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再尋常不過的官方人口統計,背後所透露出來的變遷意涵,卻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

話說:根據內政部最新統所得出關於台灣一地諸如扶養比、扶老比、扶幼比及其老化指數的變遷資料,其所顯示出來的是截至去年(2022年)的年底,就每百位15至64歲者的工作年齡人口,所需扶養0到14歲及65歲以上者的依賴人口之「扶養比」指標來看,台北市的扶養比乃是全台突破50的唯一縣市,也就是說,每兩位的工作年齡人口便須背負一位的依賴人口,扶養的壓力最大,只不過,台北一市是否最為明顯和扶養資源甚為困難,這部分尚有待進一步的深究,畢竟,從扶養比最高50.35的台北市,接著依序為雲林縣的44.31、新竹市及南投縣的43.72以及花蓮縣的43.7,其所傳達的不單單只是表面上數字的比重差異,而是直指單一縣市所關涉到各自像是生存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盤點與扶養計劃而來的城鄉落差,而此一從個人不平等所蔓延出來之家戶不平等、縣市不平等、區域不平等,以迄於社會不均的階層化或階層深化,這才是用以檢視包括扶養比、扶老比、扶幼比抑或老化指數,所應該要有的針砭之道。

至於,每百位工作年齡人口所需扶養之老年人口數的「扶老比」,最高的雖然也是台北市的31.43,其次為嘉義縣的31.12和雲林縣的29.04,但是,除了用以凸顯台北市老年人急速增加的人口結構外,相與對應之醫療資源、公衛水準、運作機能等客觀條件及其生養環境,直指出來的是該項從老化而來的扶養或扶老議題,就不侷限於單純的基本需求滿足,而是如何針對人身風險得以有效規避的保健措施,以思索長者何以需遠走台北或他鄉的結構性限制?相形之下,每百位工作年齡人口所需扶養之幼年人口數的「扶幼比」,最高新竹市的23.38,其次新竹縣的22.27,這又何嘗不是主、客觀的因素條件,所帶動產生的某種拉推效應,換言之,從生存共生地、生活共同圈到生命共同體的人性投射,實乃讓當代社會浮現出來的是為了就醫需求及其就業謀生而來之扶老比、扶幼比的都會化集中趨勢,這也教台灣一地的城鄉落差,更形嚴峻甚或是走向極端對比的不堪態勢。

最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相對於0到14歲幼年人口比例的「老化指數」,固然意指的是當老化指數大於100時,代表老年人口大於幼年人口,人口呈現出來的是區域性質的集體老化現象,以此觀之,全台老化指數平均值都已經超過100的144.93,換言之,全國各個的地方縣市,幾近乎出現老年人口不斷增加的高齡現象,但是,從各縣市中最高嘉義縣的252.45、基隆市的196.12、金門縣的196.01以及老化指數低於100之新竹市的87.03、新竹縣的86.71,再一次印證扶養比、扶老比、扶幼比、老化指數等人口現象,實則是人口變遷大環境及其生養制度失靈,所造成一項預料中的發展性後果,這也讓高齡少子女化的人口現象,虎視眈眈於要如何將台灣速迅席捲於這一波的人口海嘯災難,而無法自拔。

如何面對包括氣候難民、生計難民、照顧難民、政治難民在內的諸多生存課題,這將是台灣社會難以承受之重。

天佑台灣。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