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來自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專題研究,背後實有其相與衍生的思辨論述。
話說: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包括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藥酒癮、焦慮症、失智症、心身症、人格疾患、適應障礙症、睡眠疾患在內的十種精神疾病,進行對於壽命的影響評估,研究發現,與一般人相較的話,得出不同年齡層及其精神疾病類型的減壽影響程度推估,這其中的各項發現包括:
(一)首先,45歲以下精神疾病者,若為藥酒癮、思覺失調症、躁鬱症、人格疾病患者,平均壽命損失十至十五年,其次為憂鬱症,少活五至十年,而焦慮症及睡眠疾患少活五年,至於,心身症、適應障礙症則不顯著;
(二)其次,45至64歲,藥酒癮者少活十至十五年,思覺失調症少活十年、躁鬱症少活七至八年、憂鬱症少活五年,相形之下,45至64歲失智症對於生命餘年損失的影響反而較小,平均六至七年;
(三)最後,65歲以上年長者,如為藥酒癮、思覺失調症者少活五年,其次為躁鬱症四年、失智症三年,其餘精神疾病對於壽命影響並不顯著。
誠然,上述數據不僅揭示精神疾病的嚴重性,也強調全社會對於這一議題的關注不足,亦即,該項研究除了提供有關精神疾病對其壽命影響的量化數據外,還進一步提點這些疾病對於患者生活質量的深遠影響,況且這其中糾結有諸多交織拉扯的待解謎團,遠地不說,精神疾病患者壽命較短的歸因,當可追溯至多個層面,像是:
(一)首先,自殺風險的增加是精神疾病患者減壽的重要因素,由於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殺率顯著高於一般人,這與其心理健康狀態密切相關;
(二)其次,精神疾病患者往往面臨生活習慣不良的適應問題,包括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等,這些不規律因素往往會加重他們的身心健康負擔;
(三)再則,精神疾病患者常常伴隨著其他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病等,這些的共病情況,也會導致壽命的進一步減損,如此一來,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影衝擊影響,也就不僅限於心理健康,還延伸至生理健康,乃甚而形成一個跨越心理、生理、認知及社會層面的複雜健康問題網絡,這也點明出來實有必要提供整合性治療方案,藉此避免精神疾患因單一疾病而忽視其他的健康維護需求。
冀此,未來的研究應更多關注諸如社會經濟困境、家庭支持不足及社會資源匱乏等結構性壓迫因素,並且探索如何通過公共政策的制度性回應,以具體改善患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如何在快速變遷中,保持政策推動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實為未來治理的重要挑戰,畢竟,上述的數據不僅突顯精神疾病對於生命長度的直接影響,更是揭示對於生活質量的深遠影響,而有其不可小覷之處;連帶地,本質上,精神疾病減壽問題乃是一種健康不平等現象,其根源在於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如此一來,針砭之處更是在於據以投射現行公共衛生政策在資源分配上的偏頗、不足。
總之,精神疾病對於壽命的影響,已經成為近年來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議題,涉及到的是涵蓋個人、家庭、社區及政策等多個層面,惟有通過綜合性的治理措施,方能有效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餘命和生活質量,畢竟,這其中還有從先天到後天、從遺傳到學習、從個人到家庭、從社區到生態、從思覺失調到失智、從藥癮到酒癮、從單一疾患到交織共病、從制度設計到環境因子、從事前防制減損到事發防治停損、從風險係數到危險事件等不一而足的變異情事,以此觀之,在這裡的考察的重點,就不全然在於生理範疇的平均壽命,更是攸關到健康餘命的生活品質及其涵蓋治療、作息、運動、社會性參與等全人關懷的應有布建;連帶地,我們必須認識到:精神疾病並非是個體範疇的個人境遇,而是關乎到整個社會所共同要面對的結構性困境,此一社會性認知教育的翻轉或進化,直指的是如何使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都能在公平與尊重中,重新拾回健康生活之平權、維權等應有的權能賦與。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0.09:「國衛院最新研究:精神疾病患者壽命變短,藥酒癮者尤甚」)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回溯精神疾病的歷史,可探知從迷信到科學的發展史,社會群體對於不同一般想像與期待的個人表現通常是害怕與抗拒,需要尋求可以被大眾認同的理由才能允許其共同生活,從神明或惡魔附體到理解是心理、生物與社會交互影響,到《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問世,精神疾病患者才度過漫漫的黑暗時期,成為現代醫學治療的一環,但沒有改變的是人們對於精神疾患產生的脫序行為對社會生活產生干擾時的嫌惡與躲避。
在教育現場處理學生疑似精神疾病時,最難突破的是個案與家屬的病識感,生理上的不適與痛苦,可以利用科學檢驗方式得知病因,使用藥物與手術使病患回歸日常生活,實證科學的真實為民眾熟悉而接受,但心理上所引發的意識抽離與衝突行為,需要在家屬做盡一切非科學方式與心理準備才能被接受是精神疾病,心裡會生病的概念也是透過因精神疾病自殘或死亡的案例累積才成為可被觀察到的事實。
