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01.多死社會台灣島
02.中原大學智信樓
03.白色巨塔性騷擾
04.軍事審判洪仲丘
05.超額死亡後疫情
06.戶籍統計多貓膩
07.考慮核電三前提
08.罕見疾病生活篇
09.兩個高峰離婚率
10.原鄉嬰兒死亡率
11.孤獨老死全社會
12.繁星點點少文大
13.發起連署剴剴案
14.龍華師生衝突篇
15.台灣綠電菲律賓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三月份的第三周(2025.03.17)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多死社會台灣島」、「中原大學智信樓」、「白色巨塔性騷擾」、「軍事審判洪仲丘」、「超額死亡後疫情」、「戶籍統計多貓膩」、「考慮核電三前提」、「罕見疾病生活篇」、「兩個高峰離婚率」、「原鄉嬰兒死亡率」、「孤獨老死全社會」、「繁星點點少文大」、「發起連署剴剴案」、「龍華師生衝突篇」以及「台灣綠電菲律賓」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多死社會台灣島」,根據內政部統計指出臺灣業已連續14個月呈現人口負成長趨勢,事實上,來自於國發會資料也推估到了2031年之際的死亡人數將會有22萬人,此乃是出生人11萬人的兩倍,而讓臺灣正式邁入所謂的『多死社會』,如此一來,從自然性減少到社會性蛻減的總人口下降、從死亡率到出生率的生不如死、從孤獨老到孤獨老去的社會性斷裂、從在家衰老到在宅臨終的生命文本、從自然死到醫到死的過度無效醫療、從到院治療到在宅醫療的醫院滿載、從安寧病房到在家斷氣的急重症醫療耗損、從在家臨終到臨終場所壓力的資源配置、從預立醫護諮商到寧終安樂死的應變措施、從孤獨往生到陪伴死亡的文化性轉化、從死亡教育到文化轉型的自我覺察、從殯葬會館到遺體飯店的典章制度、從殯儀館火葬場到納骨塔的嫌惡性設施設備、從高齡少子女化到照顧往生的龐大商機,以迄於後期高齡者的激增,及其所帶來諸如醫療或臨終場所不堪負荷、火葬場需要大排長龍等殯葬需求的難以有效滿足議題,已然成為另類風險無法有效規避的運作困境,畢竟,相迎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集體老化和老化速度,這也讓估計死亡人數只會持續攀升以加快多死社會的來臨,更遑論於所謂『火葬場難民』的整體客觀社會事實;「中原大學智信樓」,為了促進轉型正義扎根學校並融入教育,教育部於去年(2024年)10月發布所謂的《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辦理轉型正義教育實施計畫》,藉此協助社會大眾認識民主轉型前的蔣介石政府曾大規模且系統性侵害人權的緣由過程,從而避免侵害人權的錯誤再次發生,藉此傳遞轉型正義的價值文化,對此,中原大學因勢利導於秉基督愛世信仰,彰顯以智慧慎用科技與人文的專業知識,以利於持續在教育領域堅守崗位砥礪前行,而將校園內原有的中正樓改名為智信樓,據以達到校園內的去威權象徵化舉措,顯然,將轉型正義命題窄化或簡化成為改名行止,實有其進一步的議論或廓清之處,特別是糾結於『轉型—正義—轉型正義—改名』命題背後的諸多不公義情事;「白色巨塔性騷擾」,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公布全臺醫師的《性平調查報告》,相關的樣本圖像包括共計蒐集487個有效樣本,這其中係以西醫與醫學系的學生群體為主(占64.5%)、受訪者的平均年齡為32歲,性別部分則是以女性占比居多(占61.4%),有超過8成的填答者為異性戀者,至於,相關的調查結果有57.1%的年輕女醫師曾遭受到權勢性騷擾,遠比男性醫師高出近10倍之多,但是,申訴的比例卻是極為偏低,而針對該起權勢性騷一事不想繼續追究的可能原因包括有最多超過六成的『沒時間或心力處理』,其次為『情況未達需尋求協助的程度』、『申訴也無濟於事』、『缺乏足夠證據』,但是,主要的歸因可能還是在於這些年輕女醫師擔心遭受前輩打壓,進而影響到日後的專科醫師考試抑或未來的職涯規劃發展,以此觀之,從隨機抽樣到便利樣本、從所有醫生到以西醫為重、從女性為主到兩性衡平,均有存在著從隨機抽樣而來的有效推論,但是,多少是反映出若干的真實圖像,這卻是一項不真的客觀事實,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