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徐超斌醫師,這一位被譽為「超人醫師」的偏鄉醫療奉獻者,於2025年9月19日因癌症病逝,享年57歲,他的生命故事充滿堅毅與熱忱,從奇美醫院急診部回到家鄉臺東達仁鄉部落行醫,面對中風、癌症等疾病,仍不忘偏鄉居民的健康需求,特別是致力於改善偏鄉地區的醫療資源不足問題,而成立南迴基金會及南迴診所,他的離世著實提點我們,偏鄉醫療資源的長期匱乏,並非只單靠超人精神的個人努力即可全然解決。
誠然,徐超斌醫師的行醫故事,反映出來的乃是臺灣偏鄉醫療的多重困境,這是因為,位處偏遠且人口密度低的偏鄉地區,除了出現醫療資源困境外,醫療人員更是難以招募且流動率高,以徐超斌醫師在臺東達仁鄉衛生所工作期間為例,每月工作超過400小時,長期的超時工作已然成為一項常態,此一加劇惡化的職場因子,是否和他的中風與癌症病史有關,雖然是不得而知,但是,不爭的事實卻是著實突顯偏鄉醫療工作者所要承受的巨大身心壓力,特別是即使面臨身體病痛,徐超斌醫師仍以『病人照顧病人』的精神,持續投入居家醫療服務,並於2023年成立南迴診所,推動『沒有圍籬的醫院』理念,據以提供更為便捷的居家醫療服務。
至於,該項偏鄉醫療資源匱乏的制度性問題,實有進一步深究之處,像是:首先,地理位置偏遠導致醫療設施建設成本高昂,人口稀少使得投資回報率低,形成所謂供需難以媒合的「市場失靈」情事;其次,偏鄉地區的醫療人員招聘困難,不僅因薪資待遇低於都市地區,也因其工作環境艱苦和生活條件有限,導致更形嚴峻的「馬太效應」情勢;此外,臺灣整體醫療資源的分配機制,未能有效平衡都市與偏鄉的結構性差距,更使得偏鄉居民長期以來都是身處於健康照護怯弱的絕對弱勢地位,尤其是因為醫療資源匱乏,進而降低就醫期待的「沉默螺旋」認知基模,加劇了偏鄉地區健康不平等的惡性循環。
職是之故,應從制度層面進行系統性改進,以讓偏鄉醫療資源的不足問題,獲致可能和可行的結構性解套,這其中的具體建議包括有:(一)建立全面性的資源配置管理機制:應重新檢視現行醫療資源分配政策,加強對於偏鄉地區財政的必要性支持,以讓偏鄉醫療的設施建設和醫療人員等軟、硬體的布建,達到就醫人權的應有保障;(二)推動科技介入與遠距醫療:偏鄉地區可利用遠距診療等數位科技手段,來降低地理隔閡對於健康照護的區位影響,這部份從徐超斌醫師所力推居家醫療的成功運作模式,便可一窺究竟;(三)培育在地化醫療人才:透過提供獎學金、學費補助等方式,鼓勵偏鄉地區學生就讀醫學相關科系,並設計返鄉服務計畫,以培育更多在地化的醫療人力,換言之,如何從同儕的部落族人支持到跨領域的專業工作,藉此思索如何建置一個可長、可廣、可深的協力網絡;(四)強化社會支持網絡:社會福利機構、非營利組織及各級政府應協力合作,建立更完善的社區輸送體系,以減輕偏鄉居民在健康照護修復上的心理壓力。
冀此,回應於超人精神能否改變結構性困境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出來的是:徐超斌醫師以個人力量撐起臺東地區部分偏鄉居民的健康照護需求,他的奉獻精神令人感動,但也暴露出結構性限制底下個體努力的有限性,畢竟,從階層社會學角度看,偏鄉地區居民因經濟與社會地位較低,使得他們在健康資源分配上,一直都是處於劣勢,就此而言,若僅依賴「超人醫師」般的個人奉獻主義,而未對於結構體制和運作制度進行根本改革的話,偏鄉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依舊難以得到真正解決;此外,從批判社會學視角出發,可以進一步探討當前的公共政策是否過度集中於都市發展,從而忽略邊緣地區居民的權益維護與需求滿足,如此一來,要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公平均足的最適分配,此乃是政策制定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總之,徐超斌醫師的生命故事,為我們提供深刻啟示,那就是:偏鄉的醫療資源問題,不僅是需要個人奉獻,更需要制度性改革與多方合作,也就是說,不能僅寄望於少數人的努力,而是應尋求全面性的解決方案,來讓每一位居民都能享有平等且有尊嚴的健康照護權利,如此一來,從「超人醫師」的道德指稱以昇華至「焚而不燬」的生命底蘊,藉此讓中風、罹癌的『記號』,配搭於用行動以在最小的兄弟姊妹身上做工的『拯救』,藉此展現有如荊蕀般持續燃燒以達成任務之『使命』等「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的終極關懷。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三立新聞網,2025.09.19:「化療結束直奔居家醫療,『超人醫師』徐超斌今凌晨癌逝,南迴基金會證實」)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