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6📚
01.身高刺青警特考
02.禁用吳寶春條款
03.紀念節日法制化
04.喪屍煙彈大風暴
05.催生電話少子化
06.相差對比去買房
07.動不動兒權公約
08.賦能減壓兒少保
09.高學歷清潔隊員
10.多重用藥有長者
11.兒少囚鳥安機構
12.聽語障者照服員
13.數位育兒多戕害
14.福音戒毒除罪化
15.潛藏債務下一代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十二月份的第三周(2024.12.16)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身高刺青警特考」、「禁用吳寶春條款」、「紀念節日法制化」、「喪屍煙彈大風暴」、「催生電話少子化」、「相差對比去買房」、「動不動兒權公約」、「賦能減壓兒少保」、「高學歷清潔隊員」、「多重用藥有長者」、「兒少囚鳥安機構」、「聽語障者照服員」、「數位育兒多戕害」、「福音戒毒除罪化」以及「潛藏債務下一代」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身高刺青警特考」,〈公務人員特種考試警察人員考試規則〉自1952年10月18日訂定施行後,曾歷經45次修正,最近一次則是於2024年1月18日修正發布,對此,為了符合憲法判決精神並順應時代趨勢,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警政、消防及海巡工作,爰參照用人機關建議,進行本規則第八條體格檢查項目的修正,將刪除身高、紋身或刺青等規定,以符時宜,顯然,從正面表列到例外排除、從性別年齡到身高體重、從一般規定到紋身刺青、從零和之間到細緻規定、從圖案部位到面積大小、從社會歧視到工作權益、從職能所需到配搭措施,相關規定宜是要有通盤性考量之必要;「禁用吳寶春條款」,文大等校欲以俗稱『吳寶春條款』向教育部申請招募符合資格的社會人士入學研讀,但是,由於文大等4校因為出現113學年招生回流名額未如實提報的重大招生缺失,而不得於114學年辦理該項的專款入學,誠然,基於鼓勵性質,現行大學『吳寶春條款』的適用條件、審核相對寬鬆,這也有其對賭於『師生之個體—吳寶春條款之制度—學歷文憑之大環境』所產生諸多的人性誘因,況且,該項條款的禁用,主要是因為不實回流的大一招生所致,如此一來,從大學生員的減招到研究生條款的禁用、從裁罰學校到研究生的連帶遭殃、從學校的自行審核到把關機制的外部設計,以迄於如何嚴肅看待該項終身學習性質在職碩專班及其專業養成的一以貫之,顯然,當前諸多的高教學位亂象,又豈止於針對特定人士所量身訂製該項『吳寶春條款』,畢竟,少子女化趨向所帶來的高教生存危機,也讓任何權變伸縮、彈性制宜的入學規則,已經產生遊戲規則的質變,藉此填充學生員額不足的量變,以此觀之,快速解凍的高教冰原,更是需要嚴肅看待包括退場、轉型等必要之惡的大破措施,而非只是苟延殘喘於有待商榷的各種取巧手法,到最後,強弩之末的高校,走進歷史盡頭之際,也讓高教訓練的人才質感,頗有毀於一旦的自我感覺良好;「紀念節日法制化」,朝野立委提案立法擬將現行〈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提升至〈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的法律位階,顯然,從台灣一地到放眼全球、從周休二或三日到紀念節日、從百工百業到風土民情、從特定職種到全民受惠、從受僱勞工到雇主產業、從不上課上班的休息到身心安適的休憩,以迄於從節慶放假到文化薪傳,放寬或增加紀念節日的天數,究竟要傳達那些文明化真義,特別是如何藉由過節放假的通過性儀式,以厚實應該要有的文化底蘊,就此而言,考察的重點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紀念節日本身的天數長短,而是要如何藉由國定假日、個人特休抑或特別請假,據以達到安住其心之身心療遇目的及其文化薪傳之文明接軌用意,否則,任何的節慶假期,尤其是特意或硬拚湊出來的連續假期,當只會在高速公路上或觀光景點途中,出現集體拜年和塞車過節的突兀情事;「喪屍煙彈大風暴」,俗稱『神奇煙彈』或『喪屍煙彈』的依托咪酯雖然已經被列三級毒品,但是,仍有不肖業者將其添加在電子煙內以達到短效麻醉作用,對此,根據高檢署統計顯示,依托咪酯之類的新興毒品成長快速,以今年(2024年)為例,1至9月的通報件數,比起去年整年度急速飆升58.2倍,並且造成多起的重大危害治安案件,顯然,從需求創造供給到供給衍生出來更多的不當需求,該項新興毒品之於包括新鮮好奇、依賴成癮、醫療戒治及其復元、復發、復歸的『物質濫用圖像』,實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連帶地,從毒品分級到喪屍煙彈、從大麻到依托咪酯、從電子菸載具到依托咪酯電子煙油、從單一衛福部到各事業目的主管機關的跨部會、從實體到網路的全面稽查、從行政裁罰到司法刑責,其所糾結、牽動和拉扯的毒品相關議題,就不僅止於『林則徐vs.