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待用餐曾在不景氣及疫情期間幫許多經濟弱勢者度過難關,最近新北、台中、高雄等地待用餐需求上升,且出現三、四十歲青壯年族群新面孔,供餐業者憂是景氣衰退徵兆。
愛心待用餐自國外引入,善心民眾預付餐費,助弱勢者免費領取。台灣十多年前開始有愛心店家推出,許多縣市政府響應。新北市政府二○二一年起也與商家合作推待用餐,民眾有需要就可免費領餐,隔年改以照顧弱勢為主,發放「待用餐券」。
蘆洲長安街「小老闆魷魚羹」除收待用餐券,也免費提供麵點給需要的民眾,十二年送出逾十五萬份待用餐。業者陳志國說,小吃是低價消費,如今用餐民眾變得節制,領待用餐卻比去年多出近二成,還出現年輕新面孔,有時見對方站門口欲言又止模樣,會主動詢問是否需要餐點。
新北市板橋一家餛飩麵店業者透露,曾目睹連續數名取餐者都是青壯年,以前從未見過,不知是巧合或真的景氣不佳,這種景象讓人感到詫異。鶯歌一家自助餐老闆也指出,有些民眾須靠待用餐度過艱困期,他服務的對象多半是中年或獨居者,期盼外界多關注這些被遺忘的族群。
記者實地走訪蘆洲待用餐店家,門口寫上民眾捐贈的待用庫存麵六千多碗。一名中年男子領待用餐,靜靜地在筆記本簽名,幾分鐘後工作人員遞上二碗麵,他點點頭隨即悄然離去。老闆表示,每位領餐者有不同苦衷,不會特別攀談,避免對方覺得難堪。
位於台中中區的丁山肉丸,廿年不中斷提供愛心待用餐,工作人員指出,最近需求有增加趨勢,也出現年輕面孔,有受助者透露「找不到工作」,雖然年輕人還是少數,但和過去清一色老人家情況相比,已有很大不同。
高雄路竹區一家土魠魚羹薛姓業者提供待用餐服務十三年,發送超過十四萬個便當,業者觀察,近年領取人數沒明顯增加,但年齡層確有下降,遇過四十多歲年輕人領待用餐,會請對方留資料,了解背景資料後,透過媒合協助。
台南知名「雙品香酥豬排店」每月提供二百五十份愛心待用餐,老闆洪啟順說,經歷疫情、台南楠西震災及風災後,近期領取待用餐增加三至四成,不少是年輕面孔,主要是受災情影響,地震後家園被毀,受災戶從山區依親到市區,有需要的時候就會領待用餐。(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1.0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