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全球化與科技化的加速,臺灣的社會結構與經濟型態發生深刻變化,一群兼具未升學、未就業以及低學歷和低技能的弱勢少年(以下簡稱雙未雙低少年),正面對著日益嚴重的生存憑藉、生活機能和生命運轉等人生問題,這使得相與衍生的議題現象,值得加以深究、議論。
根據審計部的決算報告指出,臺灣的雙未雙低少年正面臨到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這些少年大多係來自脆弱家庭,缺乏必要的社會性支持,導致在其求職過程中,往往會比一般青少年來得艱難辛苦和力不從心,該項報告也進一步點出,這群弱勢青年有近兩成的求職待業天數超過一年,且去年度未升學未就業及矯正少年的推介就業比率僅為58.68%,顯露此一特定族群的就業難題,業已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誠然,造成雙未雙低少年現象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家庭背景:許多雙未雙低少年來自於經濟困難的脆弱家庭,家庭功能失調及其家庭動力不足,使其無法獲得良好的支持和奧援;(二)教育資源缺乏:現行的教育體系未能針對這樣的群體,提供足夠的職涯輔導、職業培訓和實用技能,導致其謀生能力不足;(三)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資源分配不均或執行力不足,導致這些少年在面對困難時,無法獲得必要協助,顯然,這些原因的相互交織,甚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更使得雙未雙低少年難以擺脫悲情宿命的人生困境,特別是推拉作用的相互拉扯及其社會學習的同儕感染效應,也讓雙未雙低少年陷入無邊無涯的死蔭幽谷。
冀此,為了改善雙未雙低少年的就業困境,當有以下幾點值得考量建議:(一)建立友善的中繼職場:應開設中繼職場,提供職業探索與培訓機會,尤其是針對未滿18歲少年的個別化支持計畫,連帶地,針對年齡分殊的不同世代,以進行探索教育、認知教育、職涯教育和生命教育,實屬迫切與必要;(二)跨部會合作:教育部、勞動部及衛福部應加強跨部協作,規劃特定對象、特殊需求、特別項目的針對性措施,以避免資源重疊與浪費,如此一來,「一主責、多協力」的理念精神和運作機制,是要進行通盤的檢視;(三)提供實習津貼:鼓勵企業提供實習機會,並對於參與者提供津貼,以減輕其經濟負擔,從而藉此正視經濟不安全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四)加強心理輔導:針對來自脆弱家庭的青少年,提供心理輔導與支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與求職動力,以此觀之,先有陪伴後給培力及其先談心情再講事情的運作理念,直指出來在其殊勝生命的轉彎之處,如何得以給予正向社會情緒行為的效能輔導。
職是之故,儘管針對雙未雙低少年已有一些就業協助措施,但是,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比如:政府的支持往往流於表面,缺乏深度與持續性;其次,許多就業促進津貼僅針對18歲以上的青少年,從而忽略未滿18歲的表達性需求;此外,全社會對於雙未雙低少年的固著偏見和微歧視,使得他們在求職過程中遭遇更多障礙,因此,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大眾對於這一群體的認知態度,以建立更為包容、共融的生活環境,畢竟,層層堆疊、環環相扣、彼此糾結和難以切割的雙未雙低少年現象,遠地不說,雙未或雙低少年的集體現象,反映出來的乃是長久以來教育體系的運作缺失或系統失靈,尤其是對於這一群無法搭上文化性期待列車的雙未雙低少年,如何藉由職業教育以提供相應的職業指導與實習機會,進而增益應有的自信與韌性。
總之,雙未雙低的少年問題,乃是一項複雜且多面向的社會現象,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唯有通過教育、社會及政策協作,才能真正幫助這些青少年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來,就此而言,從未升學未就業到低學歷低技能的少年、從未滿15歲之打黑工到未滿18歲之就業不穩定的分殊少年、從少年到成年的雙未雙低個人動力、從個人歸因到從家庭系統歸因,以迄於從雙未雙低的行為現象到態度觀念的認知教育等環扣鑲嵌,直指有如社會邊緣人的雙未雙低少年族群,除了勞動範疇的就業協助外,如何有其相與配套的全人關懷作為,顯然,相較於障者、婦女、中高齡或中高齡等特定對象,對於雙未雙低少年族群顯有主流社會加諸於常態性裁判之嫌,此一社會守護網的漏接或棄守,衍生出從少年到成年不同生命階段和人生文本,所難以善後的更多社會成本。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20:「低學歷低技能,弱勢少年陷求職困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我覺得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主任與少年權益團體提出的建議極具重要性,允許十五歲以下的青少年進入中繼職場實習並提供相應的實習津貼,將能為這群青少年提供「助跑」機會,協助他們累積工作經驗與技能,並且幫助他們避免流向黑工或被犯罪集團車手所利用,此外,教育部、勞動部與衛福部之間的跨部會合作則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建立完善的銜接機制,才能確保這些弱勢青少年不被遺漏,切實提供有效的輔導。
總體而言,政府在促進就業的政策方面仍需進一步探索與深化,特別是要打破年齡限制,並加強資源的整合,像身心障礙者的庇護工作場所那樣,創造一個專屬且友善的中繼工作環境,使弱勢青少年能夠以尊嚴學習職能,逐步進入職場,避免悲劇的發生。這無疑是社會福利政策的責任,同時也是對未來負責的表現。
他們可能因為:家庭暴力而逃家;長期被霸凌而輟學;經濟壓力而早早打工養家;精神健康問題而難以融入社會……這些背後值得被理解與傾聽。
我們可以怎麼做?
