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來自於國家衛生院群體健康研究所關乎到兒少霸凌現象的調查研究,這也讓糾結於兒少上網風險多及其諸多的貓膩,實有針對『數位性—霸凌』及其『數位—性霸凌』以進行探究、思索之必要。
話說:根據國衛院的研究結果發現,去年(2023年)有8.8%兒少遭遇到「實體霸凌」,今年(2024年)該項的霸凌比率則是大幅成長至14.5%,成長率為64.8%,相形之下,去年則是有2.7%兒少遭遇「網路霸凌」,今年的該項數據也增加為4.4%,增加率為63.0%,顯然,國小、國中這兩個兒少族群在實體和網路這兩者被霸凌的比率,皆有明顯的提升,連帶地,實體、網路這兩種不同的霸凌樣態,也具體反應在兒少的實際心理狀況,進而影響到身心健康或自傷舉措,特別是兒少性影像的外流情況,更是一舉向下延伸至國小的高年級學生族群,如此一來,更形加重實際生活所遭受到霸凌情事的發生。冀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辨,直指出來關乎到認知態度、應變技巧及其網路使用知能之類的數位素養,實乃為關鍵之所在,如此一來,自當有必要進一步釐清「數位性—霸凌」和「數位—性霸凌」這兩者間的和合差異之處。
誠然,「數位性—霸凌」突顯的乃是藉由網際網路之類的數位性質平台,據以遂行包括身體或精神以及小眾或群體的各種霸凌行徑,至於「數位—性霸凌」則是著重在個人私密性影像的傳送、外流,藉此達到可能的被情緒勒索或受到安全威脅,如此一來,除卻內化於應有的數位素養,藉此達到預防性質的防制作用外,兒少新世代之於情色、兩性、公衛及其生命等觀念充權的機會教育,更是借力使力之所在。以此觀之,關乎到兒少霸凌現象的該項實證研究,就其所發現的結果,已然是一項隱含意涵的整體性社會事實,這其中相關聯的社會性徵候包括有:
(一)霸凌的接收者從國高中生延展至國小生;
(二)霸凌的樣態從具象的實體到無形的網路;
(三)霸凌的攻擊標地從生理範疇到身心發展;
(四)霸凌的物體從個別性訊息到私密性影像;
(五)霸凌的發送者從小眾同儕到群體大社群;
(六)霸凌的媒介從當下的線上到事後的線下;
(七)霸凌的衝擊影響從憂鬱躁鬱到自我傷害;
(八)霸凌的管理機制從事前抑止到事後懲處。
總之,對於霸凌議題現象的針砭,這又豈止於單純外顯的霸凌行徑,而是有其認知行為、個體制度和大環境及其內外歸因的更大拉扯,如此一來,相迎於難以抵擋的數位時代及其網路世代,藉由「數位性—霸凌」與「數位—性霸凌」的創造性轉向,已然是讓霸凌行徑出現更為多樣、深邃、複雜、戕害、創傷之數位理情的認知基模,進而直指霸凌行徑之事件處理、影像處置或身心處遇,當比想像之中來得棘手、困難。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首先,隨著科技的演進,孩子們無時無刻接觸網路,霸凌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校園,以更複雜、更隱蔽的方式滲透到兒少的數位生活中。從實體霸凌到網路霸凌,從語言攻擊到私密影像的散布,顯示出霸凌的行為多元化。
其次,在虛擬的世界中,霸凌者可以更加肆無忌憚地進行攻擊,而受害者則更容易受到傷害,並且難以尋求有效的保護。所以,不管是數位性-霸凌抑或是數位-性霸凌的出現,更加凸顯了數位素養在預防霸凌的重要性。若是缺乏數位素養,很容易成為霸凌的受害者或加害者。因此,家庭與學校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應關心孩子使用網路的情況,建立良好的溝通,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校教育則應加強對數位素養的培養,讓孩子們學會如何安全、健康地使用網路。
最後,培養數位素養以及解決霸凌問題並非一蹴而就,必須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個層面共同努力,為孩子營造出安全、健康使用網路的方式及網路環境。
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現在人們的生活型態已經有很大的改變,很多實體面對面的場合都可以變成網路數位的方式來達成。對於現在的小朋友來說,從小就接觸的是數位高科技就是他們生活很大的組成,若因為數位性霸凌的議題直接將數位高科技從生活中拔除,那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數位科技只是一種工具,工具的好壞是掌握在使用工具的人手中,若想預防減少霸凌的事件發生應該要從改變使用工具的人著手,從父母的言傳身教開始,自小的家庭教育、學校的品德教育,社會環境的和諧都是導向身心健康的關鍵,並佐以司法的懲處,才是管理好數位網路的關鍵。
若只有一昧的教育沒有懲處,那犯罪的成本太低了,只會造成數位網路環境的惡化。
