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臺灣的生育率問題就如同一面鏡子般,映照出社會深層的文化與價值觀的變遷景象,這是因為,根據最新的數據,臺灣的總生育率已於2022年降至歷年最低的0.87,僅比韓國的0.72稍高,成為了全球生育率第二低的國家,這一現象不僅是數字的冷冰統計,更是人們生活方式、家庭觀念、社會結構等多重因素所交織而成的一項預期性後果。

誠然,「先婚後育」的婚育觀念,還是一項根深蒂固的傳統認知基模,如此一來,因為難以找到理想伴侶而延遲進入婚姻世界,甚至於選擇終身未婚,這也讓臺灣地區35到39歲的未婚比例高達47.6%,成為了一項國家安全發展的重要警訊,畢竟,年輕世代要面臨到的是諸如經濟負擔、職業發展、生活品質等多重壓力,對於後續婚姻、生育的重大人生事件選擇,年輕族群自然變得更加謹慎、思量。冀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指涉出來的是處於這個變化莫測時代,年輕人對於『婚』與『育』的操作性定義及其認知行為解讀,雖然正在不斷演變,但是,該項持續走低甚至於是快要探底的生育率,除了有其來自於個人動力的相關歸因外,還與社會文化、集體心理的變遷密不可分,特別是婚育程序步驟化的文化性期待,以及所帶來的晚婚、遲婚、不婚、少生、難生和不生等滾動影響,不僅是影響到成員結構的家庭動力運作,對於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更會帶來嚴峻的挑戰。

如此一來,諸如鼓勵先有後婚、未婚生子、人工生殖、代理孕母、補助誘因、育嬰假期、單人撫養等權變措施,固然有它戰術範疇的策略性操作,但是,如何復歸於規範層次的戰略性思維,藉此直指養兒育女、傳宗接代所要傳達的賡續薪傳意義,這才是道為本的癥結所在,這就如同西方諺語所言:“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養育孩子需要整個社區的支持),用以提點我們,生育不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一項需要全社會的共識和支持,唯有當整個社會都能夠理解並接受,才能真正為年輕人創造一個友善的婚育環境,以此觀之,當前臺灣的低生育率困境,顯然是有過度窄化於年輕世代的個體道德面向及其撒錢不手軟的經濟誘因面向之嫌,連帶地,扣緊從「生理—心理—經濟—社交—認知」的男女個人動力到「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類別—婚姻家庭狀況」的家庭動力,以迄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的系統動力等環扣鑲嵌,足以顯露該起婚戀規則生育率偏低的議題現象,當比想像中來的嚴峻,特別是『先婚後育』的該項認知行為意旨,附加於『不生又何必要結婚』、『結婚又不是非生不可』、『即使是要生,也不拘泥於性別考量的以一胎為限』等新塑的心靈結構,讓臺灣的低生育率,更是蒙上一層難以樂觀的仰望天光。

總之,深處於低生育率、少子女化的時空背景下,當可以借力使力於重新檢視「結婚」與「生育」彼此之間的牽動拉扯,或許,未來的婚姻不再係以生育為其前提,而是基於彼此的愛與支持,在兩情相悅的愛情世界裡,婚姻與生育應是心靈的選擇,而非是一項社會性強迫,就此而言,低生育率的這個複雜社會現象,除了攸關到涉及文化、經濟、政策等多重因素的結構性變革外,更是需要從根本的心靈結構上,推動全社會對於婚姻與生育的認知變遷,並以此為基礎制定出切實、可行與友善的公共政策,從而迎來新的婚育曙光。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