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呼應於青少年吸菸問題已然成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的一項重要課題,來自於國民健康署於所進行的《112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臺灣青少年的吸菸情況,雖有一定改善,但是,仍然有將近2成學生未能抵擋菸品的吸食誘惑,特別是慣性吸菸者中,近9成是在18歲前就開始接觸菸品,而青春期就開始吸菸的人,比成年後開始吸菸的人更難戒菸,這亦顯示青少年時期吸菸所潛藏、隱匿的深層危害性,值得注意的是,該項調查還進一步指出,電子煙的使用率在過去五年內翻倍,估計已有超過5.4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這也讓加味菸的興起,成為菸害防制一項新的挑戰工程。
誠然,導致青少年吸菸的原因,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幾點:(一)同儕壓力:在青少族群的社交活動中,朋友的影響力極大,許多青少年因為想要融入群體,而嘗試有高度模仿性的吸菸行為,如此一來,對於青少族的菸害防制對策,自當有其必要從青少個體以擴及到同儕的團體動力,從而產生借力使力的群體改變效應;(二)好奇心:對於新鮮事物的好奇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到菸品的吸引,尤其是多樣化和炫麗包裝的吸菸消費文化,加劇青少年的嘗試意願,就此而言,如何針對數位廣告的促銷手法,以找出破解脆弱人性的防範措施,而非僅是淪為於公衛或道德性勸說;(三)行銷策略:菸品公司利用多元化的行銷手法,宣稱其產品「減害」,藉此弱化和降低風險意識以吸引年輕族群的認同,進而讓青少年對菸品產生偏差或錯誤的認知,以此觀之,公民社會實有必要針對吸菸及其戕害影響的相關訊息,進行資訊正確、完整、充分、及時、對稱和辨識等觀念充權;(五)心理因素:青春期的情緒波動,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到焦慮、壓力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選擇吸菸作為宣洩情緒的方式,職是之故,更有必要推動青少年全人身心發展及其健康維護的配搭作為;以及(六)社會結構影響:家庭背景、校園環境以及社會時尚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有深遠影響,尤其是不足夠的菸害防制資源,青少年更容易受到不良行為的誘導。
至於,針對從拒菸、吸菸、少菸、吸菸、戒菸、反菸等青少年的吸菸行為問題,應有以下幾項對策的相關思考,像是:(一)加強教育宣導:在學校及社區中進行反菸宣導,以提高青少年對於吸菸危害的認知素養,並強調尼古丁、塑化劑的成癮性、戕害性、代價性和深遠影響性;(二)增設禁菸場所:在公共場所及學校內增設禁菸區域,並且加強對違規者的嚴懲措施,以降低青少年接觸菸品的機會,換言之,如何讓交易成本的吸菸受罰代價遠遠高於僥倖逃脫的機會成本,實有必要全面檢視現行菸害取締的消極性作為;(三)鼓勵互助拒菸:建立青少年之間的支持系統,促進相互鼓勵拒絕吸菸,以產生青少同儕間雁行加乘的正向力量;(四)法律規範:加強對菸品銷售的法律規範,限制菸品廣告的曝光,特別是在青少年常接觸的媒體或線上平台,進行必要的監管,以此觀之,國家機器在這部分角色扮演的最終責任,是有通盤檢討之必要。
冀此,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出來的是探討青少年吸菸問題時,不能忽視社會結構因素的深層影響,也就是說,兼具某種集體意涵的青少年吸菸現象,已經不僅僅只是個人的選擇,更是糾結家庭背景、校園環境、社會時尚及其經濟商機等多重因素交織的一項預期性後果,對此,解決青少年吸菸問題,需要加以反思的是官方的行政管理主義是否過於強調法律執法,進而忽略了社會結構性問題,特別是從根本上改善社會環境,來讓青少年能夠在健康的全環境中成長。准此,青少年吸菸問題的惡化,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從教育、法律到全社會等支持系統,據以推動綜融、通盤的解方對策;連帶地,應持續關注青少年吸菸行為的變化趨勢,進一步探討其背後的社會因素,藉此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總之,糾結於青少族群的吸菸行徑,更有其擺盪於「問題少年vs.少年問題」、「法—社會vs.社會—法」,以及「青少個體—父母家庭—校園同儕—時代潮流—典章制度—政經利益」的相互糾葛,進而顯現於從國中、高中到成年人;從父母家長到兒少個人;從菸品到電子煙;從尼古丁到塑化劑;從新鮮好奇到青少從眾;從廣告手法到人性誘因;從一時性起到物質濫用;從一手菸到二、三手菸;從健康戕害到社會成本;從嫌惡物到身心依附;以及從個人行為的商機生態鏈等層疊環扣的難以切割。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7.21:「朋友都在吸! 近2成青少年難抗拒,『這』年齡前就吸菸,日後很難戒」)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看完這篇文章,令我不禁回想至大學的一門外系課程,當年適逢巴黎舉辦奧運,教授就播放巴黎奧運開幕式影片並說明聖母院、拿破崙等元素代表著法國的歷史文化,接著教授就請大家集思廣益,想想看什麼元素可以代表臺灣,漸漸冒出來的聲音皆是:「廟會、舞龍舞獅、黑幫、8+9、抬轎」近期最具代表性的影視作品就是《周處除三害》。
