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01.不當對待老保案
02.高齡駕駛多風險
03.極端高溫兒少保
04.師大抽血換學分
05.主責社工剴剴案
06.軍校招生大爆棚
07.剴剴條款兒虐案
08.社會不均精緻窮
09.換照年齡難解套
10.數位遺物虛擬化
11.島中之島雲林縣
12.吸菸行為青少年
13.不動產逆向抵押
14.天災人禍丹娜絲
15.良醫妄死斑馬線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七月份的第四周(2025.07.28)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不當對待老保案」、「高齡駕駛多風險」、「極端高溫兒少保」、「師大抽血換學分」、「主責社工剴剴案」、「軍校招生大爆棚」、「剴剴條款兒虐案」、「社會不均精緻窮」、「換照年齡難解套」、「數位遺物虛擬化」、「島中之島雲林縣」、「吸菸行為青少年」、「不動產逆向抵押」、「天災人禍丹娜絲」以及「良醫妄死斑馬線」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不當對待老保案」,近五年老人家暴通報案件逐年攀升,2024年案件數高達有24,396件,分析老人的受暴樣態,又以精神暴力占最大宗,其次為肢體暴力,值得注意的是,子女、孫子女等晚輩施暴父母、祖父母的卑親屬對尊親屬案,占比為超過一半的55%,此外,根據衛福部統計所顯示,2020年至2024年期間,全臺共計接獲54件子女、孫子女對父母、祖父母施行暴力致重傷或死亡的重大老虐事件,這其中不少為啃老族向長輩索取金錢不成,進而揮拳毆打老邁長輩,並且件數也有愈來愈多加惡趨勢,如此一來,攸關到財務剝削所導致的家暴風險,實有必要扣緊單一議題而來之合併行為、多重需求及其整合性服務的綜融性思考和通盤性解套;「高齡駕駛多風險」,針對近期內所發生多起的高齡駕駛車禍事故,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彙整分析從2011年至2023年共計超過42萬6千多筆的交通事故案例資料庫,發現扣緊年齡別指標,肇事的駕駛還是以41至64歲共223,303人為其大宗,但是,6,166人75歲以上的肇事駕駛,對於行人、自行車及摩托車騎士等所謂『脆弱用路人』的死亡率,卻是位居各年齡層的最高,係為41至64歲族群的2.44倍,再則,駕駛年紀愈大,致死創傷風險也愈高,65歲駕駛每加一歲,行人死亡事故風險增加4.5%,75歲駕駛每多一歲,行人的死亡創傷風險更是大幅提高11.3%,此外,高齡駕駛造成自身傷害也與其年紀呈現正相關,65歲以上汽車駕駛每增加一歲,自身死亡創傷風險分別增加8.8%,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也發現到,高齡、無照的駕駛造成交通事故傷害最為嚴重,以65至74駕駛族群為例,像是如無照駕駛所造成『脆弱用路人』的死亡事故風險增加1.82倍,75歲以上無照駕駛則是提高為3.18倍,進一步分析行人死亡交通事故,75歲以上無駕照者肇事風險,為41至64歲無駕照者3.25倍,突顯高齡駕駛偏高的事故風險機率,其所潛藏的危險性,自當是不容小覷與忽視,以此觀之,老化不應該作為法定長者的一項年齡主義的社會性微歧視,但是,老化所增生的生理、心理、認知等個人動力發展,相與關聯的運作破口,實乃是一項不爭的客觀事實,如此一來,如何從長者的個人動力,以嫁接於家庭動力、系統動力的有效接軌,藉此滿足易行、易動的需求滿足和社會參與;「極端高溫兒少保」,近十年以來臺灣的7月都持續出現極端高溫現象,以2023年的夏季(5-9月)為例,已有52天是暴露在熱傷害風險當中,高溫也導致兒童戶外活動熱傷害風險的大幅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2025年)5月因高溫導致兒童與青少年熱傷害的就診人次達29人,比2024年同期的超過2倍,以此觀之,若果將每日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超過29°C的時數定義為『熱傷害風險時數』,那麼,幾乎全臺整個暑假都無法安心在外遊玩,也就是說,氣候變遷導致持續高溫已經嚴重影響到孩子到戶外遊玩的時光,更遑論對於兒童遊戲權的確切落實;「師大抽血換學分」,起因於臺灣師範大學申請國科會《建構新世代精準女