徐則林』之類的創意禁菸行銷手法,所可以了得;以及「催生電話少子化」,2023年中國總人口數為14億967萬人,相較於2022年減少了208萬人,這已經是連續2年呈現人口負成長趨勢,至於,2023年出生人口902萬人、出生率6.39‰,更是創下了歷史的新低,對此,中國政府機關透過各種手段方法以達到人口增加目的,這也讓『社區催生電話』的構思運作應運而生,誠然,祭出『喂,您好,請問上次月經什麼時候?有沒有生孩子的打算?』之類的官腔詢問說辭,實難收其以換位思考之效,但是,要如何借力使力以提供包括健康檢查、夫妻會談、心理支持、經濟扶助及其社會參與的整體配套措施,這也指陳出來生育與否,已經不再只是個體自為範疇的一項理性選擇,而是直指『個體-制度-大環境』之於國家穩定發展的某種公民活動選擇,畢竟,包裹於從早婚、適婚、遲婚、晚婚、延婚、晚婚、試婚、再婚到不婚,從誘生、利生、催生、好生、難生、再生到多生,以及從不想生、不能生、不敢生、不必生到不用生等新生世代的認知行為處境,過往什麼年紀該做什麼事的社會化過程,已然是隨其社會環境變遷而產生價值觀念及其認知基模的世代改變,如此一來,看得到的是『不婚、不生、不養、不畏懼離婚』的新世代行為舉止,看不到則是扣緊個人主義、存活挑戰、仰望未來等潛在性發展危機,連帶地,包括從各種誘因條件之實招、相關限制懲罰之硬招、補助凍卵之虛招、托育服務之軟招到撒幣對策之無招,突顯包括幼齡、大齡、高齡等不同人口世代所相與糾結的,這又豈止於人口紅利或人口赤字的兩相拉扯。

其次,「相差對比去買房」,內政部公布今年第二季房市相關指數,全國房價所得比(又稱「購屋痛苦指數」)上升達10.65倍,代表民眾須10.65年須不吃不喝才能買房,此外,全國房貸負擔率為46.02%,致使房價負擔能力維持為偏低等級,再加上住宅價格指數年成長超過1成至為146.48,這3項指數都創新高,相形之下,根據聯徵中心統計,20-25歲、且學歷為大學畢業者今年申請房貸數量達1,821人、年增近6成,占整體房貸總量的1.5%,比去年的同期還增加0.2%,顯然,消長之間的階層惡化不均,投射出來的乃是包括個人不平等、家庭不平等、區位不平等及其社會不平等的不足、不均議題現象;「動不動兒權公約」,年度社福考核所被列管的〈兒童權利公約〉教育訓練背後實有迷思、弔詭之處,畢竟,諸如“公約、公約、滿天下,有政治就有它”、“從脈絡化到去脈絡化的CRC”、“從時代變遷到殘酷現實的CRC”、“山也CRC、海也CRC,最後卻是死啊死”、“從西方文明到東方靈魂的CRC”、“從公約政治化到公約生活化的CRC”、“從去公約化、公約本土化到超越公約化的CRC”、“從規範層次到工具範疇的CRC”、“從兒童到少年的CRC”、“從一般兒少到弱勢兒少的CRC”、“從不幸兒少到特殊兒少CRC”、“從遲緩幼兒到特殊兒少的CRC”、“從支持補充到保護替代的CRC”、“從時事議題到結構解套的CRC”、“從專業自我到公民素養的CRC”、“從專業人士到一般民眾的CRC”、“從外顯行為到認知基模的CRC”、“從觀念廓清到心靈結構的CRC”、“從主管機關到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CRC”、“從政府機關到民間百姓的CRC”、“從評鑑業務化到業務評鑑化的CRC”、“從國際公約到國內施行法的CRC”、“從兒權公約到國內相關法令的CRC”、“從照單全收到本土特性的CRC”、”從運作困境到願景藍圖的CRC“、“從自我感覺良好到習得無助感的CRC”、“從通過儀式到被動約制的CRC”、“從兒權為本到醜表功的CRC”等,好一個眉批:“CRC是一個參考、指南、燈塔,而不是政策、模仿者及其迷失自己”;「賦能減壓兒少保」,官方統計分析有近3成的進案兒少保護案件,無須提供後續的相關服務,這類兒少保護案件的進案事由,多為管教且兒少未受到嚴重傷害事件,但卻有4成案件會於1年內再行通報進案,這也突顯多數通報案件乃是因為照顧者未能學習以體罰或暴力以外的其他方式管教,同時,欠缺關於兒少發展歷程、教養過程的情緒管理等正向教養知能,對此,衛福部順勢推動所謂的《113年度兒少保護多元親職教育服務方案》,據以執行包括強化照顧者對兒童正向教養知能、建立照顧者與兒童正向互動經驗,以及透過受過訓練之工作人員提供密集到宅服務,觀察及刺激兒少身心發展等方案計畫,這也讓相與關聯的命題意旨,實有進行綜融性考察之必要;「高學歷清潔隊員」,竹北市近日招考清潔隊員,瞄準高學歷族群,並給博士學歷最高加10分、碩士加7分、學士加5分的差別待