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9📚
01.十大死因納自殺
02.失智迷航超高齡
03.最低工資難審議
04.老人公寓難青銀
05.法定老人退休潮
06.減班休息無薪假
07.無照駕駛擬重罰
08.心理健康前後端
09.好孕方案三支箭
10.暖心渡板障礙者
11.超人醫師徐超斌
12.長照布建蚊子館
13.大學寒假超天數
14.中山女高訂外食
15.稅式支出免繳稅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九月份的第五周(2025.09.29)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十大死因納自殺」、「失智迷航超高齡」、「最低工資難審議」、「老人公寓難青銀」、「法定老人退休潮」、「減班休息無薪假」、「無照駕駛擬重罰」、「心理健康前後端」、「好孕方案三支箭」、「暖心渡板障礙者」、「超人醫師徐超斌」、「長照布建蚊子館」、「大學寒假超天數」、「中山女高訂外食」以及「稅式支出免繳稅」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十大死因納自殺」,自殺於去年(2024年)重返國人十大死因排行,對此,衛福部推動各項的自殺防治措施,包括有:(一)實施多年的一九二五安心專線,提供全年無休、廿四小時免付費的心理支持服務,(二)去年八月一日起,編列新台幣4.1億元,提供15至45歲青壯年族群,每人每年享有三次免費心理諮商,(三)從今年(2025年)的八月起成立男性關懷專線(○八○○–○一三九九九),(四)今年九月起各縣市共有61間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工作人員均需參加心理急救課程,學習『傾、聽、給、鼓、勵』等五大行動,以扶持心理危機的民眾度過難關,(五)目前提供免費心理諮商合作的心理諮商所、治療所多達六○○多家,其中二○○多家提供遠距服務,協助偏鄉、離島、高齡或行動不便等族群,打破地理、空間限制,擴大心理健康資源的可近性與便利性等,希望能夠讓自殺死亡率掉出國人十大死因,只不過,從事後防治到事前防制的諸多布建,就不單單只是行為的防範抑制,而是如何自殺的認知基模或心靈結構,找出各種可能歸因及其動力的轉換機制,更遑論於關乎到不同屬性變數的『自殺圖像』,尚有待進一步的勾勒廓清;「失智迷航超高齡」,警政署統計,失蹤長者十年間增加六成,因失智走失占比也增至33%,2020年失智老人走失1,364人,2024年升至1,788人,平均一天有四名失智老人走失,值得注意的是,衛福部資料顯示,去年(2024年)老年型失智症患者約35萬人、年輕型失智者約37萬人,再加上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的人口推估數據資料,今年國內失智症人口將達38.6萬人,預估2035年58.8萬人,2055年甚至於會突破九十萬人,顯然,從失智到失能、從認知缺陷到空間迷航、從有人到專人照顧,以迄於從照顧的真諦到照顧的素養,失智圖像的議題現象,實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複雜;「最低工資難審議」,從蔡英文總統到賴清德總統任內,最低工資已經連續九年調漲,月薪從新台幣20,008元調升至今年的28,590元,調幅約42.9%,時薪從120漲至190元,調幅約58.3%,然而,勢在必行的連十漲,調幅多少才是癥結所在,畢竟,從美國對等關稅、匯率到國內的傳產或中小企業等變異因素,顯現如何真實反映生活成本考量及其如何分配經濟成長果實,來讓最低工資的調整得以依其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PI)的變動情形而有所調整,特別是回應於工作貧窮的相對剝奪感;「老人公寓難青銀」,1995年、前市長陳水扁時期,臺北市興建陽明、朱崙、中山、大同等4大棟的老人公寓,提供無自用住宅及一定比例,給經濟弱勢長者居住,包括有單、雙人房型,空間約4、5坪,租金介於13,000元至28,000元間,餐費另計,約4,200元至5,000元不等,目前仍有300多名長者居住老人公寓,值得注意的是,前市長柯文哲推出青銀共居政策,在陽明老人公寓推出4間雙人房、至多8名學生入住,曾有49名學生住過,平均一年約5人,只是,目前僅3名學生居住中,該項青銀共居政策等同事停擺,這也讓居住在同一個生活環境,據以推動世代交流的青銀共居理念,如何從機構到社區、從人群到社會、從需求滿足到社會參與,以迄於從情感支持到專業工作,青銀共居的操作性概念及其時代意涵,宜有與時俱進之必要;以及「法定老人退休潮」,隨著四、五年級生陸續到了65歲的法定退休年齡,臺灣社會正面臨到有史以來的最大退休潮,至於,接著到來的六年級生後段班和七年級生前段班世代,都逐漸邁入中高齡階段,預計16年後迎接第二波的退休潮,這二波退休大潮,估計會有高達667萬人陸續超過65歲的法定退休年齡,再加上少子女化加惡趨勢,以及偏低的銀髮勞動參與率低和漸增的躺平青年族,臺灣地區有著超乎想像的退休潮危機。

