變相懲罰及其手足爭產情形,顯然,這部分實有涵蓋從傳統大家庭到當今的家庭多樣型態、從血緣關係到法律保障、從最低限額到親情拉扯、從全然廢除到限縮適用、從廢除特留分到增訂保障經濟弱勢手足的生活補助請求權、從個人財產自主權到遺囑自由原則,以迄於國家不應強制代替親情分財產的綜融性思考;以及「統籌稅款坐月子」,因應於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的條文瑕疵,導致明年度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將會有新台幣345億元,無法撥發給地方,對此,民進黨立院黨團提出〈財政收支劃分法〉第16條之一未分配款暫行條例的修正草案,主張將這筆錢用於全民,包含坐月子給10萬、勞退自提加送1%、國民年金月領8,000元,顯然,相關的解套對策,包括再次提出財劃法的修正草案,以更正計算公式中的分母瑕疵,抑或是針對無法撥給的統籌稅款進行社會性溝通,以善盡財政紀律的適足精神,而非覬覦於選舉將屆而來討好式的民粹政治,更遑論於如何落實坐月子福利津貼的效益評估機制設計。
其次,「工時不足失業率」,根據主計總處所發布的最新就業數據顯示,今年(2025年)九月失業率降至3.38%,但是,俗稱低度就業之工時不足的就業人數卻是增加8千人,而來到12.9萬人,成為了今年以來的最高,即使整體的就業情勢尚屬穩定,但是,像是服務業、製造業等產業別表現,還是出現明顯的分化趨勢,尤其是製造業受到對等關稅與全球產能過剩的影響最為顯著,比如美國的對等關稅硰施,從八月七日上路之後,臺灣地區無薪假實施的人數也一路增加,九月底來到8,50人5,截至十月十六日為止,無薪假的人數更是高達8,543人,據以反映在諸如因為經濟因素如業務不振、無法找到工時大於35小時工作,以及季節關係工時未達35小時,但希望能增加工時等工時不足者的就業人數,況且還存在著長期以來低薪就業和薄利就業的工作貧窮議題現象;「普發現金未成年」,《全民普發1萬》將在今年的11月12日起陸續入帳,民眾可以透過5種管道領錢,不過,普發現金訂出13歲這個代領年齡門檻,主要是延續前年(2023年)作法,並且參酌民法中『無行為能力人』與『限制行為能力人』等規定,具體而微包括(一)未滿7歲的兒童沒有行為能力,所有金融相關事務都必須由父母代辦,因此,普發現金會由父母代領,並透過健保卡與身分證、帳戶資訊進行驗證,(二)7歲到未滿13歲的孩子,已具基本判斷能力,可由父母代領,也可以選擇用自己的帳戶領取,讓家庭有更多彈性,(三)13歲以上的少年,已能獨立處理金融事務,因此,可以自行領取現金,顯然,從尊重青少年的理財自主能力到青少年運用該筆現金的支付用途等之類的社會性關注,主要的癥結點還是要回歸於是否落實增進青少年資源運用與管理的家庭教育;「花蓮善款十四億」,花蓮災害募款為期一個月落幕,賑災基金會公布最終的募得金額,從9月25日啟動《092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專案募款》至今,共募得31萬4,923筆、共計新台幣13億9,119萬1,377元善款,善款將分三階段執行撥付,包括有第一階段之緊急慰助及家園支持、第二階段之生活支持與關懷照護,以及第三階段之社區復原及重建,值得注意的是,透過 LINE Pay 平台所募得的捐款筆數(18萬1,504筆),占本次賑災基金會整體募款筆數近六成,顯見及時、透明的數位公益平台,已然成為用戶信任與喜愛的重要捐助管道,來讓小額的捐款匯聚成為一股龐大力量;「獨處孤立超高齡」,在當前的超高齡社會中,獨處與孤立的議題愈發受到社會性關注,獨處是一項主動的選擇,乃是個體為了自我對話反思、心理修復或創造力提升所採取的行為,至於,孤立則是一種被動的狀態情境,通常伴隨著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和心理健康的惡化,如此一來,這種自願、彈性的選擇性,使得獨處成為蛻變成長的轉換契機,以此觀之,有意義的人際互動而來的社交關係質量,反而會比數量來得更為重要,也就是說,危險的不是獨自生活,而是缺乏正面的社交關係互動,尤其是如何唯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為樂齡人口創造一個更加友好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得以在獨處中找到平靜與滿足,而非是陷入孤獨和焦慮;以及「中階移工菲國先」,行政院會拍板《跨國勞動力精進方案》,最快明年(2026年)第一季在菲律賓設置首個公辦跨國勞動力延攬中心,屆時,缺工的旅宿業與商港碼頭業將可透過國對國的方式直聘中階技術工,不過,前提是要先幫本勞加薪新台幣兩千元,技術工也須符合3.2萬元薪資門檻、A二以上語言能力及技能資格,方能引進直聘,只是,目前主要缺少的都是基層人力,非中階人才,這樣的措施不僅對業者沒有幫助,恐怕更是讓本籍基層勞工會從正職轉為兼職,至於,究竟旅宿經驗的技術工要受過何種專業訓練,這部分有待進一步明確規範,最後,包括薪資、勞健保等等不斷被墊高的中階移工聘僱成本,這更是讓業者裹足不前的窒礙難行之所在。
