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2📚
01.校園安檢學特司
02.障者分級補破網
03.協防台灣多付錢
04.科技照護機器人
05.新住民生活圖像
06.搶救生育三萬元
07.通用設計通學巷
08.七次調薪軍公教
09.侵台登陸颱風假
10.龍年效應待評估
11.福島食品預開放
12.勞保年金有移工
13.年改早退國中小
14.人文教育有AI
15.外送現象高大上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八月份的第二周(2024.08.12)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校園安檢學特司」、「障者分級補破網」、「協防台灣多付錢」、「科技照護機器人」、「新住民生活圖像」、「搶救生育三萬元」、「通用設計通學巷」、「七次調薪軍公教」、「侵台登陸颱風假」、「龍年效應待評估」、「福島食品預開放」、「勞保年金有移工」、「年改早退國中小」、「人文教育有AI」以及「外送現象高大上」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校園安檢學特司」,去年(2023年)新北市發生校園割頸案後,校安事件引發社會大眾的關注,對此,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於今年(2024年)2月公布校園安全檢查手冊,詳細規範校園安全檢查流程,並且廣泛蒐集各校的疑問,進而集結成23個問題討論,並且採Q&A方式公布在官方網站,此一從校方的管教權到當事者的學生權、從檢查手冊到臨場應變、從拒絕檢查到標準作業流程、從學校公務機到老師個人手機、從一般物件到違禁物品、從檢測的器材工具到應對的口條話術,以迄於從教育端的校園安全到生活世界的社會安全,關乎到校園安全的維護議題,係比想像之中來得複雜、艱鉅;「障者分級補破網」,衛福部公告修正〈身心障礙服務中心服務流程及服務分級指標〉,改制後將依障者個案對於資源需求急迫性區分成四種等級,這其中最嚴重的第一級,除了是將具自殺、自傷傾向的精障者列入外,同時,也增加『三個月內曾有過自殺或自傷的意念』,也就是說,直接將『有意念』納入第一級,至於,第二級則為較不易連結社會資源者或家中有照顧重度需求者,以由社工進行資源連結,第三級指的是缺乏社會支持以及須由社工固定聯繫的行動不便障者,以及第四級係為對於資源需求度最低也最不緊迫者,如此一來,超過120萬名障者人口的身障服務中心,除了一舉加重社工的業務負荷外,從身障中心的屬性定位到職責角色、從身障中心的個案管理到專精方案的個案工作,以迄於包括社工、醫護、公衛、心理、警政、司法、勞動、教育之於跨域整合的協力網絡建置,均有通盤檢視之必要,畢竟,對於障者服務的案量及其質感雙雙淪喪的同時,這何嘗不是直指長久以來對於社工職能的專業認知缺陷,致使就只能祭出加薪增人,並且將社工視為是某種OK繃、普拿疼、萬靈丹、百靈油之類的便宜行事心態,更遑論於還進一步牽動到像是社會福利社工化、人群服務撒幣化、福利擴張危機化等社工專業化困境;「協防台灣多付錢」,針對協防台灣事宜,美國總統候選人認為台灣應該要多支付美國保護費,前白宮官員更是直白要求台灣應增加國防支出,至少須占國內生產毛額的5%以上,藉此展現自我防衛意志,姑且先不去論及增加國防支出對於中央總預算經費編列的排擠效應,單就軍備競賽而來的自我防衛能力補強一事,便有商榷、議論之處,更遑論主戰場的台灣一地,能否全身而退於決戰不到百里之外的兩岸直接對決,好一個『跑馬跳舞新生代、以卵擊石兩岸戰、癡人說夢美日助、夢幻泡影一場空』、『諸相非相台獨夢、內憂外患難力挽、族群對峙世代決、福爾摩沙天不佑』的現實寫照;「科技照護機器人」,針對超高齡社會的全球化趨勢,致使諸如科技照護、養老產品、銀髮經濟而來的老人福祉需求,成為了商機所在,這其中也包括大小便智慧護理機器人、餵飯機器人、智慧助行機器人之類的智能AI科技研發、設計和生產,即使就其服務對象、項目、範疇、功能,機器人還是有它的施用限制,但是,可以預期的是廣度、深度、厚度與柔度的該項另類人群服務,勢必會是人工智能生成科技的優勢之處;以及「新住民生活圖