57.4%女性曾被問過關於結婚或孕產育兒打算等問題,相形之下的男性醫生則是僅有25%被關切過,多少顯露出來醫療場域的上級主管仍然還是擔心女性部屬一旦懷孕育兒,可能會到影響職場上的工作表現,這也讓所謂的『玻璃天花板』效應無所遁逃於白色巨塔裡的醫療產業生態環境,如此一來,諸如等建立申訴前的緩衝機制以提供年輕醫師諮詢、處理性騷調查事件時的被調查人員應暫時停止或先調離職務、遴選受過性平訓練的外部專家實務工作者參與性騷調查,以及強化外部申訴機制等策進作為,實有其復歸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綜融性命題思辨;「軍事審判洪仲丘」,在由總統所召開的國安會議裡,宣布要恢復過去的軍事審判制度,這也讓從終止威權時期到針對當前的境外敵對勢力、從軍人犯罪的軍事審判到回歸於一般犯行的司法體系、從鎖定共諜案件的國家安全到檢審不分的人權保障、從啟動獨立性的軍事審判到符合正當程序與實質正義的憲法原則,顯然,除了是對收買、洩密、滲透等限軍人職務犯罪進行操作性界定外,諸如修正〈軍事審判法〉、訂定〈軍法官人事條例〉與〈軍事檢察署組織法〉或設置軍事法院等配套措施,宜有其復歸於『人權社會』的基本提問,而非只是單純恢復軍事審判制度來讓軍法官回到第一線,況且還有何以會有違反效忠國家職責罪所層出不窮共諜案發生的突兀情事,以此觀之,關於軍事審判的復辟,這已然超出單純的國家安全範疇,更是直指同島一命的國家認同,早已在當前政黨對峙的利益糾葛當中,讓軍魂與國魄蕩然無存,更遑論還有訴諸於中國實為境外敵對勢力論述的地緣政治直球對決;以及「超額死亡後疫情」,透過公衛數學模型計算實際死亡人數及其預期死亡人數差異所得出的超額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在今年(2025年)的2月達到近3成的29%比重,此乃為後疫情以來的新高紀錄,至於,訴諸於個人動力、家庭動力、醫療照護動力、系統動力等歸因事由,包括有新冠疫情期間民眾生活模式改變所導致像是呼吸併發症、癌症及慢性病就醫人數增加等疫後病狀所出現的免疫負債,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化對於醫療與社會資源所帶來的巨大挑戰,這其中又以1946至1964年所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占比最高,特別是這群戰潮世代相繼進入法定老人的高齡超老階段,致使許多長者成為生理脆弱的高危險人口族群,造成慢性病者增加、長照需求上升,再加上碰上免疫負債,這類的脆弱族群更是首當其衝,導致住院需求上升,造成急診壅塞及超額死亡增加,連帶地,因應於一線護理人力供需的嚴重失衡,臺灣醫療工會聯合會與衛福部達成共識,將訂定《護理師跨科支援指引》,授權醫院用任何形式讓護理師進行跨科調動或支援,藉此補足護理人力的吃緊問題,姑且有無具體落實諸如跨科調度前要取得當事人書面同意,明定若非相關科別至少又有訓練3周的教育訓練時間,以及若適應不良者可隨時終止支援等跨科支援指引運作原則,挖東牆補西牆的該項鋸箭做法,實有其必要去思索何以會有醫事人員的大量出走情事,此一隱含集體意涵之結構性、制度性、系統性的諸多失靈現象,當前臺灣醫療體系的尾大不掉議題,這又豈止於健保財務吃緊、無法落實分級醫療、點數和點值不對稱、醫事人力流失、護理師跨科支援及其高額死亡率等,而是有其彼此交織的相互拉扯。
其次,「戶籍統計多貓膩」,截至2025年2月底為止,臺灣地區的戶數和人口數據,出現顯著變化,這其中包括:(一)總戶數共計達到9,587,516戶,較於去年增加330,022戶,增幅為3.56%,反映出來的是都會城市化的張力進程,比預想之中來得加快,(二)男性人口為11,515,767人,女性人口為11,868,847人,性別比例為97.03,性別比例的失衡情形對於未來的婚配困難、生育率降低或中長期衝擊影響,自當不在話下,(三)結婚對數為8,221對,離婚/終止結婚對數則為4,226對,粗結婚率為4.58‰、粗離婚率則為2.36‰,顯示婚姻的穩定性正逐漸下降,可能的歸因除了有其價值觀的社會變遷外,是否與其個人動力、家庭動力、族群動力、區位動力或政經社文宗的外部系統動力有關,頗值得深究之,(四)遷入人口數為122,992人,較上年的同月增加有45,190人,遷出人口數則為122,946人,較上年同月增加51,163人,淨遷入人口數為46人,淨遷入的