性足球運動生心理、傷害及表現的智慧感測與衡鑑平台》子計畫,疑似涉及爭議,傳出前後要求近40位學生在非自願的情況下,配合進行長達數年的實驗,學生們被要求連續14天每天抽血三次,且抽血初期是由無醫事人員資格者進行採血,若是學生不配合,即以畢業學分或退學作為要脅,同時,研究補助受試者的經費,也遭教練以隊費的名義收回,至於,相與關聯的爭議課題包括有從IRB審查到確切查核、從〈醫療法〉到〈人體研究法〉的壓迫性結構共犯、從依法醫療輔助行為到研究屬性逕自抽血、從醫師人員到非醫事人員進行抽血、從學術倫理到知悉同意、從感染風險到人身安全、從球隊訓練到必修課程學分、從吹哨申訴到校方處遇、從主動偵辦到他字案被告,以迄於包括教育部、國科會、衛福部、研究倫理委員會在內的行政管理主義,顯現出來高教校園的權控貓膩、官官相護和怠忽職守,當比想像中來得深邃、複雜;以及「主責社工剴剴案」,出養男童童剴剴遭到劉姓姊妹凌虐致死,一審2人被重判無期徒、18年徒刑,連帶地,媒介保母並監督、訪視的兒福聯盟社工陳尚潔,則是被控未依規定訪視致延誤拯救剴剴,遭檢方依過失致死、偽造文書等罪起訴,但是,陳女始終否認犯罪,對於是否與家屬和解,律師更是態度堅定的說『目前不用』,特別是日前的第三次開庭答辯,強調自己並非『主責社工』,也就是說,她只是剴剴個案的出養社工,還有包括樹鶯社福中心的主責社工以及臺北市文山區居托中心的訪視員,三方進行共案的協力服務,畢竟,肇禍保母哦認可、核發執照及監督乃是居托中心負責,主責社工則是專指擁有公權力的地方縣市公部門社工,兒福聯盟只是民間團體,兒盟的工作人員不能擔任主責社工,況且她是依據兒福聯盟規定,將收集到的資料及兒童發展狀況,以及照顧者提供的資訊評估、判斷,因此,對於起訴書指控內容並非其職責,她仍不認罪,顯然,扣緊從新北樹鶯社福中心的脆弱家庭列管到兒盟的收出養媒合服務,以及從兒盟收出養業務到臺北文山居托中心訪視兒來的該起不當對待悲劇,對於所被突顯的漏接社會安全網,實有必要進一步深究從施虐保母到兒盟社工和居托訪視員的利害關係人、從兒福聯盟到大愛協會的各自母機構、從新北市政府到臺北市政府的跨轄對接機制、從脆弱家庭到收出養媒合和居托訪視服務的網絡協力銜接,以迄於從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的收出養機制設計的體制嫁接等系統性失靈漏接的相關詰問。
其次,「軍校招生大爆棚」,立法院在今年(2025年)的6月10日通過〈軍人待遇條例〉部分條文,明定國軍志願役每月加給為新台幣3萬元,較現行志願役加給1萬3,000元至1萬5,000元不等,增加1萬餘元,也就是說,明年起調高之後的國軍平均薪資將大幅超過民間單位平均值,這也引發一波波的搶讀軍校浪潮,根據國防部統計,包括有陸軍官校325人、海軍官校150人、空軍官校215人、政戰學院180人、國防管理學院147人、國防理工學院167人,以及國防醫學院292人,今年度軍校總招生員額共合計為1,476人,但是,報到人數卻是高達1,687人,創下史上報到人數的最多紀錄,誠然,大幅增加211人的軍校招生,固然大為激勵國防部士氣,但是,從保健因子的薪酬待遇到激勵因子的使命認同、從在校期間到從軍之後的諸多變異,以迄於從承平時期到地緣對戰的一生懸命,單就薪資給付的持續效益和相關干擾變數,還是值得加以深究、考掘,更遑論於同島一命的全民國防意識,又要如何內化於當前不甚團結的社會連帶基礎;「剴剴條款兒虐案」,立法院會三讀通過新增〈刑法〉第272之一條修正案,增訂所謂的『虐殺嬰幼兒罪』,這其中包括(一)對於未滿7歲之人,犯殺人罪者,加重其刑二分之一,(二)對於未滿7歲之人,以凌虐方式犯下殺人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未遂犯罰之,預備以凌虐方式殺人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三) 