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處於2024年高齡社會之際的台灣地區,相迎接軌於2025年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這使得關乎到超高齡社會之於超典範價值建構的人文思索,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誠然,越生越少的少子女化趨勢及其越活越久的高齡趨向,這使得高齡、少子女化人口發展危機的應變對策,已然是一件迫在眉睫的「灰犀牛加惡效應」,只不過,所聞、所見的各種因應措施,比較是偏向撒幣式、枝微式以及擠牙膏式的殘補思維,如此一來,失調、失漏、失落、失序的整體性發展情勢,直指出來欠缺中心思想的價值建構,致使當前台灣社會人口發展困境的解圍或解危,一直是處於左支右絀且進退維谷之境,就此而言,若干根深蒂固的我執思維,實有其推動解構、建構和新構的必要,這其中包括有:首先,即使是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數量,業已突破400萬人之譜,但是,依舊存在有相對應的社會性迷思,比如說,一方面老人族群經常被主流社會所加以忽略、漠視的另類嫌惡設施,糾結有占盡社會性特權的差別待遇,像是敬老卡、博愛座、退休年金抑或是遊山玩水的老後人生,另一方面,貧病交迫及其長期照顧創傷的社會性印象,更是讓這一群高齡人口身處於愛憎兩難且刻板印象的社會性對待。
連帶地,攸關到對於長者的各項服務,權控關係的代為決定,已然是取代了尊重長者意見所應該要有的表意權,特別是相關聯的相關規範性需求,更是一種從上而下、由外而內,以迄於從供給端到需求端及其從非高齡到高齡之單一、單向和單軌的服務輸送型態,如此一來,推動與長者相關的服務過程,究竟是隱含那些有待澄清的『文化敏感性』與『非評價性態度』?特別是復歸於「跨齡世代學」的超典範建構,來讓社會性互動、社會性關注、社會性關懷、社會性對話、社會性共識、社會性投資,相乘以成為某種新社會連帶的運作機制(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ocial solidarity),進而消弭加諸於老人、長者年齡主義(ageism)的文化性歧視。誠然,僅就當前在地守護的日間照顧議題現象,如何借力使力於推動數位化、跨世代、超越地理環境、突破自我設限之虛實融合共生夥伴,這部分固然有其工具範疇的技術性操弄,但是,從「信任關係」出發的陪伴、等待、尊重、分享、寬恕、責任,此一互為同理且換位思考的社會依附情感,實乃為相迎於超高齡社會的極為脆弱之處。
總之,世代動力之於銀光高齡族群個人動力的優點、限制,實有其化限制轉為生機以及將優勢轉成量能的創造性轉化,以此觀之,作為超高齡社會一員的台灣,更要有不惶多讓於轉化性創造的各項積極性作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台灣,真的準備要踏入超高齡化社會的一員了,這是一個全球非常熱門的議題,我們需要面對的,是非常多的考驗,無論是高齡長者的照護議題、醫療議題、生活議題以及與社會共融的議題等等,非常多的議題等待著我們去面對,我想,許多家庭裡,正因為長輩的諸多事情而忙得不可開交,甚至還因此導致彼此親情間的嫌隙與破裂,有時候常在思考,到底社會進步及科技發達的時代裡,是好還是壞呢? 我想這樣的議題會形成兩派互相打架吧!!! 我個人會覺得,其實我們在各方面真的很好,人才輩出,但是,真的內鬥到非常之深,為了利益,是非不分,利用科技媒體引導風向、讓民眾錯亂,導致許多正確的觀念與事實導致許多誤區,實在可惜。
