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鐵自9月22日起推行寧靜車廂政策,引起部分民眾質疑對親子族群不友善。對此,高鐵公司董事長史哲今(15日)受訪坦言,政策宣布時其實已明確說明「排除兒童及無自制能力者」,若造成誤解,「千錯萬錯都是我們的錯,是我們沒有把事情講清楚。」他坦言,高鐵現階段因運量持續增加,無法額外開闢親子車廂,不過他強調,若部分乘客因誤解而感到不適,會以「親子感受優先」為調整方向。
談到為何不將寧靜車廂集中於特定車廂時,史哲今日在Yahoo《齊有此理》節目解釋,這項政策旨在提升乘車文化,倡導乘客自律。若能以自律達成共識,對台灣的國際形象也是加分,代表社會的相互理解更進一步,因此高鐵將持續以宣導方式推動。
他進一步指出,根據客服資料顯示,約七成客訴與「講電話太大聲、看影片不戴耳機」有關,因此政策並非針對父母,而是根據實際大數據精進服務。此外,高鐵的整體滿意度高達九成五,代表乘客普遍肯定服務品質,史哲認為應該珍惜這樣表現優異的公共服務。
自政策上路以來,每天車上約有7、800件勸導案件。高鐵每日行駛170至200班次,平均每班僅約5件。從類型來看,講手機過大聲占近五成、不戴耳機看影片約兩成,兩者合計近八成,至於「抱怨小孩吵鬧」的案件僅為個位數。史哲強調,8月公布政策時就已說明,對於兒童與無自制能力者,原則上「以安撫與溝通為主」,也就是實際上予以排除。他對外界誤會感到遺憾,並表示:「千錯萬錯都是我們的錯,是我們沒有把事情講清楚。」
史哲指出,孩子不僅在家庭中成長,也在社會環境中學習,車廂本身就是孩子的成長空間,需要旅客共同包容與支持。「我從沒想過小孩與寧靜車廂會被連結,但能理解家長因此感到壓力。」
談及個人經驗時,史哲笑說自己有三個孩子,小孩吵是小事,兒子甚至爬上行李架,把高鐵當「湯姆龍」,所以非常能理解家長帶孩子出行的辛苦。他回憶過去擔任文化局長時,也曾為音樂廳是否應開放全齡觀眾而苦惱,認為這是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難題。
至於設立親子車廂的可行性,史哲指出,日本新幹線同樣沒有親子車廂,這類設施多出現在長途列車上,而高鐵旅客平均搭乘時間不到一小時,使用需求不同。若要設立親子車廂,還需考量市場性,即是否有資源支撐孩童歡樂的空間,而提供更有趣的親子服務空間,還是真正的親子車廂,民間團體也有不同看法。
他坦言,高鐵現階段因運量持續增加,無法額外開闢親子車廂,「寧靜車廂本身也是一種親子車廂」,希望藉由乘客共同維護,打造更友善的親子搭乘環境。
史哲最後強調,車廂內的舉牌行為僅是全車提醒,並非針對特定族群或孩童。而從民調來看,有九成支持規範講手機、不戴耳機,因此政策不會停,「但若有人誤解或不舒服,我們會調整方式」他表示,支持親子友善是社會共同的責任,未來執行上會以親子感受為優先。(時事新聞來源:上報,2025.10.1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