在傷害罪部分,對於7歲以上未滿18歲之人,以凌虐或以他法足以妨害其身心之健全或發育者,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四)對於7歲以上未滿18歲之人,意圖營利而施以凌虐者,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12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五)對於未滿7歲之人,以凌虐或以他法足以妨害其身心之健全或發育者,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及(六)對於未滿7歲之人,意圖營利而施以凌虐者,因而致人於死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12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無期徒刑或12年以上有期徒刑,冀此,從未滿7歲之人到7歲以上未滿18歲之人、從殺人到凌虐、從致死到傷害、從已遂到未遂、從預備到臨時、從死刑無期徒刑到10年以上或5年以下有期徒刑等增訂條文舉措,其所投射出來的依舊是因為人命而加以修法,但是,不盡然每一條枉生的人命,都能夠獲致相同的社會性關注;「社會不均精緻窮」,近日,網友在PTT上分享了一則關於臺灣某家吃到飽餐廳的覓食經歷,該餐廳的訂位系統顯示,從現在到8月中全數客滿,連平日的晚餐時段也是一位難求,該名網友驚訝於臺灣人高消費力的同時,對於這種匪夷所思現象更是感到困惑,畢竟,該餐廳的一頓餐食價格從平日的新台幣1,090元到周末的1,990元不等,這樣的高消費標準讓人不禁思考:在當前這樣的產經社文環境底下,臺灣的消費者究竟有多富裕?抑或是高消費力的背後,又隱含那些足堪玩味的社會不均意涵?以此觀之,即便是生活艱難,也願意在一次性消費上,投入大量資金以追求短暫滿足的該項精緻貧窮現象,更是反映出社會結構性限制、精緻窮困和不均問題的深層困境,也就是說,透過高檔消費行為如品嘗昂貴美食、參加演唱會等活動,似乎是展現經濟繁榮,實則隱含著階層分離化、社會流動停滯以及教育力衰退等問題,以此觀之,如何透過深入分析該問題的根源和滾動影響,以爬梳社會不均的複雜深邃性,否則,『社會不均—不均社會』命題所增至的社會性分化、社會性矛盾、社會性怨懟、社會性鄙視、社會性仇恨、社會性對峙和社會性衝突,就不單單只是反映在品嘗美食之類的口腹之慾,更有其交織於教育、財富、住房、就業等多重結構性因素的社會不均,一種新的社會連帶基礎(new social solidarity),要如何得以被有效建構的根本性反思;「換照年齡難解套」,隨其加快而至的超高齡社會步伐,這使得臺灣地區70歲以上持有駕照人數預估將從2025年的182.6萬人,一舉增至2035年272萬人,成長超過4成,為此,明年起的新制將從70歲起開始實施定期換照和風險評估等配套措施,只不過,連首善之區臺北市的公共運輸使用率也僅為37.2%,更遑論更是偏低使用率的其他縣市,因此,若果啟動高齡者駕照繳回機制而未能有對應作為,恐將嚴重限縮長者日常行動的社會參與權益,換言之,下修高齡駕駛換照年齡舉措,雖然有助降低高齡者交安風險的換照管理,但是,如何正視銀髮族易出、易行和易動的社會性參與,顯然,攸關到人性誘因的配套措施,就不僅止於行政管理主義的辦法更迭,所可以了事;以及「數位遺物虛擬化」,身處於數位媒體時代,無論是有意、無意或特意的人、事、物,皆會在線上雲端網路平台上,留下個人的檔案記錄,並且已然成為一項社會性常態,如此一來,從在世到往生而來的諸多數位遺物,便有不同面向的詮釋意涵,特別是擺盪於雲端亡魂與虛擬永生的一線之隔,關注的重點就不全然在於有如真人或原音般的複製重現且隨身在側,而是如何藉由數位遺物以追索曾經或未曾擁有過的相同記憶,進而找出引以為傲、為戒和為憾的處世哲學,如此一來,彈指之間,就不在於搜尋或刪除,而是註記了那些放在心中的生命文本,這其中也包括對於所謂檔案公民(archeopolitans)裡數位遺物隱私權的基本尊重和生命思考,及其對於『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歐威爾(George Orwell)《一九八四》)的基進命題思索。
最後,「島中之島雲林縣」,雲林縣作為台灣中部的一個縣市,隨其社會變遷對於雲林縣的拉扯影響,這使得其貧窮與脆弱家庭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畢竟,雲林縣的貧窮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及其農業社會,不均衡的經濟發展,造成家庭收入差距擴大,如此一來,雲林縣的貧窮問題及其對全社會的衝擊影響,實有加以嚴肅看待之必要,畢竟,雲林縣的貧窮與脆弱家庭議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及各界共同努力,透過產業轉型、