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今年(2025年)7月起的一項新制,便是客家幣的發放,這也使得相與衍生出來的多重性意義思索,值得加以正視與探究。
誠然,為了傳揚客語文化,鼓勵民眾深入客家庄體驗客家當地生活,藉此活絡客庄經濟,客家委員會推出高達28萬份的客家幣,每份面額價值等同新台幣1,000元,至於,發放的對象屬性,除了已經獲表揚的客語家庭成員以及通過2025年客語能力認證者等特定人口而被直接列為發放對象外,18至49歲的本國民眾青壯年,則是需要進行登記後有中籤就會領到,同時,為了避免系統塞車,7月1日上午9時開放身分證字號尾數0、1登記,7月2日開放身分證字號尾數2、3登記,7月3日開放身分證字號尾數4、5登記,7月4日開放身分證字號尾數6、7登記,7月5日開放身分證字號尾數 8、9 登記等分流登記模式,以及7月6日至7月30日中午12時,符合資格者皆可登記的全體登記模式,預計在7月30日下午2時抽出28萬名的客家消費幣幸運兒。冀此,客家幣的發放政策目標,一方面藉由經濟激勵方式促進客家文化傳承,另一方面則是刺激客家庄的商業與經濟活動。
基本上,推動客家幣的原因,包括:(一)首先,客家文化在臺灣社會的移民歷史甚為悠久,但是,隨其都市化進程的加快發展,客家文化如同其他的種族或族群次文化般,同樣面臨消失危機,因此,透過發放客家幣,來激勵年輕世代對於客家文化的社會性認識,從而促進客屬文化的傳承賡續;(二)其次,特定區位環境的客家庄,產業結構及其社會經濟發展顯得相對滯後,透過消費券的方式,當以有效刺激當地產經活動和促進商業繁榮;(三)最後,社會福利的考量也是此一發放政策的考量因素,覬覦透過提供客家幣的在地消費,以提升當地住民的生活品質,從而增強客家聚落社區的整體幸福感。
就此而言,針對客家幣的發放,便有其相應的改善對策,像是:(一)首先,理應強化對於客家文化的宣傳力度,透過社交媒體及社群活動,來讓包括客家族群和其他人種,了解到客家文化的重要性;(二)其次,擴大客家幣的使用範圍,除了合作店家外,理應考慮將客家幣應用於文化活動、教育課程或數位平台,以增加政策彈性並促進跨族群交流,如此一來,才能放大經濟活動規模和有效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藉此避免讓客家幣有淪為嘉惠特定族群的政策性福利之嫌;(三)最後,建立有效的評估機制,定期檢視客家幣的使用情況及其對客家庄的全面性影響,以便於進行及時的政策調整。
准此,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指陳出來的是,(一)儘管客家幣的發放在文化推廣和經濟刺激,兼具某種的積極意義,但也是存在一些潛在問題,例如,發放對象的限制可能使部分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無法獲致同等受益和公正待遇,這反而造成全社會的絕對性剝奪感;(二)客家幣的使用限制在於僅限實體店面,這對身處於當前的數位經濟浪潮,顯得有些落後,以此觀之,如何從實體、在地、親臨和短期的客家幣消費方式,以擴及到數位、遠距、跨區域和中長期的多元族群互動模式,藉此超脫狹隘的貨幣形式,以使發放政策能夠與現代的消費習慣接軌,從而突破地域限制;(三)將文化傳承與經濟誘因綁定,可能使文化價值被簡化成為消費行為的一部分,就此而言,如何避免「經濟化」對於文化核心價值的可能侵蝕,這會是未來發放政策調整時,需要審慎考量的變革重點。
總之,客家幣的推出,旨在透過經濟激勵來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然而,此一發放政策的成功與否,除了取決於如何有效管理和推廣外,如何據以確保其能夠真正惠及到所有相關群體,那麼,相與延伸出來的命題意旨,實有其進一步商榷、議論之處,這其中包括從幣值誘因到機會成本、從好康福利到權利義務、從消費主義到文化傳承、從特定年齡到全齡跨世代、從登記抽籤到一體適用、從福利津貼到配套措施、從需求評估到效益評估、從客家族群到所有人口,以及對於該項『代幣津貼』的規劃思維判准,又要如何超脫特定意圖的政策性福利,藉此直指如何讓移民社會的新生世代,得以擁有海納百川的巨流河胸襟,況且還有文化部針對16到22歲青年發放每人1,200點的文化幣,抑或體育署每年常態性發放16歲至22歲國民每人500元的青春動滋券等,以此觀之,當代臺灣『津貼政治』的脫序性施政,又豈止是一個亂字所可以了得的,這是因為政府漠視對於長期的結構性改革所致。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Yahoo新聞網,2025.07.01:「客家幣是什麼?客家幣金額多少?」)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