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項攸關到東部重大的交通開發案,引發各界的不同議論,畢竟,該項北宜高鐵案規劃的行駛路線係自高鐵南港站向東延展至宜蘭,全線總長60.6公里且須經過9個鄉鎮市區和開闢10個隧道,計畫核定後11年通車,其中施工期約8年2個月,工程之艱鉅程度可想而知,只不過,來自於民團及專家學者率先指出北宜高鐵有7大缺失,包含可行性研究僅17頁,缺乏完整評估,違反前瞻條例;4個月時間研究,10年直鐵方案變高鐵;缺乏客觀系統技術評估;高鐵僅比台鐵快5分鐘,經費卻暴增新台幣2,300億;整體效益近8成來自私人利益;程序粗糙,忽視在地民意;以及沿線區域聚落經濟發展效益,未納入評估方案,顯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煙硝之味。
事實上,宜蘭縣代理縣長親自出席該項北宜高鐵延伸至宜蘭計畫的環評初審會議,並且強調該計畫對於改善宜蘭交通擁堵的重要性,畢竟,每逢周末或連假,國道五號的交通狀況堵塞極為嚴重,造成居民的出行困難,進而損及甚或是剝奪宜蘭縣民的行動權利,如此一來,高鐵的延伸至宜蘭不僅是所有縣民的期待,更是用以有效解決當前交通問題的關鍵措施,連帶地,宜蘭縣政府也依照交通部的指示,積極推動與北宜高鐵相關的整體交通規劃,包括土地開發、國土計畫及都市計畫等,旨在於可以達成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至於,民眾對於北宜高鐵的禁限建、土地開發爭議、公共利益有限、深化社會不均,以及列車行進所造成的震動等諸多疑慮,這也讓如何推動有效的社會性互動溝通,以促進計畫的順利推進,成為了北宜高鐵延伸宜蘭的可行性及其全社會性影響解析之關注所在。
誠然,高鐵延伸至宜蘭的計畫,旨在於能夠有效解決當前交通系統的瓶頸問題,這是因為,隨著宜蘭地區觀光業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遊客選擇前往宜蘭旅遊,也讓原本就繁忙的國道五號交通動能更顯擁擠,特別是假日的車流量常常超過當初的設計容量,導致長時間交通堵塞的苦不堪言,此外,宜蘭縣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部與西部交通的重要樞紐,若能夠將高鐵成功延伸至東部的宜蘭,不僅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還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交通便利性將直接影響到宜蘭縣居民往返西部的就業機會與收入水平,進而改善或加速區域之間的社會流動性,只不過,一體多面的北宜高鐵延伸案,直指該項計畫的推進及其可議挑戰,是有其棘手之處,這是因為,北宜高鐵建設可能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特別是對於生態敏感區域不可逆的人為開發損害,至於,利弊兩造的可能拉扯或衝突,也顯現於不同利益或利害關係的一干人等,如此一來,加強環境評估與公聽會,來廣泛徵求民眾意見的機制設計,當屬迫切必要,這部分除了針對居民的疑慮進行充分的解釋和說明外,更是要讓居民藉由參與決策過程中,以增強透明度與信任感,連帶而來的是如何推動綠色交通的環保出行方式、如何帶動安住其心的在地就業、如何進行整體成本效益分析、如何強化宜蘭地區的其他交通基礎設施,以及如何關注社會不均與流動性等,均是用以檢視北宜高鐵線的興建過程中,所要留意的延伸性課題。
總之,高鐵延伸至宜蘭的計畫是一項具潛力的交通建設,能夠有效緩解當前的交通擁堵問題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並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然而,計畫的推進必須充分考慮到交通便利性、特定土地開發、地方經濟發展、自然環境保護、社會公正平等、政策規劃透明及其未來衝擊影響等等可行性或不可行的多重面向評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宜蘭縣民對於安居樂業的多方期待,並為未來的蘭陽平原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畢竟,高鐵通車至宜蘭的方案構想,背後實乃糾結有從絕對剝奪到相對匱乏的東西部交通便利差異、從西部繁榮到東部後花園的整合區域發展規劃、從可行性到非迫切性的理性評估、從社經發展到社會補償的積極性差別待遇、從高鐵到臺鐵的替代選項、從財務評估到營運收支的損益兩平、從經濟效益到區位影響的全宜蘭思維、從土地徵收農業影響到生態環境到水脈人文的多層次評估面向,以迄於從既得利益人士到全縣居民生活品質等整全多層的論述思辨,況且雪山隧道通車後所帶來的正反面影響,多少點出任何不可逆的人為開發案,意指的乃是對於人類社會中長期抑或恆久未來的負面衝擊,如此一來,考察的重點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諸如直鐵或高鐵之類的技術性交通行政事宜,而是欠缺一套通盤、整體、全面的藍圖擘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在區域發展上,宜蘭市為東北部重要的交通節點,近年因國旅熱潮與觀光產業快速發展,吸引大量遊客湧入,觀光農場、民宿與自然景點成為假日熱門去處。然而,這也導致宜蘭的交通問題日益嚴重,尤其每逢週末與連假,國道五號的壅塞幾乎成為常態,不僅旅客受阻,更直接影響居民日常通勤與行動權益。