人口數最多為臺中市的2,640人,其次為桃園市的2,389人,再其次為新北市的2,217人,顯示生存機會、生活機能和生命機運等等直轄市優勢利基的吸納效應,扮演重要的推拉作用,進而出現城鄉資源階層深化現象,(五)原住民人口數為614,152人,較去年增加有21,701人,占全體總人口比率2.63%,連帶而來的新住民人口及其背景屬性意涵,勢必會是未來對於人口結構、人口變遷與人口教育的關注所在,以及(六)0至14歲人口數為2,733,872人,占總人口比率11.69%,65歲以上人口數為4,524,323人,占19.35%,隨其高齡少子女化問題的加劇,是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來應對相關的嚴峻挑戰,這何嘗不是凸顯應對人口結構的轉型劇變,相關的公共政策仍有其力有未逮之處;「考慮核電三前提」,閣揆接受立委備詢時表示目前的能源政策採取的是發展多元綠能、增加儲能以及節能等方向,倘若,未來核電能夠達成『安全』、『核廢料處理』以及『社會共識』等三大前提,政府也願意嘗試新的核能技術,顯然,從擁核到反核以迄於非核家園,付出的代價是燃電所造成的空品汙染及其龐大的購電成本,更遑論於每年預算撥補於營運虧損的無底洞,畢竟,發電方式、成本售價及其產經影響,該項的非核家園意旨,早已不是回歸於工具理性的專業對話,而是某種理盲選項的信念堅持,如此一來,環境變遷的氣候難民也成諸多難民身分裡的一項顯明表徵;「罕見疾病生活篇」,罕見疾病基金會公布《罕病病友生活狀況及需求普查》,這也是自從〈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立法至今25年以來的第一份生活狀況調查,至於,從民間團體、利害關係人出發的該項調查報告,顯示出來:罕病家庭除了病友本身,三親等內血親無人罹罕病比率為54.89%,但是,34.71%的病家除病友外,另有一位家人罹患罕病,另有二人罹罕病的比率為7.36%、另有三人為1.99%、另有四人為0.69%,另有五人為0.36%,換言之,三親等內有其他家人罹患罕病者高達有45.1%,這也凸顯對於罕見疾病的孕前篩檢、產前篩檢、新生兒篩檢、遺傳諮詢、早期介入、心理輔導、醫療輔具、罕病給付、長期照顧等機制設計明顯不足;「兩個高峰離婚率」,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2022年之際,婚齡未滿5年者的離婚比例與2013年相比的話增加有3.66%,至於,婚齡超20年以上的夫妻離婚比率也提升有2.62%,換言之,整體的離婚率趨向於呈現婚齡未滿5年以及超過20年以上的這兩個高峰發展趨勢,這其中的低婚齡化群組可能是受到經濟、生育計畫等因素影響,後者的高婚齡化群組則是與空巢期及退休後的適應困難等因素相關,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上高齡長者的離婚人數,在過去十年期間有明顯的增多,這自然是與平均壽命延長、自我實現需求增加及生計經濟獨立等因素有關,無疑地,社會變遷的離婚現象,背後實有其多重歸因、合併行為、不同需求及其分齡服務而來的配套措施,這除了顛覆所謂7年之癢的人性想像外,回應於個人動力、家庭動力、群體動力及其外部系統動力的多方糾結,直指出來的是攸關到該項離婚情事,斷然不僅止於單純夫妻兩造的個體範疇,亦有其家庭運作內涵的集體範疇,以及時代變遷趨勢的整體範疇,及其所關乎到女性受教年數延長、女性經濟自主能力、家庭組成結構變遷、夫妻雙薪勞動參與、典章制度誘因、性平時勢潮流、健康壽命增加、追求第三人生等環扣鑲嵌的互為拉扯,特別是低婚齡化組有其涵蓋愛情三角、共親職、合作父母的概念組合,高婚齡化組則有其需求滿足、風險規避之老後天光的務實考量;以及「原鄉嬰兒死亡率」,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2019年至2023年期間山地原鄉嬰兒的死亡率呈現上升趨勢,除了2022年這一年外,山地原鄉嬰兒死亡率為全國的2倍,其死亡率落在7.8‰至11.5‰,顯然,糾結於該起經驗數據的背後,實有其復歸於嬰兒或母體之個人動力、原民之家庭動力、原民族群之團體動力及其人文區位之系統動力所環扣鑲嵌而來的公衛水準、專責醫師、生活習慣、營養不良,發育不佳、隔代照顧、疫苗接種、健康風險意識等結構性限制使然,況且還有從原民以延展至新住民各族群嬰兒死因追溯的通盤性檢視。
