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
01.上台大便是成功
02.母職懲罰少薪資
03.人口變遷彰化縣
04.合併風險蒙古症
05.酒駕防制五縣市
06.市立大學新北市
07.銀髮人口有紅利
08.個別醫院總額制
09.醫學中心分級制
10.難敵挖角死魚價
11.三項紀錄寒冬年
12.跨國收養有瑞典
13.婚戀規則生育率
14.超日趕韓GDP
15.親密暴力男女比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三月份的第二周(2025.03.10)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上台大便是成功」、「母職懲罰少薪資」、「人口變遷彰化縣」、「合併風險蒙古症」、「酒駕防制五縣市」、「市立大學新北市」、「銀髮人口有紅利」、「個別醫院總額制」、「醫學中心分級制」、「難敵挖角死魚價」、「三項紀錄寒冬年」、「跨國收養有瑞典」、「婚戀規則生育率」、「超日趕韓GDP」以及「親密暴力男女比」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上台大便是成功」,去年(2024年)臺灣大學的畢業歌為『台大的垃圾』,今年則是票選出『上台大便』為畢業歌,歌詞開頭重複4次“不要畢業”、“不想被問每個月薪水,找不到工作,上台大便”,內容提及社會系等人文社會學科生畢業後的求職焦慮,顯然,巧妙地結合中文的文字組合技巧,藉此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反諷真義,畢竟,從『上台大便是成功』的光宗耀祖到『上台大便』的學歷難民,看得到的是僵化糾結的文憑主義及其面對脆弱的成名立萬,但是,這也直指出來勇於追求夢想的年輕世代,要如何讓創作的理念、發想,達到美學、民俗、道德、法律等諸多層面範疇比例原則的回音共響,畢竟,“這首歌如果上了,我就上台大便”話術,多少是有票選的催化作用,至於,永遠被冠上『上台大便』2025年級的這一屆畢業生,事過境遷之後的正名工程,多少表述出來還是如何讓侷限文字得以超乎人們的想像,據以達到信、達、雅境界,也就是說,上臺大的華麗登場及其上台大權變的優雅轉身,這會是我們樂於看到的世代蛻變;「母職懲罰少薪資」,研究指出育兒的婦女一個月薪資最多可以減少到新台幣12,000元,並且出現越是年輕世代的育兒女性其母職懲罰越是明顯的發展趨向,這也讓僅是擴大托育的撒錢措施,無助益於讓雙薪家庭底下的性別經濟,得以走向實質性平的權益保障,特別是女性的就業市場一再的被邊緣化,恐將出現育兒女性高貧窮風險化的詭異情事;「人口變遷彰化縣」,近年來彰化年人口連年流失的現象,超乎想像中嚴峻,短短2年內便少掉3萬人,2023年之際的總人口數為125萬2千多人,2024年為123萬6千多人,今年(2025年)則是只剩122萬2781人,又比去年少了1萬3千多,幾乎是等於少了一個鄉鎮,之所以會出現破萬人落差,彰化縣政府認為主要是出生率的『生』不如死亡率的『死』之自然性減少,以及都會區磁吸效應太強之社會性遷出所致,但是,缺乏從單一縣市的不同鄉鎮到區域縣市之間的生活共同圈以迄於全台所有縣市政府生命共同體的綜融性關照視野,那麼,人口的減少已然是一項不可逆的變遷趨勢,如此一來,相關的各項應變對策,就不應該是縣市之間網內對打型態的相互毀滅;「合併風險蒙古症」,因應於台積電宣布對美投資千億美元,引發了赴美投資的台積電是否被迫要與英特爾合資的疑慮,對此,經濟部長以迎娶蒙古症女性來作為家庭媳婦所可能會出現的負面長期影響,藉此作為合資合併風險的比喻,顯然,包括歧視唐氏症、歧視蒙古、歧視英特爾以及歧視女性等錯置、荒謬的直白隱喻,直指出來的是有待補實的社會性認知教育及其微歧視的心靈結構,這才是如何讓對於弱勢族群的偏見、歧視或言行舉止,獲得實質性突破的重要關鍵,特