然如何使精神病患穩定用藥、持續就醫、安全生活進而回歸社會生活,在他們離開學校機制後就是石沉大海的無聲,特殊教育者在離開教育環境後銜接社政或勞政的後續追蹤,沒有進入特殊教育體系的精神疾患,輾轉在警政、醫療、社政、勞政反覆循環,最不願意見到的是精神病患者犯下令人髮指的重大刑案時才會出現相關服務的詫異。
如何使精神病患進入網絡的服務,需要改變的是精神疾病如經濟弱勢相同不是個人或其家庭可以改善的生活匱乏,而是真的看到精神疾病的真正存在,人無法如同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等是可以遷離改址的嫌惡設施,我們清楚長照照護與設施的重要性,卻難認同精神疾病照護已經是如常事務,個人、家庭、社區、社會、國家是否都正眼看待心理會生病的事實,對於多數仍努力想維持正常生活的患者,是否給予公平進入資源服務的機會,還是默默允許其就地腐朽成為大型社會事件再議,或許我們會因不瞭解感到害怕而不願意靠近,但冷眼看著那個人或家庭原地枯萎,終究也失去社會生活互助的人性,需要警惕。
精神疾病患者的平均壽命減少,表面上看起來是醫療問題,實際上牽涉到整個社會支持系統的脆弱。對於精神疾病患者而言,陪伴、理解、尊重,和他們一同創造回憶與期待,才是真正令人願意繼續活下去的力量。當我們談精神醫療時,除了藥物、治療手段,同時也必須看到個人與社會支持系統,他們的想法、態度與作為大大影響一個人活在社會上的品質,制度需要成為一個合格的領頭羊,帶領尚未理解、不清楚的民眾,如何接納與包容。
從這篇文章中,可以感受到精神疾病議題的嚴重性遠超過一般認知。研究顯示,多數精神疾病患者的平均壽命明顯短於一般人,這不僅是醫療層面的問題,更牽涉到社會支持、資源分配與結構性壓迫等原因,許多患者因為貧困、缺乏家庭支持或社會排斥,導致身心健康惡化,形成惡性循環,而這樣的現象正反映出健康不平等的核心本質,當社會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時,弱勢者就會在醫療與照顧體系中被邊緣化,社會應該強化社區層級的支持網絡,例如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增設可近性的諮商與復健服務等,以協助精神疾病者獲得更完善的照顧與支持。
看到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更意識到精神疾病對壽命的影響比想像中還嚴重,像45歲以下有藥酒癮、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的人,平均少活十到十五年!其實我在服務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家庭裡的家長也有精神健康問題,這不只是心理上的挑戰,還牽涉到生活習慣、慢性病、家庭支持不足或資源缺乏,影響整個家庭的健康和日常生活,這讓我覺得,單靠心理治療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幫助他們連結生活照顧、運動、社交活動等資源,提供更完整的支持,而精神疾病減壽也是一種健康不平等,提醒社會需要更多制度、資源和理解,讓這些家庭有機會改善生活及健康心理。
學生評論練習
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健保資料庫分析自2009年至2019年期間,因
精神疾病就醫的患者約575萬多名及約915萬餘次的診斷記錄中發現:
與一般人相較,年齡於45歲以下的思覺失調或躁鬱症等族群,平均
少活10~15年,藥癮及酒瘾者更是少活20年。研究顯示:罹病的年
齡越低則對其餘命損失的影響越大。尤其是45歲以下之族群正值壯
年時期,為何就罹患重度精神疾患?且不論不可抗之個人因素及後期
的社會型態和同伴唆使等歸因,根據研究發現:在藥酒癮者的成長背
景中,父母角色的扮演有明顯缺失,如過度期望、過度權威或反之,
漠視甚至仇視孩子,即缺乏親子依附或家庭失能等。
另外,根據衛福部2023年統計亦顯示:年輕族群撥打安心專線
的主因中,有憂鬱傾向、家庭、人際困擾等的問題就佔了七成,而全
國介於15~24歲的青少年,於2022年死亡原因統計中,有24.2%的
青少年是由於自我傷害身亡,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其比例之高令
人憂心。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將精神疾患列為21世紀的頭號殺
手之一,並發現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
綜上所述,誠如教授所指:針對「精神疾病壽命變短…」云云,
其最終解方仍需著重於事前防制減損及事後防制停損兩個大方向,而
關於此兩大方向筆者之淺見如下:
一、事前防制減損方面應從一級預防的角度出發,例如:
1.建構:於學校或社區加強執行親子教育計畫或講座,引導父母了解、
學習親子關係對兒童青少年之正向心理健全成長的重要性。
2.杜絕:除各級學校設有輔導處外,應進一步串聯地區兒少關懷據點,
連結現有資源甚或增設成年民眾關懷站,作為青少年及民眾於社區中
的支持系統,形成分佈於貼近民眾生活的「社區安全堡壘」,提供心理
輔導與支持資源及有效能的應對政策,以降低其因情緒障礙而致憂鬱、
焦慮,甚至淪為物質濫用者之風險。
二、事發防治停損的方面,則應以「加強精障患者家屬之衛教」為先,
讓家屬了解個案之處遇及因應策略,提供心理咨詢及能給予協助之資
源,並落實助其復原之方案。例如:
1.於急性發作期協助患者緊急之醫療照護,以穩定其情緒與症狀。
2.於慢性復原期除協助個案門診安排及定期追蹤外,症狀趨於穩定之
中、重度患者應轉介其於日間照護中心或住宿型康復之家,提供多樣
化的訓練,以提升其生活自理、人際互動、心理認知等能力,助其學
習獨立生活及逐步回歸社會。
總而言之,在探討「精神疾患是如何導致其縮短生命長度」之際,
更重要的是思考:該如何助其強化生命的寬度,給予其身而為人應得
的尊重與生活品質,生而為公民應享之福利與權益,且罹患精神疾患
從來就不只是關乎個體一人之命運,而是個體至家庭,家庭至社會,
乃至國家整體間環環連扣之影響,因此,提升精神患者之生命質量,
根本落實復原方案等議題實有嚴正以對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