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截至今年(2025年)的8月底為止,臺灣地區65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的19.67%,預計至2050年更將攀升至29.87%,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機器積極推動長照政策,並在社區中布建各種照顧設施,然而,這些設施的擴建必須謹慎評估,以免淪為無效的「蚊子館」,這使得相與衍生出來的社會安全、時代脈絡、地理區位、資源配置、人文意涵等議題,實有通盤檢視之必要。

根據最新報導2025年8月臺灣地區的超高齡人口已達460萬人,此一數字預告臺灣地區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林,政府也因應該項人口老化的加惡趨勢,陸續布建包括樂齡中心、原住民文健站、綠色照顧站和社區關懷據點等各類社區長照資源,以期能夠滿足日益增加的社區長照需求,然而,這些設施的實際運作效果,卻未能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一些人文區位的設施因資源配置不當或使用率偏低,而淪為所謂的「蚊子館」,著實反映政策規劃與執行層面的可能斷鍊問題;連帶地,城鄉資源落差使得偏遠地區的長照服務更加匱乏,進一步加劇包括社會、區域和社區的不平等,若果未能及時調整資源配置的話,對於未來的社會安全運作將會造成嚴重影響。

職是之故,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應變挑戰,聚焦於長照政策的具體措施及其對應性思辨,包括:

(一)資源盤點與整合:對現有的社區照顧資源進行全面盤點,以確保在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如何鎖定因地制宜的社區長照布建,以推動分類、分級、分區位的分流對策,畢竟,都市地區雖然設施密集,但因為人口流動性高而讓使用率受到限制,相形之下,偏鄉地區則因資金不足或人力短缺導致服務供給不足,而陷入「資源孤島」困境,更遑論於交通不便也限制了偏鄉長者獲取外部資源的可能、可及和可近性。

(二)建立醫養合一的服務模式:將醫療保健與長照服務結合,提供一體化的全人服務,以減少老年人因其多重需求而必須奔波於不同機構的適應困境。

(三)引入科技輔具:利用生成式AI等科技手段,雖然可以提升在地社區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但是,在政策落實中,科技應用的普及率低且落實程度不足,同時,部分長照設施並未能適應當前長者的次文化需求,像是缺乏多元化活動、心理支持或認知教育,致使共生社區設施吸引力不足。

(四)共生理念的社區實踐:打破不同社群之間的界限,促進老障、婦幼及其他弱勢群體的社會性參與,以達到跨世代交流和社會性共融,此舉不僅能提升長者們的心理健康,也有助於減少孤立感及身心症候群。

誠然,儘管在長照政策的推動上,已經獲致一定的成就,但仍需反思現行政策的規劃失靈,畢竟,許多設施在規劃時未能充分考慮到地方社區特性的實際需求,導致資源配置的不適足甚或是不到位,除此之外,全社會對於長者的認知仍然存在偏見,部分人將老年人視為「負擔」而非「資源」,導致政策推動時,缺乏應有且足夠的社會性支持,也使得部分資源配置流於形式。

總之,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臺灣必須在長照政策的推動上,採取更為積極和有效的措施,像是透過資源整合、醫養合一、科技輔助、評估機制、社會參與等社區共生理念的實踐,方能真正提升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以避免未來的資源浪費和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尤有進者,全社會對於超高齡人口的認知教育,仍需進一步提升,若未能改變「老化即是依賴」的刻板印象,就難以形成真正支持性的社會共融氛圍,來讓超高齡國度成為充滿活力與希望的新型態社會,更遑論於如何正視類型、樣態和內涵不一而足的各種共生社區資本,並且就其規模範疇、市場經濟而來之社區歷史、社區意識、地理社區、責任社區、關懷社區、願景社區、社區發展、社區組織、社區能力、社區照顧、社區工作、社區需求、社區調查、社區評估、社區行動,從中以找出社區整合連帶的運作基礎。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9.20:「高齡化2050年將達高峰,呂建德:長照設施布建需避免淪『蚊子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