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一片廣袤的森林中,裡面住著各式各樣的動物,牠們共同維持著這片生態的平衡,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森林中的資源分配與合作方式,逐漸出現了裂痕,特別是在一個關於《資源分配與服務委託》的大會上,所有動物都聚集在一起討論未來的方向。
緣由:森林的大樹
在這片森林中,有一棵高聳入雲的「大樹」,它象徵著國家機器的政府,「大樹」的枝葉茂密,為森林提供了遮蔭與養分,然而,它的根系卻過於繁複,擋住了周圍小植物的成長空間,這些小植物就像非營利組織,它們雖然靈活且充滿生命力,但卻受限於資源分配的不均與繁瑣的制度規範。
第一幕的『起』:委託的開始
某一天,「大樹」宣布了一項新政策:「為了讓森林中所有動物都能受惠,我將委託一些小植物來執行特定任務,比如分發種子、照顧年幼的小動物和清理落葉。」,這聽起來像是一個極好的計畫,所有的小植物都雀躍不已,期待著能夠參與其中。
然而,當大樹開始分配任務時,小植物們發現,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樹要求它們必須遵循一套複雜的規則,這些規則就像是由無數條藤蔓交織而成的管制網絡,小植物們必須小心翼翼地穿梭其中,這其中一棵名叫「藤蘿」的小植物抱怨:「我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理解這些規則,卻無法專心照顧需要幫助的小動物的真正任務。」
更糟的是,大樹在分配資源時並不均衡,有些小植物得到了豐富的養分,而另一些則只能勉強維持生計,一株名叫「野薑花」的小植物不滿地說:「我們明明也有能力完成任務,為什麼資源卻總是流向那些看起來更高大的植物?」
第二幕的『承』:不協力的困境
隨著時間推移,小植物們發現它們彼此之間的合作,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一個名叫「爬藤」的小組織試圖與另一個名為「苔蘚」的小單位合作,但由於缺乏明確的分工和信任,合作最終失敗了。
「爬藤」抱怨道:「大樹給我們的指示太模糊了,我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與苔蘚協作。」,「苔蘚」則是回應:「爬藤總是想掌控一切,卻不願意和我們溝通、協調。」
這種不協力的現象讓整個森林陷入了一種奇怪的氛圍:小植物們彼此競爭,而不是互相支持,相形之下的「大樹」則是忙於制定更多的規則,而不是傾聽基層的聲音。
第三幕的『轉』:撒錢與怨氣
一次偶然的機會,「大樹」獲得了一筆額外的資源,為了安撫小植物們的不滿,它決定將這些資源分發出去,然而,由於缺乏長遠規劃,「大樹」只是隨意地將養分撒向森林中的各個角落,希望能夠暫時平息紛爭。
起初,小植物們感到滿足,但很快它們發現,這些養分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一株名叫「紫藤」的小植物說:「這些短暫的養分雖然讓我們喘口氣,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穩定且公平的資源分配機制。」
此外,小植物們對彼此的不滿也越來越深,一些小植物認為,「大樹」偏袒某些特定的群體,而另一些則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導致整片森林充滿了怨氣和不和諧。
第四幕的『合』:反思與建議
面對這樣的困境,一隻名叫「貓頭鷹」的智者站了出來,「貓頭鷹」說:「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運作方式。如果我們繼續這樣下去,整片森林將會走向衰敗。」
「貓頭鷹」提出了幾項建議:
1.簡化規則與程序:「貓頭鷹」建議「大樹」應該簡化那些繁瑣的規則,來讓小植物能夠更專注於執行任務,而不是將時間、心力浪費在冗長的行政作業上。
2.建立公平透明的資源分配機制:「貓頭鷹」認為,「大樹」應該採用更透明的方法來分配資源,比如舉行公開討論會,讓所有小植物都有機會參與決策。
3.促進合作與信任:「貓頭鷹」建議,小植物之間應該建立更多合作的平台,比如成立跨組織的協力網絡,讓彼此能夠共享資訊與資源。
4. 長遠規劃與能力培育:「貓頭鷹」強調,「大樹」應該將資源用於培育小植物的能力,而不是僅僅進行短期補助,只有當小植物自身足夠強壯時,它們才能真正承擔起森林中的責任。
結語:新生的森林
在「貓頭鷹」的建議下,「大樹」開始進行改革,它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規則與程序,同時也更加重視小植物們的聲音,小植物們則試逐漸學會了如何互相合作,共同面對挑戰。
誠然,改革並非一蹴而就,但整片森林開始展現出新的生機,動植物們也發現,它們所依賴的這片生態系統變得更加穩定與繁榮。
請記住:面對公共政策與非營利組織之間複雜關係時,唯有透過平等、公正、透明、合作與長遠規劃,才能創造出一個和諧且可持續發展的共榮、共好社會,而非是陷入於『公私不協力、權控不平等、分工不合作、系統不整合、撒錢不手軟、含怨不和諧』、『是補助而非委外、是贊助而非投資、是人治而非法治、是馬太而非協力』、『操作議題、營造悲情、綁架案主、威脅社會、感動行銷、資源壟斷』、『肥的是NPO、苦的是弱勢、累的是一線社工、爽的是國家機器、不解的是社會大眾』的道德綁架和情緒勒索。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