最後,「孤獨老死全社會」,迎接臺灣地區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這使得關乎到獨居長者孤獨死之現狀、挑戰與未來展望等命題意旨,實有其回應於『目前〈老人福利法〉有那些漏洞,導致獨居長者容易發生孤獨死?』、『社會關懷機制是否足夠?社區應如何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老人福利法〉在執行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困難有哪些?例如:法規解釋、資源分配、跨部門協調等』、『除了現行的〈老人福利法〉,臺灣是否還有其他相關的法律或政策,對長者福產生影響?』、『目前老人經濟補助是否足夠?應如何調整?政府是否應加強公共長照機構,減輕家庭負擔?』、『其他國家比如日本,如何預防孤獨死?臺灣可以學習哪些經驗?』、『是否應該修法強制政府設立預防孤獨死的機制?』、『如何鼓勵民間企業、社區居民參與獨居長者的關懷?』,以及『有些長照機構正在推動技術創新,如遠距照護或智慧健康監測,您認為現行法律是否足夠支持這些創新?是否有法律上的障礙?』的必要性應答;「繁星點點少文大」,今年大學繁星推薦第一類至第七類學群的錄取率為64.12%,總缺額共計有1,146個,乃為近三年以來的新低,若以缺額數來看,最多的是文化大學的132名,其次是義守大學、實踐大學各99名等私校,但是,多所的頂大學校也有缺額,像是政大的24名、成大21名、台大19名、陽明交大5名、清大1名,缺額的主因乃為報名人數偏低或學系標準訂得較高所致,但是,斷然不能忽略少子女化生員蛻減所帶來供需嚴重失衡的高教生存危機;「發起連署剴剴案」,發生於2023年12月24日凌晨,年僅1歲多的男童剴剴因呼吸困難送醫,經搶救後不幸死亡,事發之後的相關歸因追查,卻是出現從中央政府到地方縣市的機制設計、從地方政府到跨縣市的行政協調、從政府機關到民間單位的委託關係、從委外方案到網絡夥伴的協力統整、從方案社工到兒福聯盟的內控機制,以迄於從專業劉姓保母到專責兒福聯盟等系統性失靈情事,如此一來,該項風起雲湧大規模人數的連署行動,固然是期盼包括將虐童致死者處以死刑或無期徒刑、不得假釋等加重虐童刑責,以讓施虐者付出沉重的代價及其為無辜受害兒童爭取應有的正義,但是,若果未能針對全系統進行通盤性、結構性的檢討改進,這些的兒虐悲劇當只會蓄勢待發於更多制度運作失靈的掉以輕心;「龍華師生衝突篇」,龍華科技大學發生一起師生之間的肢體衝突事件,起因是教師禁止學生在教室飲食及其認知落差所造成的校園衝突情事,這其中糾結著不能在課堂中進食是否等同於不能將食物帶進教室、因為在室外進食而未能準時進入教室的曠課爭議,以及師生口語爭論所衍生出來的近距離肢體接觸等等有待廓清的諸多謎團,但是,曝光之後的師生衝突,對於教師、學生或校方來說,均是造成某種彼此共輸的多方傷害,如此一來,包括課室管理須知的資訊對稱、師生各自的情緒知能控管,抑或師生之間言談互動的理性溝通機制,都有復歸於『師嚴—道尊—知敬學』的基本提問,不可否認的是,處於凸顯受教人權至上的當今社會性保護氛圍裡,諸如包容不是縱容、信任並非放任等界線拿捏間之師生個體範疇,更需要有典章規範之制度範疇、高教治理之大環境範疇的互搭支撐,否則,散見於眼前的盡是文憑至上的學歷難民及其欠缺當家能力的新世代全人素養,這才是教人擔心、掛慮之處,以此觀之,該起的師生衝突事件,這又何嘗不是漠視事件加惡歷程及其缺乏介入協力機制,所造成的一項預期性發展後果,至於,並未上報、見報的更多師生之間緊急關係情事,擔憂教師這一端的已然棄守,更是一項嚴重的高等教育發展危機,畢竟,即使是教育工作者不再與經師或人師掛勾在一起,但是,包括研究、教學、輔導、服務等扮演該項教職所關乎到工作任務、行為指標、工作產出和對應職能等職能基準(Occupational Competence Standard)的職務分析,實有進一步加以明確釋義之處;以及「台灣綠電菲律賓」,為了紓解臺灣內地的綠電不足問題,經濟部長構思在菲律賓設置綠能電廠,再透過海底電纜輸送回台灣,然而,已出爐的可行性報告卻是顯示每度綠電的發電成本高達5元,更遑論於該項有如境外關內的產業園區,實有存在著困難重重的諸多結構性限制,就此而言,與其大言不慚的信口開河,倒不如去思索如何為當前國內居高不下的綠能成本,以尋求包括火電、汽電、水電、光電、風電、核電、綠電等電源、電價及其衝擊影響的衡平關係。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