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全球化與科技化的加速,臺灣的社會結構與經濟型態發生深刻變化,一群兼具未升學、未就業以及低學歷和低技能的弱勢少年(以下簡稱雙未雙低少年),正面對著日益嚴重的生存憑藉、生活機能和生命運轉等人生問題,這使得相與衍生的議題現象,值得加以深究、議論。
根據審計部的決算報告指出,臺灣的雙未雙低少年正面臨到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這些少年大多係來自脆弱家庭,缺乏必要的社會性支持,導致在其求職過程中,往往會比一般青少年來得艱難辛苦和力不從心,該項報告也進一步點出,這群弱勢青年有近兩成的求職待業天數超過一年,且去年度未升學未就業及矯正少年的推介就業比率僅為58.68%,顯露此一特定族群的就業難題,業已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誠然,造成雙未雙低少年現象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家庭背景:許多雙未雙低少年來自於經濟困難的脆弱家庭,家庭功能失調及其家庭動力不足,使其無法獲得良好的支持和奧援;(二)教育資源缺乏:現行的教育體系未能針對這樣的群體,提供足夠的職涯輔導、職業培訓和實用技能,導致其謀生能力不足;(三)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資源分配不均或執行力不足,導致這些少年在面對困難時,無法獲得必要協助,顯然,這些原因的相互交織,甚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更使得雙未雙低少年難以擺脫悲情宿命的人生困境,特別是推拉作用的相互拉扯及其社會學習的同儕感染效應,也讓雙未雙低少年陷入無邊無涯的死蔭幽谷。
冀此,為了改善雙未雙低少年的就業困境,當有以下幾點值得考量建議:(一)建立友善的中繼職場:應開設中繼職場,提供職業探索與培訓機會,尤其是針對未滿18歲少年的個別化支持計畫,連帶地,針對年齡分殊的不同世代,以進行探索教育、認知教育、職涯教育和生命教育,實屬迫切與必要;(二)跨部會合作:教育部、勞動部及衛福部應加強跨部協作,規劃特定對象、特殊需求、特別項目的針對性措施,以避免資源重疊與浪費,如此一來,「一主責、多協力」的理念精神和運作機制,是要進行通盤的檢視;(三)提供實習津貼:鼓勵企業提供實習機會,並對於參與者提供津貼,以減輕其經濟負擔,從而藉此正視經濟不安全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四)加強心理輔導:針對來自脆弱家庭的青少年,提供心理輔導與支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與求職動力,以此觀之,先有陪伴後給培力及其先談心情再講事情的運作理念,直指出來在其殊勝生命的轉彎之處,如何得以給予正向社會情緒行為的效能輔導。
職是之故,儘管針對雙未雙低少年已有一些就業協助措施,但是,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比如:政府的支持往往流於表面,缺乏深度與持續性;其次,許多就業促進津貼僅針對18歲以上的青少年,從而忽略未滿18歲的表達性需求;此外,全社會對於雙未雙低少年的固著偏見和微歧視,使得他們在求職過程中遭遇更多障礙,因此,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大眾對於這一群體的認知態度,以建立更為包容、共融的生活環境,畢竟,層層堆疊、環環相扣、彼此糾結和難以切割的雙未雙低少年現象,遠地不說,雙未或雙低少年的集體現象,反映出來的乃是長久以來教育體系的運作缺失或系統失靈,尤其是對於這一群無法搭上文化性期待列車的雙未雙低少年,如何藉由職業教育以提供相應的職業指導與實習機會,進而增益應有的自信與韌性。
總之,雙未雙低的少年問題,乃是一項複雜且多面向的社會現象,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唯有通過教育、社會及政策協作,才能真正幫助這些青少年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來,就此而言,從未升學未就業到低學歷低技能的少年、從未滿15歲之打黑工到未滿18歲之就業不穩定的分殊少年、從少年到成年的雙未雙低個人動力、從個人歸因到從家庭系統歸因,以迄於從雙未雙低的行為現象到態度觀念的認知教育等環扣鑲嵌,直指有如社會邊緣人的雙未雙低少年族群,除了勞動範疇的就業協助外,如何有其相與配套的全人關懷作為,顯然,相較於障者、婦女、中高齡或中高齡等特定對象,對於雙未雙低少年族群顯有主流社會加諸於常態性裁判之嫌,此一社會守護網的漏接或棄守,衍生出從少年到成年不同生命階段和人生文本,所難以善後的更多社會成本。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20:「低學歷低技能,弱勢少年陷求職困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