別是映照於即將到來的3月21日世界唐氏症日,更顯得相當的無可奈何,連帶地,位高權重的公眾人物,如何謹言慎行以持盈保泰,這除了隱含不可取的我執偏見和權力傲慢外,現行對於障者的社會性認知、社會性關注、社會性互動、社會性投資等融合工程,實有其大幅改進的施力空間;以及「酒駕防制五縣市」,根據交通部最新公布全國各個縣市政府酒後駕車的交通事故數據統計分析,去年全國酒駕交通事故的死亡與受傷人數共計有9,243人,相較於前年減少1,091人,降幅達到一成以上(10.6%),這也是這幾年來傷亡人數首度突破到萬人以下,但是,包括連江縣、金門縣、新北市、南投縣以及臺南市在內的這5個地方縣市政府,駕肇的死傷人數卻是不降反增,這其中連江縣的酒駕死傷人數更是大幅增近3倍的266.7%(2024年11人,2023年3人),至於,同是離島的金門縣則是居次,年增36.4%(2024年45人,2023年33人),以此觀之,從短期的嚴格取締到配搭法令增修、公衛政策、教育宣導、勞安檢查、酒駕取締等跨層級、跨局處、跨領域合作的中長期佈建,實有要如何建立完整事前防制體系的相關提問。
其次,「市立大學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拋出設置『市立大學』構想,以成為城市發展腦中樞,藉此讓施政不會有斷層,誠然,扣緊方案評估與設計規劃的角度來看,從單獨設置專有的市立大學到與其他學校的策略性合作,以迄於回歸諸如智庫的定位角色、科層的職責關係、人資的功能內涵等命題思索,該項市立大學的構思發想,實有其進一步商榷議論之處,特別是行政主義為尚的科層組織發酵,一方面是否得以提升應有效能,另一方面則是現有行政體制編制內的綜合規劃、研究考核、人才培訓,又有無達到專責要有的專業職能;「銀髮人口有紅利」,統計顯示2023年之際亞洲地區60歲或以上的人口占比達14%,預計到2050年,該數字將會衝上25%,至於,超過60歲以上的日本人口占比已高達35.6%,甚至於到本世紀中葉都有可能會達到43%,相形之下的中國,該數字屆時也將翻倍達到40%,以此觀之,『銀髮人口有紅利』(silver demographic dividend)的該項命題意旨,是有嚴肅以對之必要,畢竟,這當中所糾結的是包括有勞動力減少、退休金緊縮、醫療成本上升、年金貧窮化、社會不均、高等教育高齡比例增加、高齡勞工潛力、高級實習生、真人圖書館、第三人生、社會參與等推究拉扯,就此而言,如何透過公共政策的創造性轉化,藉此促進人們更健康地老化,進而創造出有助於維持該地區經濟活力的銀髮高齡人口紅利,連帶地,從單一的特定人口年齡層到跨世代的各個年齡層,其所關乎到就業力、生產力和創新能力的求同與存異,便需要推動通盤性檢視,更遑論於進一步還涉及到個體範疇之生心靈經社、集體範疇之性齡教職婚及其總體範疇之政經社文宗的整全多層綜融性關照,誠然,傳統的人口紅利指的是15-64歲的工作人口比例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66.7%),且扶養比小於50%,便是處於人口紅利階段,並且也會隨其工作人口占比的上升而伴隨經濟成長效益,但是,推估臺灣地區的人口紅利將會於2027年用罄,如此一來,該項的銀髮人口紅利隱含著反向的翻轉思維,實有用以打破框架侷限的另類思考;「個別醫院總額制」,中央衛福部健保署即將推行《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主要的核心目標乃是在於建立所謂的個別醫院總額,藉此改善在現行的分區總額制運作底下,因為醫院之間競爭與服務量成長導致健保點值被稀釋的迷亂問題,從而試圖減少那些並未特意擴張服務量醫院所造成的變相懲罰,該計畫要求醫學中心門診營收占比要低於55%,若門診成長率超標的話,健保給付將遭扣減,顯然,關乎到總額制的命題意旨,從牙醫到西醫、從分級診療到醫學中心獨大、從試行試辦到全面試辦、從點數到點值、從目標