誠如本文作者所述,台灣目前的長照發展情況,欠缺中心思想的價值建構,一直處於左支右絀且進退維谷之境。作者所提諸多觀點中提到,老人族群經常被主流社會忽略,長照機構甚至會被認定是嫌惡設施,本人深有同感。老人們身體退化、反應變慢、記憶衰化、或罹患失智等疾病,這些都不是老人們的錯誤造成。生理的自然退化與疾病,這些都是你我未來都可能會面對的處境,今天老人們的處境,就是明日我們自己的處境,我們應該認真面對處理!況且這些老人們為國家、社會、家庭奉獻了一輩子,好比守護國家一輩子「榮民」,功在家園,臨老還被當成嫌惡設施,情何以堪!我們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應設法化解跨世代間的矛盾,從根本解決高齡化資源分配的問題。謹提供以下建議供參考。
首先,我們應該給高齡者更多的表達意見及參與決策的機會。在制定長照或福利政策時,應邀請高齡者參與,讓他們的需求被聽見。另,建議應多提供資源給支持高齡者的相關機構會或社群,讓這些機構或社群有足夠的資源協助高齡者在文化、教育、經濟等方面發揮自我價值,改變高齡者被動接受幫助的形象,老人們不只是社會資源的接受者,也是社會價值的創造者與提供者。
其次,應該增進高齡族群與年輕世代間的互動,推動跨世代互動溝通。例如,多透過學校與社區活動,讓年輕人與高齡者互動,加深彼此理解。再如,舉辦各種講座(如地方文化傳承歷史分享)、共同學習(如數位學習)、社會參與(如志工合作)等內容,促進跨世代互惠與連結,增進了解與消除偏見。
最後,應透過教育與媒體倡導更多元的敘事,化解社會高齡族群的特權化與年輕世代弱勢化對立迷思。高齡者常被認為享有社會特權,例如敬老卡、博愛座、退休年金等,造成排擠其他世代可分配資源的印象。媒體也經常報導老年人強占博愛座,或逼迫年輕人讓出對號座的無理要求,這些都是極少數特例,但是長期報導或在社群媒體散布的結果,卻造成社會對老人們依老賣老不可理喻的刻板印象。建議政府及媒體應多展示高齡者在職場、家庭和志工等領域的貢獻故事,強調其能力和價值,減少社會對高齡者的誤解。
總之,應設法重建高齡者在社會中的正向角色與價值,化解跨世代矛盾,實現世代共榮的和諧社會。
今日已進入2025年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超過21%的「超高齡社會」時代了,而超高齡社會也帶來了新的價值重塑,首先超高齡社會不只是人口老化問題,而是人類價值觀、社會結構與生命哲學的全面變革;其次「生產力」也不再是唯一衡量標準,而「生命價值」的多元性將被重視;再則「世代競爭」將讓位於「世代互補」,合作比對立更能創造永續社會;最後「長壽」不只是時間的延長,而是生命意義的深化,人們需要學習該如何活得更有價值,而不只是時間更久而已。
個人近兩年二度就業重新踏入職場,與創新卓見的年輕人共同營造與過往不同的新工作模式,深刻體悟到生命歷程提升了目前服務的工作廣度,讓自己不害怕接觸不同專案,而服務內容的深度正好透過學程與自修精進,可以說是徹底實踐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目標,在「混齡團隊」一起工作,讓年輕人的創新能力與中高齡者的經驗相互補足,世代之間的關係也轉向互惠共生
身邊同為中高齡的友人,有些未二度就業而是投入志願服務者,則是啟動人生樂齡階段,重建新的互助共老模式,這也是我假日仍保有志工服務的堅持,以平衡平日工作的壓力做自己。中高齡者在志工服務過程中,因著積極參與社會,期許成為「社會資產、智慧資本」,而非「依賴群體」,「知識、價值觀與文化」的傳承與「財富傳承」也將同等重要。
許多長者擁有豐富經驗、專業知識與人際網絡,因此與新世代的關係從「照顧與被照顧」轉向「互助與共生」;「積極規劃人生終點」,尊嚴老化(Dignified Aging)也將成為新的核心價值;「競爭不再是最有效的資源分配方式」,取而代之的將是共享與共生的價值體系。因此未來超高齡社會將不是「問題」,而是人類文明邁向更成熟、更具包容性的新階段。11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