這篇文章探討了兒少霸凌,特別是「數位性—霸凌」與「數位—性霸凌」的差異與影響,對社工工作者來說尤為重要。霸凌不僅發生在實體空間,還擴展到網路,對兒少的心理健康帶來更大的威脅。數位素養的提升成為預防霸凌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性影像外流問題,這不僅涉及隱私,更會對兒少造成深遠的情緒影響。
此外,霸凌現象已經波及到國小學生,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加細緻地保護年幼的兒少,通過教育與支持,幫助他們建立自我保護意識。作為社工學生,這提醒我們在面對數位霸凌時,需更靈活應對,並探索多元的介入策略。
兒少數位性霸凌的教育思考
嶄新的資訊科技有助於確保更快速、更全面的促進和享有人權,包括兒少、婦女、老人、障者等,為人類社會帶來許多方便與利益。然而,能否運用數位科技保障兒少權益,也取決於人們獲取和使用這些數位技術的方式,假若未能遵守兒少人權規範,對於在網路上霸凌的”數位性-霸凌”,或公開傳送個人私密影像而遭安全威脅或勒索的”數位-性霸凌” 不加以約束,將進一步擴大新世代兒少數位性暴力年齡層降低。教育兒少數位性霸凌須從幼兒教育階段開始。
在經過後疫情時代,會使用數位電器的年齡層下降,時常遇見父或母在餐廳吃飯過程中,手機當孩童保母並與父母少許對話,不但幼兒發展階段的語言溝通需求被剝奪,也無適當管理孩童使用數位產品在做什麼或看什麼。所以,於各教育階段落實融入性平觀點的數位資訊與公民素養教育,並加強兒少群體宣導,並認識數位性暴力,了解拍攝或散播私密影像存在的風險與危害,以及自我保護的知識。透過在2023年2月修正四法:中華民國憲法、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與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的四部法律相關規定,透過專章保護、加重罪責、配套措施及強化保障受害者權益。隨著資訊科技進步,包括人工智慧AI在生活上的運用,大數據蒐集等技術發展,數位性暴力也出現更多樣與更複雜的行徑。常見的數位性霸凌型態,包括人肉搜索(Doxing)、性勒索(sextortion)、網路酸言酸語(Trolling)、網路跟蹤騷擾(Online stalking and sexual harassment)、未得同意散播性私密影像(Non-consensual Pornography)與人口販運(Trafficking)等等, 都需要介紹與教育在國小與國中生階段,亦是使用數位產品時間最長階段。
在教育部的國教署也宣傳{五不四要}:不違反意願、不聽從自拍、不倉促傳訊、不轉寄私照、不取笑被害,以及要告訴師長、要截圖存證、要記得報警、要檢舉對方的防護原則,提醒勿成為網路加害者與被害者,尊重自己並保護他人為原則。 當發現有私密影像外流或傳送時,可透過衛福部首頁的”性影像處理中心”線上申訴,或數位平台檢舉。當數位性霸凌年齡逐漸年輕族群,通常案件不敢讓家人知情則需要學校社工的介入與幫助,受害者的創傷之情、焦慮憂鬱狀態、逃學、曠課、停學和不友善的環境久之會造成社會疏離,所以提供受害者諮詢熱線與保護措施與服務,提供申訴管道與救援等等知識都應教育予學生。
總之,隨著網路科技日新月異,兒少的數位性霸凌也會更年輕化、無形化、私密化、群體化、心裡化及現下化。不管是政府或民間團體紛紛要開始重視,積極進入校園、社區或透過各種媒體網絡宣傳數位性霸凌預防教育,其中應教導師生如何面對加害者的行為動機、口條話術、認識常見的網路霸凌型態、記住五不四要、通報系統、及受害者的處遇與對待保護。如教授所說你我非局外人,面對難以抵擋的數位性霸凌,提升學生與公民的教育素養是首要當為之。
參考資料:
1. 王伊軒 國際人權視角:新興數位性別暴力與防制 主軸議題研析
2. 杜瑛秋、鄭筱舢、許皓程 新興虛凝數位性別暴力議題誰可接招?數位性暴力之社工服務 社區發展季刊 178期
3. 教育部的國教署網頁或臉書
4. 衛生福利部網站: 性影像處理中心
假日學分班 簡孟麗 9月26號 13:00
依據文中提到去年有8.8%兒少遭遇到「實體霸凌」,今年比率則是大幅成長至14.5%,成長率為64.8%,以及去年則是有2.7%兒少遭遇「網路霸凌」,今年的該項數據也增加為4.4%,增加率為63.0%。由此可知除了校園內未成年不成熟的「實體霸凌」未被妥善處理導致不減反增的問題外,連同不分場域年齡的「網路霸凌」也因為社會變遷導致有一發不可收拾的傾向,更不用說因為網路的匿名性及隱密性更加衍生出的「數位—性霸凌」。
社會環境在變遷我們對孩童的教育也需要跟著調整,除了需要知道基本的對待網路上的資訊辨別,更重要的是對自身資訊、身體的保護認知等等,否則再來就不只侷限於數位性-霸凌或數位-性霸凌,而是有更多來源於數位的問題出現。以上的教育問題倚靠的絕對不是只有校園的教育就可以達成,是需要提前加入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