點值型的攤扣式到個別總額型的斷頭式之兩層控管、從點值穩定到服務量受限的數目管理、從同一區域的各家醫院到等同一家醫院的不同科別之資源排擠、從門診到住院的病例組合、從門診轉住院病患到急診轉住院病患之病床控管等相與糾結的干擾參數,直指出來的真正癥結之處還是在於高齡少子女化及其人口紅利逐漸式微所造成健保財務水庫的漸次乾涸甚或快速見底,因此,即便該項的試辦計畫採行的是管理原則一致與分區共管彈性的權變原則,只不過,可以預期的是就醫可及性變難、看病自行負擔費用變貴及其醫護資源配置更形不均的『難—貴—不均』等相對剝奪情事,依然是用以捍衛就醫健康維護權益的結構性阻礙,更是讓限制門診掛號人數、掛不上號、醫院減少開藥種類或數量、減少手術量、調整手術室使用時段、延後檢查排程、選擇輕症病患、平轉或上轉的轉診潮等等,已然成為一項醫療生態和民眾就醫的如常;「醫學中心分級制」,自2017起開始推動分級醫療迄今,醫學中心的看診率卻是出現不降反升的突兀現象,並且下轉病人的比率更是偏低到難以想像,僅以2024年為例,有高達3,644多萬人次擠進至醫學中心看診,相形之下的下轉患者卻僅有九萬多人,比率僅為0.25%,追索於包括都會地區醫院普設致使就醫看診的可及性太高、分級醫療的交易成本不足達到以價制量效果、大醫院及其醫療資源和大牌醫師的名牌效應、輕症或慢性病患係為醫院的重要收入導致下轉率偏低、難以落實急診檢傷分類的轉診就醫等等所涉及到『個體—制度—大環境』環扣糾結的各項歸因事由;以及「難敵挖角死魚價」,粗估過去6年內,臺灣大專校院得專任教師大減5,000人,相關原因包括死魚價般的就業薪資,自然是難敵鄰國大學或科技業者的經濟誘因挖角,至於,政府資源配置不公及其尋求社會扶助不易的兩頭落空,更是讓私校經營的運作危機,成為了一項迫在眉睫的灰犀牛效應,再加上難以汰除的混老師,致使學用、教考、訓用的落差或斷裂,已然是讓高教陷入難以自拔的惡性循環,如此一來,高教擴充的『學歷難民』充斥並成為一種當代臺灣的後真相實景。
最後,「三項紀錄寒冬年」,統計2016至2025年,每年1、2月加上前1年12月臺北站逐月最低溫(計算低於攝氏14度,即達大陸冷氣團等級)冷天的天數,結果顯示,今年冬天達最低溫的總天數,高達有38天,明顯大於其它年,這可說是近10年以來,冬天『冷得早』、『冷得久』和『超級非常冷』的1年,無疑地,南下頻繁的冷空氣,究竟是反聖嬰現象抑或極端氣候使然,還是不得而知,但是,除了是映照於“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的俗諺,直指出來的更是環境變遷所加諸而來另外一項的『氣候難民』身分指稱;「跨國收養有瑞典」,化名為小凱的嘉義市5歲遲緩男童,出生後即因母親精神狀況出問題,再加上家庭經濟狀況不佳,而被市府緊急安置於社福機構,近1歲時才轉介改由寄養家庭接手照顧,由於小凱的生母無積極意願照顧小凱,也因缺乏父母照顧,所以,改由嘉義市政府擔任監護人,但是,發展遲緩的身心狀況,也讓小凱難以被國內的收養家庭接納,於是經市政府及善牧基金會轉介,媒合一對經濟狀況良好、身心健全的瑞典籍不孕夫婦收養,經由臺灣與瑞典兩國的認可收養評估後,向台南地方法院聲請收養未成年子女,並且獲得家事法庭裁准,對此,該起兼具感人、感動、感慨和感嘆的跨國收養案件,背後實有其回應於及時收養、在地收養的兒童最佳利益命題思索,畢竟,像是毒寶寶、病寶寶、黑寶寶之類的難置兒,無法在自己的國家找到安身立命之處,這多少也是對於臺灣作為一個已開發國度的文明性反諷,連帶地,從出養、試養、收養、後追到尋親這一段殊異安置兒的生命文本,更是直指急需要被眷顧的這群弱勢子民,要如何在制度性善行的體制法規裡,找到仰望天光的成長力量,畢竟,映照於不算是遲來的這一起好緣善業,又有多少嗷嗷待哺或岌岌可危的暗夜哭泣稚齡兒少,期待國內外、公私間、超克宗教的觀念轉化,以讓嫁接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