其次,「減班休息無薪假」,根據最新統計,實施無薪假有333家、人數7,334人,比上一期增加88家,人數增加2,471人,這一波放無薪假的人數也是2024年三月底以來和一年半以來的新高,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受到美國對等關稅影響的事業單位共計有242家、6,246人,和上期數據相比,半個月內受到關稅衝擊實施無薪假的人數翻倍,重災區仍然是製造業,此外,即使放無薪假不等同於下一步就是失業潮,但是,人力的必要調整,這卻是一項不爭事實,如此一來,百工百業要如何克服訂單、下單、轉單、關稅、匯率的結構性限制,直指相關聯的挑戰,才正要開始;「無照駕駛擬重罰」,資料顯示2024年無照駕駛高達有28萬5,500件,遠遠高於酒駕的4萬8,270件和危險駕駛的8萬多件,為了加強無照駕駛的事前防制,交通部擬定相關修訂草案,修法的細節內容包括有初犯機車重罰新台幣1.8萬至3.6萬,汽車3.6萬至6萬,累犯計算時間從5年延至10年,第2次以最高額開罰,第3次以前次罰鍰金額再加罰1.2萬,並且罰款無上限,待立法院三讀通過和總統公告後,便可正式實施,顯然,包括無照駕、酒駕、危駕、毒駕、藥駕等違規駕駛行為,該項重罰的抑制效果,終究還是要取決於能否有效取締,連帶地,該項加重罰鍰金額的修法對策,又是否能夠讓違規的駕駛行徑,有其相對應的認知基模改變,顯然,認知行為之間的違規現象,這其中的破口或斷裂,實有進一步檢視之必要;「心理健康前後端」,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2021年精神相關疾病的就醫人數已達 145.4 萬人,相較2012年的 94.0 萬人,著實成長了 54.8%,年平均成長率約為 3.3% 至 6.6%,這其中,領有重大傷病卡且被歸為慢性精神病的病人約 20 萬人,推估當中約有一半是思覺失調症患者,此外,另依照健保署所公告的2023 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前 20 大疾病,第 13 名即為思覺失調症、準思覺失調症及妄想性疾患,全國的就醫人數約 13 萬 6 千人,這些數據皆顯示,精神相關疾病不僅普遍,亦對醫療體系帶來沉重負擔,對此,衛生福利部新任心理健康司長提出從『前端預防』到『後端深化復元』的精神醫學政策願景,結合社區支持、長效治療與跨部會合作,期以能夠打造更全面、可及且持續性的心理衛生體系,只不過,糾結於情緒行為障礙、杜鵑窩、社區治療、同儕支持員、長效針劑、復發、復能、復元、復原、復歸、會所、康家、社區精神醫學等心智圖像,當代的臺灣對於心理健康、情障圖像及其全社會共融的人權保障,究竟還有那些突破性作為;「好孕方案三支箭」,因應少子女化的國安危機,政府推出所謂的好孕3方案,這其中包括(一)第一個方案是將現行不同社會保險的生育給付,齊頭式拉高到一律都是10萬元,例如現行勞保生育給付平均約新台幣7萬元、公保約6.7萬元、農保6.1萬元、軍職人員4.2萬元、國保3.9萬元,至於,25歲以下無業者、共約7,000多人沒有社會保險,則是無法領到生育給付,(二)第二個方案是人工生殖補助,從2021年7月至今,約有6萬3,000多對夫妻參與補助,最後生下3萬144名新生兒,每年平均約生9,000人,不過,因為民眾還要負擔近50%的經濟壓力,因此,政府提高更多的人工生殖補助,(三)第三項方案是醫療性凍卵補助,針對18歲至40歲的民眾,考量若罹患乳癌、血液癌等疾病後續治療,可能會造成生育機能下滑或喪失,因此,只要是經過醫療專業評估通過後,即可補助女性凍卵療程7萬元和男性取精8,000元,整體預算約需7000萬元,顯然,上述3大好孕方案,實有必要扣緊『婚—生—教—養—衛』的串聯性命題,以思索諸如效益評估、乘數效果及其安居樂業的配套措施;以及「暖心渡板障礙者」,近期在臺南火車站前的圓環,有一名乘坐電動輪椅的男子因多班公車過站不停而苦苦等待,直到一位年輕的高姓女司機注意到他,主動降下渡板並協助他上車,此一暖心舉動迅速在社群媒體上引發熱議,短短時間內便吸引超過400萬的觀看次數,並引來大量網友對於最美風景的讚美與感謝,該起事件除了顯現個別司機的善良義行外,著實突顯現行大眾交通系統及其公共照顧機制對於身障者友善環境的迫切性需求,換言之,這一案例並非孤立現象,而是身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到諸多困境的縮影,而我們也不能僅依賴個人善意來彌補制度性缺陷,更是要如何將個人的自為性行善,轉化成為制度性善行的具體保障,藉此讓友善環境的實現,不僅是一幅美麗的風景,更是您、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項如常。

