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8月,我國超高齡人口達460萬餘人,占總人口比率19.67%,政府積極布建資源,在社區提供樂齡中心、原住民文健站、綠色照顧站、社區關懷據點等不同資源,專家點出,社區量能蓬勃發展是好事,但建議稍作盤點、整合,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則指,社區設施需要擴充,但必須審慎評估,否則未來恐淪「蚊子館」。

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衛福部社家署今天舉辦「2025年台德高齡政策國際論壇」,主題為靈性關懷、共生社區。呂建德提到,全球1850年開始面臨人口轉型,截至今日出生率已低於死亡率,醫療進步則讓平均餘命不斷延長,台灣所在的東亞,以及南歐,是全球高齡化最嚴重的地區,政府預估,截至2050年,我國高齡人口將達到最高點。

「我們必須掌握這個時機點。」呂建德說,日本高齡化更嚴重,65歲以上人口已達29.87%,預計比台灣更早,2032年將達高齡人口高峰,該國學者已提出示警,高齡相關機構、設施布建,需考量人口老化高峰,「否則一直蓋,會淪為蚊子館」,國內情況也是如此,許多設施還需擴充,但必須審慎估計,即將步入高齡階段的戰後嬰兒潮世代,也要把自己照顧好,讓下一代更有餘裕發展。

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說,政府推動長照計畫,經費規模從長照1.0的50億元逐漸成長,明年開始執行的長照3.0政策,經費將突破千億;2005年起,我國開始布建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且依照不同族群需求,發展出原住民文化健康站,農委會主管的綠色照顧站,教育部的樂齡中心,衛福部國健署的健身俱樂部,「這些設施都在社區,需稍作盤點,但也代表社區量能蓬勃發展。」

呂建德指,我國民政系統村、里共7千餘處,社區關懷據點已布建5千100餘處,覆蓋比率達60%,除目前電話問安、關懷訪視、餐飲服務、健康促進業務外,社區照顧關懷據點2.0版本,也將推出靈性教育,由專家協助長者,建立面對生命終點的態度,目前已在22縣市,共培訓120位種子教師,此計畫明年將會延續,且一定會擴大辦理。

另,呂建德也提出社區共生理念。他表示,未來社區相關社福資源,面對的對象應打破界限,讓老人、兒少、婦女、身障等不同族群,可共同利用;人力方面也要多元化,除專業人力外,也希望動員社區志工,並配合長照3.0醫養合一目標,結合醫療院所、長照機構、托育單位等人員進入社區,提供服務。此外,也將引入科技,活用生成式AI、科技輔具等,社區提供服務。(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