身障幼兒,不至於因為時間延遲造成身心發展拖累,最後,申以感恩包括瑞典在內的超文明國家,願意用大愛無國際的瑞典國家資源來照顧臺灣之子,更要心存感念養爸、養媽的這個收養家庭,替我們呵護、守候遠在地球一端的親親小寶貝,這也讓『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們』成為當代臺灣一項嚴肅且深刻的公民教育課題;「婚戀規則生育率」,針對臺灣一直都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在2003年之際,臺灣總生育率首次跌破1.3,正式成為超低生育率國家一員,到了2022年更是降至歷年最低的0.87,2023年維持低點,僅比韓國的0.72人高,成為全球第二低,對此,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進行專題報導,分析35到39歲的臺灣人未婚比例達47.6%,龐大的單身人口比例所導致晚婚或終身未婚的嚴重情況,值得關注的是,臺灣傳統婚育的文化價值觀雖然正在轉變、調整,但是,社會主流仍然還是有先婚後育的認知基模,致使多數年輕人因為難以遇到理想伴侶,而遲遲無法進入婚姻、生小孩的生命週期,這也是臺灣生育率持續走低的主因之一,如此一來,包括鼓勵先有後婚、未婚生子、人工生殖、代理孕母、單親家庭等權變措施,固然有其戰術範疇的策略性操作,但是,如何復歸於規範層次的戰略性思維,藉此直指養兒育女、傳宗接代的賡續薪傳意義,這才是道為本的癥結所在,以此觀之,從生心經社認的男女個人動力到性齡教職婚的家庭動力,以迄於政經社文宗的系統動力,顯現出來該起婚戀規則生育率偏低的議題現象,當比想像中來的嚴峻,以此觀之,扣緊先婚後育的認知行為意旨,再加上『不生何必要結婚』、『結婚又非得一定要生』、『即使要生,也是以不拘泥於性別考量的以一胎為限』等心靈結構新塑,更是讓臺灣的低生育率蒙上一層難以樂觀的仰望天光;「超日趕韓GDP」,主計總處統計指出去年(2024年)臺灣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為33,983美元,與亞洲主要國家像是同年日本為32,859美元,南韓為36,132美元相比的話,則是呈現超日趕韓態勢,未來四年若經濟成長維持3%且匯率穩定,臺灣的人均GDP將可望一舉突破4萬美元,只是,從名目的人均GDP到實質的所得收入、從平均數到中位數或眾數、從常態分配到翻轉L型、從炫耀式消費到精緻性貧窮、從吉尼係數到社會不均,以迄於直指貧富差距階層深化趨勢,這使得該項偏向於總體經濟範疇的人均GDP,是存在國家富裕繁榮表象的更多貓膩,更遑論於假設未來4年經濟成長維持3%且匯率穩定以讓人均GDP可望達4萬美元的樂觀高推估,更有其來自於地緣、國際、全球化所難以操控的諸多干擾變數影響;以及「親密暴力男女比」,來自於衛福部統計指出,家暴通報量出現逐年增加趨勢,諸多的家暴案件類型又以親密關係暴力所占比例最高,以2014年為例的通報量共計有4萬多案,到了2023年之際則是一舉增加有6萬多案,並且長年以來都是占有所有家暴類型通報量的5成比重,這其中又以女性受害通報居大宗,但是,近年來男性受害通報比率也出現上升跡象,男女的比約為2.5:7.5,至於,加害相對人及其被害受暴者的性別因素,推測多少是跟女性受教年數延長的生命自主、女性經濟自主的主導權、家庭結構改變的角色扮演協調、觀念充權的性平社會、法令規章的制定增修、強化通報的社會性意識等等相關,也就是說,除了意指男性不再是有淚不輕彈以及女性也不會一味只是被挨打的噤聲禁語外,性別關係中的男女地位趨於平等、平權,如此一來,實有必要超脫單一的性別變項以進一步深究親密關係暴力性別化的整體圖像爬梳,像是暴力樣態、求助時機及其滾動影響等相關聯的牽動拉扯。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