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來自於國家衛生院群體健康研究所關乎到兒少霸凌現象的調查研究,這也讓糾結於兒少上網風險多及其諸多的貓膩,實有針對『數位性—霸凌』及其『數位—性霸凌』以進行探究、思索之必要。

話說:根據國衛院的研究結果發現,去年(2023年)有8.8%兒少遭遇到「實體霸凌」,今年(2024年)該項的霸凌比率則是大幅成長至14.5%,成長率為64.8%,相形之下,去年則是有2.7%兒少遭遇「網路霸凌」,今年的該項數據也增加為4.4%,增加率為63.0%,顯然,國小、國中這兩個兒少族群在實體和網路這兩者被霸凌的比率,皆有明顯的提升,連帶地,實體、網路這兩種不同的霸凌樣態,也具體反應在兒少的實際心理狀況,進而影響到身心健康或自傷舉措,特別是兒少性影像的外流情況,更是一舉向下延伸至國小的高年級學生族群,如此一來,更形加重實際生活所遭受到霸凌情事的發生。冀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辨,直指出來關乎到認知態度、應變技巧及其網路使用知能之類的數位素養,實乃為關鍵之所在,如此一來,自當有必要進一步釐清「數位性—霸凌」和「數位—性霸凌」這兩者間的和合差異之處。

誠然,「數位性—霸凌」突顯的乃是藉由網際網路之類的數位性質平台,據以遂行包括身體或精神以及小眾或群體的各種霸凌行徑,至於「數位—性霸凌」則是著重在個人私密性影像的傳送、外流,藉此達到可能的被情緒勒索或受到安全威脅,如此一來,除卻內化於應有的數位素養,藉此達到預防性質的防制作用外,兒少新世代之於情色、兩性、公衛及其生命等觀念充權的機會教育,更是借力使力之所在。以此觀之,關乎到兒少霸凌現象的該項實證研究,就其所發現的結果,已然是一項隱含意涵的整體性社會事實,這其中相關聯的社會性徵候包括有:

(一)霸凌的接收者從國高中生延展至國小生;
(二)霸凌的樣態從具象的實體到無形的網路;
(三)霸凌的攻擊標地從生理範疇到身心發展;
(四)霸凌的物體從個別性訊息到私密性影像;
(五)霸凌的發送者從小眾同儕到群體大社群;
(六)霸凌的媒介從當下的線上到事後的線下;
(七)霸凌的衝擊影響從憂鬱躁鬱到自我傷害;
(八)霸凌的管理機制從事前抑止到事後懲處。

總之,對於霸凌議題現象的針砭,這又豈止於單純外顯的霸凌行徑,而是有其認知行為、個體制度和大環境及其內外歸因的更大拉扯,如此一來,相迎於難以抵擋的數位時代及其網路世代,藉由「數位性—霸凌」與「數位—性霸凌」的創造性轉向,已然是讓霸凌行徑出現更為多樣、深邃、複雜、戕害、創傷之數位理情的認知基模,進而直指霸凌行徑之事件處理、影像處置或身心處遇,當比想像之中來得棘手、困難。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