在這樣的交通壓力下,政府提出「北宜高鐵延伸至宜蘭」的規劃構想,希望以高速鐵路改善東西部聯通,促進區域發展。
從改善運輸的角度來看,高鐵延伸宜蘭確實具備相當程度的效益。
例如:目前台南與宜蘭每日僅有兩班直達列車,若高鐵可銜接東部,將大幅縮短通勤與旅遊時間,有助提升民眾跨區就業與生活品質,也能紓解國五的車流壓力。然而,高鐵計畫也存在諸多爭議,如:環境影響大、成本效益受質疑、程序與民意參與不足等。
面對宜蘭交通議題,除了單一推動高鐵外,政府其實還有多種可行且具體的選擇,像是增加火車班次、擴充國道與大眾運輸、發展在地交通網絡(拓展當地公共自行車、社區接駁車與觀光巴士等,串聯各景點與市區,讓民眾出行更順暢)、推動分散觀光與淡季旅遊 等等
宜蘭交通問題已迫在眉睫,若放任不管,將持續限制地方發展與居民權益。高鐵是一個選項,但不是唯一選項。
其實北宜高鐵延伸至宜蘭的計畫前置作業時,我們就必須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社會工作理論中社區參與和社會正義的概念,這項交通建設計畫不單單是拓展觀光與改善交通的現實考量,更是影響當地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議題,該計畫的推進應必須充分聆聽居民的聲音,民眾對於高鐵的建設是否抱有持有疑慮? 尤其是在環境保護和土地開發方面,社區成員是否有確實參與在這計畫的制定和執行過程內,有效的溝通機制在事前有設立嗎,好好的讓居民清楚表達他們的意見和擔憂嗎 ? 如果有,才助於計畫的透明度,並且加強與建立信任感,讓居民感受到他們在決策過程中是被重視的,從社會正義的角度來看,北宜高鐵的建設應考量到不同社群的利益,高鐵雖然能提升交通便利性,但如果其帶來的經濟效益主要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則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所以必須確保這項計畫能夠惠及所有縣民或是說大部分縣民。交通建設不應僅僅是基於經濟考量,還需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提倡可持續發展,共榮與共好,才能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考慮到環境的承載能力,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總結來說,北宜高鐵延伸至宜蘭的計畫成功與否,應當取決於社區的參與、社會正義的實現及環境保護的平衡,真正促進宜蘭縣的永續發展,讓每一位居民都能在這個過程中受益較為妥適。
在國外要看一個天然美景,大多需要車程好幾個小時以上;在台灣則大約半小時車程就能見到美景。這乃要感謝台灣交通建設帶給我們的便利性。同時,城鄉距離的縮短,造就人民就業 就醫 就學…等便利性,產業發展的多樣性,進而帶入人潮及錢潮。
然,就是有了第一個氣走多位專家的被妥協的環評報告書,帶來前述的城鄉差距的改變後,其他地區就不論對環境 生態影響與否,紛紛掀起群起效尤,環評報告書可以不斷的在妥協中達到建設的目的。
台灣高聳的山脈為南北走向,造成許多大大小小湍急的河川溪水呈東西走向流入海洋。地質專家學者曾說過,世界各國都沿著河流蓋鐵路,就台灣最勇敢,敢在湍急的河流上蓋鐵路。
河川截彎取直,大山被鑿山洞後,附近的小山被鏟平,山坡地蓋房子,河床當停車場……等,破壞生態環境只為一時的便利及當下的利益需求。
北宜高鐵的興建,不外乎是看重宜蘭及花東的天然美景以分享給更多人。但,殊不知?因交通的不便才保有這美麗的景色及清新的空氣,環境的保護。
綜上得知,
1.國土利用的專業是不該被妥協的,因涉及百性人身安全。
2.環評報告書不該淪為商人賺錢的工具,而不斷的被修改成做不到的環保工程
第一,事實陳述,全長60幾公里、須經多個鄉鎮,計畫高達11年,缺乏完整評估,違反前瞻條例,並且是「代理」,代理縣長親自出席環評初審會議。
現在的宜蘭,每逢周末或連假,國道五號的交通狀況堵塞極為嚴重,造成居民的行車困難,宜蘭人民恨不得沒有雪隧公路時,每個人往往假日都不敢出門,連假出門都要提早,才能躲過塞車。
以前,在沒有雪隧公路時,台北-宜蘭人員都是經由台九線或西濱往返,換句或說,至少不會車滿為患,只是通車時間比較長。現在每逢假日必塞車,只能喜悲參憂,喜的是很多人流就有金流,悲的是因為車流產生時留。
第二,歸因事由,興建高鐵,環境評估是否要審慎謹慎的評估,畢竟大自然氣候環境的反撲,不是我們人類可以輕易抗衡的,加上近年氣候劇變,現在的工程抗力,未來是否能繼續夠用,也很讓未來的子孫多有疑慮。
再來就是,高鐵是一個金額不低的消費,會常帶使用的人員,應該還是屬於社會人士、中高層人員、國外旅遊人員等,人員通勤運用頻率是否可以達到一定數量,抑或變相成為如同高雄捷運的蚊子車,也是我們要評估範疇。
第三,最後,環境評估除了本國之外,是否可以也請國外的專業人員也來評估評估,至於公聽會,應該採取更多類型來召開,舉凡宜蘭縣市的人,靠近宜蘭周遭縣市人員,中南部人員,據以研討分析,廣徵人民意見,而非官員,為了政績隨意提列,納入施政計畫,後面的參謀、主管就要開始想方設法找出一個答案,看似績效,卻只是表面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