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年來,隨著少子女化問題的加劇,各地方縣市政府政府紛紛推出生育津貼或生日禮金,藉此吸引和留住年輕家庭,諸此作為的背後原因包括有人口外流、經濟發展需求以及社會福利提升等,這也讓相與衍生出來的議題現象,是有更進一步深究之必要。

事實上,因應於少子女化現象所導致自然性及其社會性的人口增減拉鋸,許多地方政府開始尋求解決方案,以南投縣草屯鎮為例,2015年彰化縣員林已由鎮升格為市,這也讓草屯鎮一舉成為全臺的第一大鎮,然而,因其人口數量的逐年減少,草屯鎮於2019年起推出生育津貼,第一胎的津貼額度由新台幣2萬元提升至4萬元,並分三年發放,最近,草屯鎮公所宣布將於2026年起,針對設籍的1至5歲幼童,每年發放2萬元的生日禮金,推出此一措施的用意,乃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家庭定居於此,希望能夠有效應對生育率提升的迫切需求以及人口外流挑戰,只不過,從草屯鎮的「兒童生日禮金」到其他公所相繼推出的「Long Stay移居專案」或「設籍獎金」等搶救對策,實有其回歸於大環境的綜融性思辨。

誠然,生育津貼或生日禮金的背後,反映出多重的社會經濟因素,這其中包括有:(一)首先,少子化的趨勢,使得各個地方政府皆面臨到人口減少的地方自治壓力,尤其是年輕家庭的流失,更是直接影響到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力,換言之,這種少子女化的加惡現象,不僅止於南投縣的個別性問題,而是全臺灣普遍存在的結構性挑戰;(二)其次,地方政府抑或基層單位的經濟結構轉型,也迫切需要吸引年輕人,特別是隨著工業用地的擴大和商業設施的進駐,希冀能夠通過提供經濟誘因,來讓更多的年輕家庭,願意選擇在此定居就業;(三)此外,人口的增減,攸關到升格或降格而來的地方自治功能和資源分配機能。

冀此,儘管相關的津貼補助措施已經顯現初步成效,但是,仍需進一步完善,像是:(一)首先,應該對於執行細節進行更深入的規劃,比如如何確保津貼的發放,能夠真正惠及到所有符合條件的迫切性需求家庭,畢竟,設籍不等於定居、定居也不盡然就是在地就業;(二)其次,應加強對於津貼措施的效益評估,透過數據分析以了解對於人口增減的實際影響,據以進行結構性調控;(三)此外,理應考慮加強與周邊鄉鎮的跨轄合作,從而形成生活共同圈的資源整合、協同效應和區域平衡發展,藉此避免從不同縣市之間到單一縣市鄉鎮市之間的區域性流動競爭;(四)最後,即使撒幣措施能夠產生短期性質的乘數效果,但是,許多地方因缺乏就業機會和生活資源,致使年輕人選擇外移,這不僅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口組成,更使得社會結構日益不均,換言之,社會安全保障手段和政經社文整體布建的兩軌並行,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最後,推動生育津貼或生日禮金的同時,也必須對其長期效果,進行批判性反思,畢竟,雖然這些的對策能夠在短期內刺激生育率,但若是缺乏教育資源、就業機會及社會福利等後續的支持措施,則可能無法真正解決人口減少或遷移問題,也就是說,公共政策的規劃設計必須考慮到全家庭的整體需求,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婚育生養環境,除此之外,對於這些措施的透明度、可行性、持續性、公平性和有效性,亦有必要深究社會結構變化對於於這些策進作為的衝擊影響,這足以顯現出來人口流動及其社會性增減的區位分布,隱含的還是全臺生命共同體的整體資源制度再配置議題。

總之,各地方政府所推動的生育津貼或生日禮金,係一種應對少子女化與人口流失的應變措施,但其實施效果仍需時間檢驗,以此觀之,理應在政策的設計和實施上更加謹慎,須綜合考慮社會、經濟及文化等多方面的交織因素,以期達到真正的育兒支持與人口留存的發展目標,也就是說,僅靠津貼補助等金錢誘因,難以有效解決人口流失和生育率低落問題,須整合托育服務、社會保障、教育資源、就業機會、友善職場、降低房價等各項生活品質機能,方能真正實現人口賡續的發展性目標。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9.04:「偏鄉為留住人口,相繼推出『分期禮金』」)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