像」,為了瞭解新住民在台的生活需求情形,自2003年起,政府每5年辦理1次全國的〈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至於,該項涵蓋近60萬名婚姻移民人數的2023年調查研究,顯現各項的表達性需求,首先在年齡分布上,係以45至64歲的中高齡居多,占45.6%,其次為35至44歲青壯年,占41.1%,這明顯是與移民婚姻的變遷史實相關,其次,在職業類別上,又以占60.5%的服務業為主,這一點與本國籍公民相似,但是,75.0%的整體勞動參與率則是明顯高於國人的59.2%,直指出來即使是年齡偏高,但是,新住民已然是多元文化家庭的重要生計者,連帶而來的家庭平均月收入也較前次2018年的調查提升18.2%,增加有9,576元,增幅部分雖是提升,不過,依舊是偏向於薄利的低薪就業,此外,占15.4%稍嫌偏低的已創業新住民,這部分的學歷認可及其職業重建機制設計,實有通盤檢視之必要,再則,有75.9%新住民在台居住期間已經超過10年,超過20年者也有39.0%,以及50歲以上新住民有77.3%將會選擇在台灣養老等客觀事實,無疑這又何嘗不是點明出來日久他鄉是故鄉的兩種鄉愁,實有其充滿無可奈何的難為選擇,最後,如何從語言適應、家庭適應、社會適應及其文化適應等生活適應需求角度切入,從而找到社會性融合的對接之處,這部分所關乎到新二代、多元文化家庭之類的驅動能力考察,實屬迫切、必要,況且還有從內政以進行教育、勞動、衛福與文化的跨部會行政協調。
其次,「搶救生育三萬元」,少子女化業已成為一項極為嚴重的國安危機,對此,政府正研擬補助獎勵措施,每生育一個寶寶,給予每月補助3萬元,直到念幼兒園為止,預估每年約需近5百億元的預算經費,此一『生養孩子,還可賺錢,對於年輕世代來說,應該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的線性思維,自當是有其邏輯混亂之虞的運作困境,這方面除了是忽略福利津貼所不斷被餵養的人性誘因外,更要去思索如何嚴肅看待生育事情之於個人、父母、家庭、親族、社會、國家及跨世代的賡續意義,更遑論於覬覦現金給付的人性誘因,是否能夠滿足需求抑或可以通盤解決該項關乎到『婚—生—教—養—衛—陪』的串聯性命題,連帶地,過去8年及其每年超過1千億支出的托育準公共化政策,相迎而來的卻是不斷加速下滑的生育率,這已然顯現即使撒幣給錢係為一種必要之惡的必要條件,但是,相與配搭的充分要件,又有無營造出來一種『願婚—樂生—能養』的生活藍圖,換言之,從撒幣到良幣、劣幣以至於逐幣的滾動效應,實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藉此避免出現期待於生產報國的人口族群依舊是早有定見的不動如山不想生,至於,欠缺像是教養觀念、親職效能、就業安全、居住保障等配套措施的相對弱勢家庭,則是趨之若鶩於該項『生孩子—拿補助—少照顧』的卯起來生,總之,對於撒幣措施的針砭議論,直指出來領取補助所之於的權利行使,要如何對接於包括父母親屬及其國家機器之於責任義務的可能落差或斷裂;「通用設計通學巷」,一條安全上下學的道路行走,實為人本交通安全的核心或精神所在,然而,親送、違停及其不當的道路設計,致使通學的人身安全依舊是一項風險如何有效規避的道安、交安與行安等公共治理課題,若果,『易—上下學』是可欲和可行的策進作為,那麼,從認知態度之內在歸因到物理環境之外在歸因、從親人接送之認知澄清到巷弄行走之通用設計、從行人走路到汽機車爭道,以迄於從國小生到國高中生、從學生族群到上班族群的分殊需求、從通學到上班的街道巷弄規劃設計、從上下學時段的通學廊道到尋常期間的交通安全,直指出來背後的真正癥結乃是在於移動障礙及其行走和行駛素養的兩相糾結使然,這也讓致力於通學巷的目標管理,宜有必要進行包括戰略、戰術及其規範、工具的多軌並行運用;「七次調薪軍公教」,明年(2025年)軍公教人員可望再次調薪,經府院拍板,調薪幅度確定為3%,這也是自2000年以來,包括2001年、2005年、2011年、2018年、2022年、2024年、2025年的共計7次調薪,這其中又以2022年、2024年的加薪幅度最高為4%,顯然,從調薪幅度到設算公式、從調薪時機到衝擊影響、從崇功報勳到恃從福