如同本文所述,青少年吸菸原因不外乎同儕模仿行為、同儕壓力,以及我想特別描述的社會結構問題,自上段可得知,吸菸、打架等不良少年行為,就是臺灣影視作品的代表文化,日常生活中雖然政府宣導著吸菸有害身體健康,且希望降低青少年吸菸比率,卻讓此等行為成為臺灣的代表文化,那麼正值青春期,重視同儕間聲譽、外在形象的青少年們,為了搏得愛慕之人的青睞,或同儕間仰慕的眼光,是否會有高機率學習影視作品中主角的行為呢?答案是肯定的,且在我就讀國中時,班上的「大哥」就是如此。
因此我認為政府除了著力於宣導吸菸有害身體健康之外,發掘臺灣其他代表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或是增強青少年們的媒體識讀能力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疫情前,走在路上抽菸的人數較少,但疫情後,路上常可見到二手菸的情況,尤其是年輕人吸電子菸的現象愈加普遍。文章提及菸品公司透過多元行銷手法,讓年輕人認為抽電子菸是一種潮流,加上社群媒體的影響,導致吸菸人數在五年內翻倍。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台灣的吸菸人口約有500萬。吸菸者不僅是危害健康,也是空氣污染的共犯,國人十大死因全與空汙有關。
青少年吸菸的原因多樣,其中一部分是因為家庭環境的影響,若家長抽菸,孩子也容易受到影響。此外,青少年面對課業和同儕壓力,抽菸可能成為一種慰藉。吸菸的習慣一旦形成,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上,都會產生依賴,戒菸時的戒斷症狀會使戒菸變得更加困難。家長應以身作則,努力戒菸,並以肯定的方式與青少年對話,建立信任關係。了解孩子朋友圈的行為背後的問題,並與他們討論,陪伴他們解決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委託消基會調查,近三成的菸品販賣並未查驗年齡證件,其中檳榔攤販售的比例更高達38.6%。因此,衛生局及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查緝,對於販賣菸品給未成年人的行為加重處罰。此外,菸害防治法已提及全面禁止電子菸的製造、輸入及販賣,違者將處以100萬元罰款。唯有從第一線進行有效的防制,才能有效阻止青少年購買菸品。
此外學校應加強宣導吸菸對健康的危害,並告知吸菸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及腦霧等問題。可以邀請成功戒菸者分享他們的戒菸過程,激勵青少年。目前,醫院、公園、學校等地已全面禁菸,北市和台南市也設立檢舉獎金的機制,建議全國各地效法。從制度和大環境著手,針對青少年吸菸問題進行全面處理,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減少青少年吸菸的現象,營造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青少年吸菸現象是全球公共衛生關注的議題,涉及生理、心理、社會與文化多重層面。以下是對青少年吸菸現象的綜合說明,包括現況、原因、影響與介入策略。
個人因素(好奇心、冒險心態、錯誤認知(如「可以紓壓」)
同儕壓力(受朋友影響,為了融入團體或獲得認同)
家庭因素(家長吸菸、家庭關係疏離、管教不嚴)
社會文化(廣告影響、名人或網紅示範、流行文化渲染)
獲取容易(透過網購、代購等方式取得菸品或電子菸)
青少年吸菸不僅是個人行為,更反映家庭、同儕與社會環境的影響。要有效防治青少年吸菸,需整合教育、家庭、政策與社區力量,並針對新型菸品提出具時代性的對策。
本文從《112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出發,深刻揭示青少年吸菸現象日益複雜化,尤其電子煙興起與行銷手法日趨多元,使傳統菸害防制面臨新挑戰。文章除點出同儕壓力、好奇心、心理壓力等常見誘因外,更進一步反思社會結構、家庭背景與校園環境等深層因素,強調青少年吸菸非僅為個人選擇,而是集體社會問題。對策上,作者主張應兼顧教育宣導、法規強化、空間管制與社會支持,並呼籲政府不可僅倚賴法律手段,應從全環境改善青少年健康生活條件。整體而言,文章展現對吸菸問題多層次的結構性思維,提供反思與政策建議兼備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