最後,「超人醫師徐超斌」,徐超斌醫師,這一位被譽為『超人醫師』的偏鄉醫療奉獻者,於2025年9月19日因癌症病逝,享年57歲,他的生命故事充滿堅毅與熱忱,從奇美醫院急診部回到家鄉臺東達仁鄉部落行醫,面對中風、癌症等疾病,仍不忘偏鄉居民的健康需求,特別是致力於改善偏鄉地區的醫療資源不足問題,而成立南迴基金會及南迴診所,他的離世著實提點我們,偏鄉醫療資源的長期匱乏,並非只單靠超人精神的個人努力即可全然解決,而是從『超人醫師』的道德指稱以昇華至『焚而不燬』的生命底蘊,藉此讓中風、罹癌的『記號』,配搭於用行動以在最小的兄弟姊妹身上做工的『拯救』,藉此展現有如荊蕀般持續燃燒以達成任務之『使命』等等『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的終極關懷;「長照布建蚊子館」,截至今年(2025年)的8月底為止,臺灣地區65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的19.67%,預計至2050年更將攀升至29.87%,國家機器積極推動長照政策,並在社區中布建各種照顧設施,然而,這些設施的擴建必須謹慎評估,以免淪為無效的蚊子館,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臺灣必須在長照政策的推動上,採取更為積極和有效的措施,像是透過資源整合、醫養合一、科技輔助、評估機制、社會參與等社區共生理念的實踐,方能真正提升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以避免未來的資源浪費和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尤有進者,全社會對於超高齡人口的認知教育,仍需進一步提升,若未能改變『老化即是依賴』的刻板印象,就難以形成真正支持性的社會共融氛圍,來讓超高齡國度成為充滿活力與希望的新型態社會,更遑論於如何正視類型、樣態和內涵不一而足的各種共生社區資本,並且就其規模範疇、市場經濟而來之社區歷史、社區意識、地理社區、責任社區、關懷社區、願景社區、社區發展、社區組織、社區能力、社區照顧、社區工作、社區需求、社區調查、社區評估、社區行動,從中以找出社區整合連帶的運作基礎;「大學寒假超天數」,各大專校院陸續開學,但是,今年卻出現破紀錄的超長寒假特別像是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科技大學等校自9月1日就開課,依照16週制學期安排,課程在12月中旬結束,也就是說,寒假將自12月22日一路放假到隔年2月下旬,共計長達65天,比中小學暑假還長,被學生形容為史上最長寒假,顯然,從開學期間到寒假之際、從學習自主到自主學習,以迄於從體制學習到多元管道,直指癥結之處不全然在於上課或放假的天數,而是如何找到適性學習的認知心靈結構;「中山女高訂外食」,臺北市立中山女中因校內熱食部漲價,學校僅開放班級每月1次外食,對此,學生發起《校長室門口吃便當》活動,以爭取更大幅度的外送權利,經過親師生的意見調查,校方在膳食管理委員會中,以高票通過全面開放訂購外食,預計九月底全面開放,顯然,從權控關係到學生自主權、從受教權到外送權、從自帶到外食、從食材到食安、從主食到飲品、從膳食到垃圾、從飲食到作息、從消費管理到自立生活、從次文化到同儕壓力、從親師到師生,以迄於權益維護到責任義務的對應性關係,皆有必要進行『人本教育』的通盤性檢視;以及「稅式支出免繳稅」,總統拋出新稅制,明年(2026年)將大幅減稅,單身上班族年所得低於新台幣62萬元,四口之家家庭年收入164.1萬元以下,以及三代同堂年所得在212.4萬元以下,都不用繳綜合所得稅,如此一來,明年將會是有史以來繳稅最少的一年,約有4至5成民眾不需繳稅,顯然,從繳稅到免繳稅、從薪資所得到主動收入、從量能課稅到租稅公平、從炫耀式消費到精緻窮、從工作貧窮到年金貧窮、從吉尼係數到貧富差距,以迄於包括個人移轉、世代移轉到社會性移轉之所得重分配的機制設計,這才是該起劫貧濟貧或劫富濟貧的思索真義所在,更遑論如此茲事體大的財政紀律議題,又豈可隨興戲言,可以了得。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