最後,「不得假釋修刑法」,政院拍板〈刑法〉的修正草案,至於,共計有五項的修法重點,分別是:(一)『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者不得判死刑』,行為時或審判中因精神障礙、心智缺陷導致自我辯護能力不足,不得科處死刑,(二)增訂『特殊重大暴力犯罪不得假釋』,未來凡故意殺人、殺人未遂或虐童致死、致重傷,若被判處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徒刑者,一律不得假釋,(三)『裁判確定前羈押日數一律折抵』,裁判確定前的羈押日數,全部納入假釋要件的已執行期間,不再區分是否逾一年,回應憲法平等原則,(四)針對撤銷假釋後的殘刑執行,修正後將依罪情比例計算,不再一律執行20或25年,以避免刑期不均,(五)死刑定讞待執行期間不折抵刑期,以確保刑罰執行嚴謹,無疑地,此次五重點的修法內容,雖然具有用以回應憲政需求、促進公平正義,以及強化社會安全方面等積極意義,然而,其成效仍然胥賴後續配套措施的完善與落實,特別是如何以更開放的認知態度,去思索死刑存廢等爭議性議題的社會性對話,藉此在保障人權以及維護社會秩序兩者之間,尋求一個次佳選擇(secondary choice)的平衡關係;「森林學堂AI化」,一名在大學當助教的女網友發文抱怨,自從開學後發現學生越來越懶,不僅態度差,實驗還跳著做、作業隨便寫,她不知道是不是與AI盛行有關係,才會讓學生程度變差,但是,也感嘆並呼籲同學們要少滑短影音,多看書或文字來充實自己,誠然,科技可以讓我們更快地獲取資訊,但是,真正的智慧乃是來自於思考、實踐和學習,如果我們過度依賴科技,將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讓我們用科技作為輔助的工具,而不是致勝的捷徑,特別是在這個AI時代裡,繼續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請記住:『科技創造始終來自於人性,但人性卻是經常迷思在科技創造之中』,在這個AI時代,或許我們無法避免使用科技,但卻是可以選擇如何與它相處,尤其是真正有價值的不只是答案,而是那段努力追尋答案的思辨旅程,如此一來,只要我們願意用自己的雙腳去探索未知,用自己的頭腦去追尋智慧的話;「政府採購啟示錄」,面對國家機器與非營利組織之間複雜關係時,唯有透過平等、公正、透明、合作與長遠規劃,才能創造出一個和諧且可持續發展的共榮、共好社會,而非是陷入於『公私不協力、權控不平等、分工不合作、系統不整合、撒錢不手軟、含怨不和諧』、『是補助而非委外、是贊助而非投資、是人治而非法治、是馬太而非協力』、『操作議題、營造悲情、綁架案主、威脅社會、感動行銷、資源壟斷』、『肥的是NPO、苦的是弱勢、累的是一線社工、爽的是國家機器、不解的是社會大眾』的道德綁架和情緒勒索;「心理諮商有共情」,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的那一天,災難如同洪水般無情地侵襲光復全鄉,在這片混亂中,那些於第一時間投入救災的鏟子超人英雄,成為了希望的象徵,這些的救災英雄不僅需要外界的讚美,更需要實質的支持與陪伴,對此,衛福部推出《馬太鞍溪堰塞湖救災人員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每人一年內三次心理諮商服務,正是對於這些英雄們的一份溫柔呵護,只不過,僅僅三次心理諮商真的充足夠用嗎?連帶地,心理健康支持不僅僅是微視層面的個體範疇問題,更牽涉到整個社會系統的運作,也就是說,鏟子超人所經歷的不單單只是個人的創傷,更是一種集體記憶的共通傷痛,他們需要的也不僅是短暫的心理諮商,更是需要一個長期的全支持系統,特別是一個能夠傾聽他們故事、理解他們痛苦的社會氛圍?;以及「幼童性交猥褻案」,根據警政署統計近兩年半的統計顯示,未滿12歲幼童因性交猥褻而成為被害人的通報件數共計高達1,247件,數量遠超過幼童因駕駛過失事故報案的863件,雖然,該項將通報數字當作性犯罪件數,是有盲點或黑數之虞,但是,幼童性犯罪的通報數量,一舉超越被認為常見的幼童傷害和交通類型,這卻是一項不真的客觀事實,而值得加以正視包括犯罪場域、認知教育及其防制對策或防治措施的通盤性檢視。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