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方能有望改善雲林縣的貧窮狀況,從而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誠然,生活在偏遠地區如雲林縣住民,不應該被持以偏見的社會性微歧視,而是找出何必骨肉親的社會連帶基礎,這也是當前臺灣的公民社會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全社會性脆弱之處;「吸菸行為青少年」,根據國健署針對4.2萬名國、高中生所進行的一項《112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有82.1%學生表示絕不吸菸,但是,仍有將近2成學生未能堅定拒絕菸品誘惑,特別是9成慣性吸菸者在18歲前就開始接觸菸品,青春期就開始吸菸的人,比成年後才開始吸菸的人更難戒菸,此外,國中及高中職學生的吸菸率,雖然整體是已有下降,不過,也有超過5萬名青少年使用紙菸,尤其是電子煙使用率短短5年倍增,推估已有5.4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這也讓加味菸成為菸害防制的另一隱憂,顯然,從國高中到成年人、從父母家長到兒少個人、從菸品到電子煙、從尼古丁到塑化劑、從新鮮好奇到青少從眾、從廣告手法到人性誘因、從一時性起到物質濫用、從一手菸到二三手菸、從健康戕害到社會成本、從嫌惡物到身心依附、從個人行為的商機生態鏈;「不動產逆向抵押」,根據金管會數據顯示俗稱『以房養老』的商業型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近1年半的核貸件數變化,發現到去年(2024年)Q3單季件數有240件,至Q4就增至439件,核貸的件數明顯增加,今年(2025年)各季也都超過300件,Q2的件數更較去年的同期年增42%,平均每件的貸款金額,去年最低新台幣478萬元,最高平均667萬元,今年皆突破700萬元,顯然,並非是一次提領的以房養老核貸金額,係以按月撥款方式來滿足借款人的生活費用所需,對於有房產但現金收入有限的退休族而言,這的確是一種讓資產得以更為靈活運用的規劃手段,連帶地,就其所累計的9,642件中,這其中有4,772件係來自於北北基,等同於有一半的案量都來自於大台北地區的屋主,換言之,北部人的理財觀念再加上資產價值也高,因此,將房產變現的意願及其擁有較優的房屋的價值,以房養老的熱度也因而比中南部高出許多,此外,性別屬性部分,男性貸款人比例42.5%,女性57.5%,畢竟,女性的人口餘命較男性長,且現階段女性年長者的經濟能力仍較薄弱,因此,同樣都是走入退休生活,女性自然比較依賴貸款來爭取生活費來源;「天災人禍丹娜絲」,丹娜絲颱風重創南臺灣至今,以臺南市為例,有高達1萬597間的民宅房屋受損嚴重,尤其是災後迄今已過半個月,仍然還有上千戶屋頂需蓋帆布應急,以此觀之,從政治備戰到風雨救災、從臺南市的直轄市到周邊其他縣市、從風災到水患、從淹水到光電板、從家園破碎到社區重建、從民生需求到產經復振、從磚瓦屋頂到帆布應急、從家破人亡到社區凋零、從恢復水電到生活復甦、從中央協調到地方自救、從國家機器到民間力量,該起由天災延展至人禍所生成的複合性災變,這又豈止於回以已經迅速復原的官方說詞,便可輕鬆帶過,更遑論於針對從『政治難民』到『氣候災民』一線之隔的人間慘況,又要如何宣揚同島一命和全民共業的臺灣主體性意義;以及「良醫妄死斑馬線」,衛福部桃園醫院外科部主任周佳正遭到公車撞上不治,對此,民團呼籲公車應全面加裝行人警示安全防護系統,只不過,以臺北市為例,今年3月已然全數完成包含前方防碰撞預警、車道偏移預警及行車盲點偵測等3項功能的ADAS系統(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如此一來,嫁接於諸多先進功能的輔助系統,最終還是要回歸於究竟駕駛有無確切落實標準作業流程的行車規範,連帶地,包括駕駛和行人的個人歸因、大眾載運聘僱和道路設計的制度運作歸因,及其人本交通的大環境歸因,直指出來該起不幸的交安事故,實有其涵蓋認知態度、防衛應變和人命至上的多方變革布建,畢竟,從車內到車外、從駕駛到乘客路人、從車況到道路、從機械到人為,以迄於從輔助系統到自為要求等變異因素,直指落實人本交通的該項關懷意旨,相關的變革工程,當比想像中來的深邃、複雜。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