利、從薪資增加到行政效能、從文官體系到政治正確、從皆大歡喜的一舉調薪到退撫基金的撥補不足,以迄於從軍公教到其他職業類別而來的相對剝奪感,軍公教調薪舉措本身所涉及到正當性、適足性、觀感性與比較性,實有其商榷、議論之處,況且也有其同工不同酬之於高校與私校而來的教職員權益保障階層深化之嫌;「侵台登陸颱風假」,今年第3號凱米颱風吹皺出來的乃是久違不見的放假集體情愫,這其中包括有從中央氣象局標準到因地制宜的生活共同圈、從整體專業判斷到敲碗民粹主義、從中度升級為強颱、從滯留打轉到登陸範圍、從暴風圈到風強雨大、從停課停班到停水停電、從全台放假到特定縣市不放假、從搶買囤糧到賣場補貨、從天然颱風到複合性災難、從風雨交加到淹水土石流、從預防性撤離到主動性自保、從絕大多數人的停班停課到特定勞動族群的照常上工、從外送員不得出勤到上班族偷得悠閒、從請待在家到出門玩樂假、從觀浪登山到救援成本、從颱風侵台到遠離暴風圈,以迄於從一日到兩日颱風天的放假小確幸,該項『不爭』的颱風天及其『不假』的免上班上課,關乎到需求滿足及風險規避的公民素養,實有其必要嚴肅看待颱風天放假與否的風險意識、公民素養和社會迷亂行徑,況且還有究竟颱風天放假係為公假、私假、事假、特殊假、給薪、補班補課之類的相關提問;以及「龍年效應待評估」,今年恰逢是龍子龍生的本命年,不過,根據全國的戶口資料統計,今年6月底台灣人口總數2,341萬2899人,與5月相比減少709人,這已經是連續6個月均呈現負成長趨勢,此外,今年上半年新生兒累計有6萬3,874名,這與去年全年13萬5,571名的新生兒人數相比,未達半數,即使是催化下半年的生育後勁,但是,13萬名的新生兒馬奇諾防線,能否守得住及其所相應而來之就學、就業等後續布建工程,顯現,淺碟的人口教育素養,這才是該項人口發展迷亂情事的癥結所在。
最後,「福島食品預開放」,在日本輻射食品未見全面消滅以及未過輻射半衰期之際,衛福部預告修正禁止進口規定草案,以讓包括野生鳥獸肉、菇類及漉油菜等原本被禁止的品項,改採以檢附雙證明管理,並且邊境逐批檢驗方式進口,顯然,從美國到日本的貿易傾銷、從萊劑豬到福島食品的嫌惡物、從逐批抽樣檢驗到逐個檢驗的把關機制、從食用後馬上不適到積累慢性毒素,以迄於從經貿政治到生命安危所攸關的食安問題,是有進行公民政治把關的議論空間;「勞保年金有移工」,台灣開放移工已經超過30年,當年來台工作的年輕技術移工,已經陸續有資格可以請領勞保老年給付,資料也顯示近5年的技術移工已經領走16.3億年金,並且請領老年給付的人數、金額,都已逐年增加,特別是隨其即將推出的移工留才久任方案,從而一舉打破未滿15年工作年限不得領請的條款限制,這意味著未來可以月領勞保老年年金資格的外籍移工,勢必愈來愈多,進而加重勞保年金之於社會保險給付的財務壓力;「年改早退國中小」,2021年起,公立中小學教師自願退休人數逐年遞增,2023年已然高達有3,614人,相較於2020年呈顯出翻倍的增加趨勢,只不過,年金改革導致在職的軍公教紛紛延退,藉此保有一定的所得維持水準,但是,也因為行政過勞、師道不尊、專業遭弱化、教學壓力負荷及其所導致不優的身心狀況,致使,不少國中小教師寧願放棄或選擇只領八折月退,對於此一鎖定中壯年齡師資的自願提早退休情事,實有必要進行個體、制度及其大環境的綜融性考察;「人文教育有AI」,台大外文系除了是將〈生成式人工智慧導論〉的這門熱門課程列為必修課外,也相繼開出〈生成式AI的人文導論〉以及〈AI與數位人文研究專題等〉課程,據以探討AI技術如何具體應用於解決人文問題,並且朝其數位人文的多面向發展,顯然,擺盪於從價值理性到工具理性、從自然科學到人文學科、從數位人文到人文數位等概念內涵、操作定義抑或典範移轉、超典範建構,實有通盤檢視之必要;以及「外送現象高大上」,即便是近在咫尺的樓下對面或附近店家,但是,叫外送服務的購買情形,已經成為一項如常的通過性儀式,只不過,該項隱含『高大上』之於高端、大氣以及上檔次的外送認知基模,背後實則糾結的是從交易代價到機會成本、從指尖經濟到懶人商機、從生活方便到工作效率、從外送食品到代勞服務、從自理能力到社交隔閡,以迄於從過度包裝到碳足跡消耗等等諸多主體性意義的思索論辯。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