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年、前市長陳水扁時期,台北市興建陽明、朱崙、中山、大同4棟「老人公寓」,提供無自用住宅及一定比例給經濟弱勢長者居住,有單、雙人房,空間約4、5坪,租金介於1萬3000元至2萬8000元間;餐費另計,約4200元至5000元不等。長者居住時長不一,有人從花甲之年(60歲)待到現在超過「米壽」(88歲)、「白壽」(99歲),最高齡曾有107歲。部分人會在身體健康時搬離,也有人是轉介至安養機構或離世,或改變戶籍;社會局統計,目前仍有300多名長者居住老人公寓。
「老人公寓」政策歷經前市長馬英九、郝龍斌後停擺,不再興建。2017年,前市長柯文哲推出「青銀共居」政策,至今仍在「試辦」,竟只在陽明老人公寓推出4間雙人房、至多8名學生入住,曾有49名學生住過,平均一年約5人。目前僅3名學生居住中,「青銀共居」政策等同停擺。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老人公寓是「史前時代的產物」,後來政府針對失能老人推動長照住宿機構,也導致健康或無依靠的長者居住空間越來越少。近年社會住宅政策才將高齡者納入,並不再規劃獨立的老人公寓,加上社會觀念轉變,許多長者也不希望被隔離在單一的高齡住宅環境中。
記者走訪「青銀共居」的陽明老人公寓,遇到居住近5年的黃珠老奶奶,她說,丈夫去世後搬進老人公寓,很喜歡裡面學生舉辦的活動,「我每一場都參加,每個活動都好想學!」近5坪大的單人套房內擺滿書籍、畫作及上課的作品。黃珠興奮地展示書法、蝶古巴特袋子、小布偶等成果,以及學生特別設計的「大字雜誌」。
申請居住老人公寓的學生每人月租3000元,每月需完成20小時的服務時數;可以選擇拿手的項目,如帶長者做蝶古巴特提袋、舉辦小酒吧並準備調酒讓長輩重溫年輕時期,或與長者一起跳韓國流行舞蹈〈APT.〉,也可以一起做燒仙草、搓愛玉等甜品。學生說,在老人公寓服務有種與家中長輩互動的親切感,長輩對活動的參與度和支持,讓他們充滿信心,是一個提早接觸高齡社會的機會。
陽明老人公寓主任陳淑芬說,新冠疫情後學生遷入情況變差,原先都招滿8人,今年只有4人入住,其中1人因家庭因素退宿。她分析,除了政策在校園的知名度低,文化大學招生率逐年下降也是原因之一。且疫情後,許多課程改為遠距教學,學生未必要住在山上宿舍。而過往都是被動透過校方公告宣傳,今年有透過大學生常用的社群Dcard宣傳,但仍有學生錯過報名時間,未來將更積極在校園推動。
台北市社會局老人福利科長趙佳慧說,陽明老人公寓是試辦場域,以推動世代交流及相互理解,住在一個共同生活環境,本需要適應及磨合,還需仰賴委外團隊的專業度及堅持。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照系教授暨系主任陳正芬建議,在大學旁設置「銀髮房東」或「資深房東」計畫,鼓勵長者改裝房子出租給學生;例如,提供一房月租5000元,學生負擔減輕,房東也能有年收入6萬元,不僅能達到低房租、低壓力、低門檻「三低」,也能促進不同世代間交流,讓長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機會與不同人互動,減少孤獨,保持語言與社交能力,是一個可行性很高的構想。(時事新聞來源:自由電子報,2025.09.1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