教育與就業的第二機會:設立彈性教育制度與職業訓練平台,讓他們可以重返社會。
心理與情緒支持:提供心理諮詢、陪伴與正向引導,而非責備與放棄。
社會安全網的強化:跨部門合作(教育、社工、勞動、司法等),避免制度間的「縫隙」成為這些少年掉落的深淵。
改變社會眼光:用更多的理解與同理,取代標籤與偏見。
雙未雙低」是一群被社會忽視的年輕人。所謂「雙未」指的是:
未就學:輟學或從未完成義務教育;
未就業:沒有穩定的工作,甚至沒有進入職場的機會。
而「雙低」則指的是:
低收入家庭背景;
低社會資本:缺乏人脈、資源與家庭支持,常常被社會排除在外。
這群少年少女,雖然年紀輕輕,但人生的起跑點卻落後許多。他們並不是不努力,而是從一開始就被制度、貧窮、家庭功能不彰等困境困住了。
要讓他們有選擇、有未來、有被尊重的權利。每一個被聽見的故事,都是一次改變社會盲點的機會。
隨著高等學校的林立,我們很難想像有一群兼具未升學、未就業以及低學歷和低技能的弱勢少年,正面臨著生存、生活和生命等人生多重困境。
這群少年可能因為學習成就低落、對體制內教育缺乏興趣、家庭經濟壓力,或缺乏升學目標,在完成國民義務教育後,沒有繼續升學。他們可能源於缺乏工作技能、就業資訊不足、對未來感到迷茫或不適應職場環境,使得他們並未進入勞動市場,處於無工作、無收入的狀態。既無法透過教育來提升自我,也無法透過工作來獲得經濟獨立與社會經驗,猶如被社會排除在外。
當他們在學業、技能或社會能力方面表現不佳,又來自功能不彰的家庭,無法獲得良好的支持與支援,容易導致他們自我價值感低落,陷入貧窮循環,或被不良團體吸收,從事非法活動,長期處於挫折、迷茫與孤立狀態,而導致憂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
面對「雙未雙低」的少年,在學習上,可以提供非制式教育方案,如職業訓練課程、技藝學習,重建其學習動機與成就感;就業上,則協助他們探索職涯興趣、提升就業技能,及提供工作媒合與適應服務,幫助他們順利進入職場;人際及家庭上,透過團體動力與社會參與,建立健康的同儕網絡,改善家庭關係,連結正向社區資源與情感支持。如此一來,不僅能幫助他們找回人生的方向,也能預防潛在的社會問題,更能促進包容、共融的社會發展。
閱讀到有關「雙未雙低少年」的報導,我心中感受很深。這些未升學、未就業,同時又缺乏學歷與技能的少年,不只是個人選擇問題,而是結構性困境的縮影。許多人來自脆弱家庭,缺乏支持與陪伴,長期承受社會偏見與經濟壓力,結果不僅難以找到穩定的工作,更可能陷入自我否定與邊緣化的循環。
對我來說,最令人憂心的是「惡性循環」:教育體制未能及時提供合宜的職涯輔導與技能培訓,社會資源分配不足,加上同儕的負向影響,讓這群少年很難看見希望。政府雖有推動就業協助,但仍顯得零碎、短暫,未能真正回應他們的需求。特別是18歲以下青少年的支持不足,使他們在最需要指引的階段,反而成為被忽略的一群。
我認為,改善雙未雙低少年的處境,不僅要靠政策與資源,更需要全社會觀念的轉變。若社會持續以偏見標籤他們,他們只會更難融入。唯有結合教育、勞動與心理支持,建立中繼職場與陪伴機制,並給予正向的肯定與信任,才能幫助這群少年重拾自信,找到人生方向。這不只是社會責任,更是避免未來更高社會成本的必要投資。
因工作緣故,時常需要接觸青少年,而青少年中雙未雙低少年多來自於經濟困難的脆弱家庭,缺乏良好的支持網絡,也讓我聯想到「惡性循環」:家庭缺乏支持 → 少年缺乏教育與技能 → 就業困難 → 再次陷入經濟與心理弱勢。如果沒有介入與支持,這些少年往往難以脫離困境,甚至可能成為社會的邊緣人。這樣的惡性循環不僅是個人悲劇,更會衍生龐大的社會成本。我認為政府雖有相關的協助措施,例如提供就業津貼或推介就業,但仍流於表面,缺乏長期追蹤與深度支持,特別是針對未滿18歲少年的需求,多數政策仍有所忽略。這也讓我反思,政策若僅著眼於「短期補助」而非「長期培力」,只會讓問題不斷重演,易使青少年成為福利依賴者,而無法在成年後獨立且自立更生,若能在成年前有完整規劃,提供中繼職場、實習機會及心理輔導,並透過跨部會合作建立全人關懷體系,才能真正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自信與就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