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年來,交通噪音對於人類健康的影響,已然成為一項全球化共通的關注議題,特別是根據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的研究,指出交通噪音不僅會引發聽力損失,還可能會導致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心理健康障礙等健康問題,尤其是對於孕婦和兒童,交通噪音的身心影響,更為顯著,畢竟,長期暴露於高噪音環境的婦女,不僅面臨不孕的風險,還可能影響胎兒的智力發展,事實上,臺灣地區每年因交通噪音的早逝人數,推估超過4千人,此數字遠超出傳統認知中的交通事故死亡率,顯示交通噪音已成為一個被忽視的隱形危機,即使是目前已有158處的道路交通噪音監測點,但是,這些監測點僅能提供季節性測量,無法全面反映實際的噪音狀況。

至於,造成交通噪音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城市化進程加快: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交通流量急劇增加,導致汽機車噪音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高人口密度與集中式都市規劃,更使得道路交通成為主要的噪音來源;(二)現行監測標準不完善:目前的噪音標準過於寬鬆,且監測頻率不足,無法有效反映實際情況,況且還欠缺分類分級的噪音分流處遇機制,讓不同區域的噪音治理難以精準實施;(三)社會性認知不足:全民對於交通噪音的危害認識不足,多數人將其視為不可避免的日常活動,而非需要迫切解決或充分治理的公共健康問題,尤有甚者,一些反社會行為如故意製造高噪音,加劇噪音問題和噪音汙染的複雜性;(四)政策執行不力:相關政策的推動往往缺乏執行力道,未能形成系統性的數據整合與綜融分析,致使缺乏後續應有的治理方案。

如此一來,針對交通噪音問題,實有幾項具體的改善對策,像是:(一)建立即時噪音地圖:政府應優先在六都設置即時噪音監測系統,以便及時掌握各區域噪音變化,藉此保障社會公平和公共健康;(二)升級監測系統:將現有的158處監測點升級為24小時自動連續監測站,以提升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三)重新檢討噪音標準:針對現行的噪音標準與頻率範圍進行全面檢討,並將交通噪音納入為都市規劃與公共衛生的整體評估機制之一,以確保其符合當前的環境需求;(四)加強公共教育:提高全社會對於交通噪音影響的認識,以鼓勵社會大眾參與噪音治理的公民行動;以及(五)政策整合:將交通噪音納入都市規劃及公共衛生評估機制,以形成系統性的治理策略。

冀此,在這裡所實有的批判性反思,乃是就其「即時噪音地圖」的規劃推動過程中,據以反思當前噪音管制政策的有效性及其背後的社會結構性限制,就此而言,交通噪音問題就不僅止於單純的環境問題,更是據以投射的社會不平等,像是高噪音區域集中於不優的居住環境或不佳的隔離效果住宅,致使這些社區的居民須被迫面臨更大的健康風險,如此一來,政府需優先改善這些區域的環境,以減少健康風險不平等的社會正義,藉此確保不同階層條件的居民,皆能享有安靜的生活環境;再則,交通噪音對於兒童的身心影響尤為深遠,可能會導致學習困難和行為問題,對此,理應加強對於學校周邊區位環境的噪音監測,並採取因應措施以改善學校的學習環境,更遑論噪音污染對於全社會公共健康維護的潛在威脅。

總之,交通噪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極為深遠而廣泛,以此觀之,建立即時噪音地圖不僅是技術上的需求,更是社會公平的體現,透過系統性的噪音治理措施,方能有效減少噪音汙染對於身心健康的危害,應加強對噪音問題的社會性重視和社會正義思考,以確保所有階層居民都能享有安靜生活環境,從而反思噪音防制資源分配的不均及其防治政策制定中的階級偏差思維。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7.12:「交通噪音致命,醫界促設即時噪音地圖」)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