遇,對此,從學士文憑以上到以下學歷、從學歷加分到專業加分,抑或從學歷文憑到就業歧視的多方拉扯,自當有其必要回歸高學歷是否代表兼具有清運專業能力的基本提問;以及「多重用藥有長者」,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國內門診處方28天以上慢箋的長者,從2018年的256萬人,到2023年之際增至335萬人,這其中,使用至少5種藥品的長者也從130萬人增至178萬人,增加了36.9%,顯然,從法定老人到不同年齡層長者、從單一疾病到多重共病、從多重共病到多重用藥,以迄於從過度給藥到老人整合醫療,除了突顯多重用藥已經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項趨勢外,治療某種疾病的同時更會產生對於身體之連帶戕害,進而忽略了包括飲食、運動、藥物多管齊下的策略性運用。

最後,「兒少囚鳥安機構」,根據官方統計顯示,2021年家外安置的兒少人數計有4,855人,這其中安置於機構者有2,689人,占比為55.3%,隔年的2022年降至50.4%,直至今年(2024年)上半年則為49.2%,近四年來安置於機構的兒少占比,平均仍占約一半的比重,而即使有諸如大型安置、集中管理、社政本位以及發生機構不當情事的機構安置運作限制,該項機構化的兒少安置趨勢,依舊扮演重要且吃力的角色,這也讓可能或可行的其它安置選項,成為捍衛兒少最佳利益的必要之惡,畢竟,標舉『原生家庭、親生父母、和諧婚姻、美滿生活、安全堡壘』的文化性期待,已然隨其社會變遷而讓家庭的運作動力,出現量質俱變的脆弱化趨向,以此觀之,如何嚴肅看待原生家庭的修復培力及其家外安置的權變作為,是要有另類的不同發想;「聽語障者照服員」,為了創造身障者的就業機會,並解決聽語障族群的照顧問題,基隆市政府攜手產官學,以推動專為聽語障學員設計的照顧服務員培訓班,除了研習過程加入手譯員全程輔助學習外,在法定實習時數外更提供有薪實習,藉此鼓勵聽語障族群投入長照產業,以成為長照守護者,顯然,從職前到在職的研習培訓、從學生身分到正職工作的職業重建、從產業產業到其他職種、從工作技巧到認知基模,以至於,要如何有效克服聽人與常人之間的溝通障礙,這將是涵蓋就業勞動、社會融合、所得維持之該項另類身障者就業促進的關鍵所在;「數位育兒多戕害」,3C保母的數位育兒,固然是省事方便,但是,如果讓幼兒長期獨自使用3C產品的話,除了會造成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外,還可能進一步影響到幼兒的腦部發育致使腦容量減少,從而增加發展遲緩或反社會人格等身心發展風險,甚至於會在青少年時期引發網路成癮,顯然,有如現代鴉片的3C產品,從方便大人到影響小孩、從圖一時省事到中長期戕害、從幼兒階段到不同年齡層、從年齡設限到使用時數、從電視平板到網路雲端、從觀看影片到另類獨留、從新鮮好奇到依附成癮、從生理發展到身心設限、從數位的性犯罪到數位性犯罪,以至於要如何得以借力使力於結合數位網路中介而有其注意力分散的多元發展,藉此達到身心均衡的比例原則;「福音戒毒除罪化」,民團舉辦《戒毒、反毒到防毒全方位論壇》,邀請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分享戒毒、反毒到防毒的學理與實務經驗,只不過,成效不彰的當前反毒工作,這也讓從戒毒到防毒、從高投資到低成就的戒毒工作、從醫學生理戒毒到身心靈戒毒、從父母吸毒到子女跟進、從一個人吸毒到全家痛苦、從同儕工作者到一般專業者、從政策法令到配套措施、從福音戒毒到神學認知、從戒毒有罪到除罪化救贖,以及從個人直接成本到社會中長期成本,關乎到戒毒、反毒到防毒的一線之隔,實有其進行通盤檢討之必要;以及「潛藏債務下一代」,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最新統計,政府為了強化軍、公、教、勞、農漁民及一般國民之老年經濟生活保障,而提供各種社會保險及退休金,致使,截至2024年6月底為止,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未來或有給付責任的潛藏負債合計高達新台幣18兆7,753億元,這其中勞保潛藏負債更是高達11兆8,628億元,雙雙創下新高,這也突顯債留下一代子孫的沉重負擔,顯然,係屬於政府未來應負擔之法定給付義務,理應未來是要藉由保險費率調升、給付調整等方式加以因應,但是,最後手段就是由政府編列預算來撥補的該項潛藏債務,直指出來的乃是未能針對高齡少子女化及其勞動產能不足等結構性限制,以思謀大破大立的解決對策,導致民粹政治、預算政治、選舉政治,直接輾過應有的基本預算紀律原則。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