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五月中旬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在三級警戒疫情之下,政府的公布訊息自主性停留家中,減少外出,使相互接觸之機會得以降低,以防止疫情持續傳播。此一「庇護」策略,並持續針對環境衛生、個人防護(諸如戴口罩、手部衛生、體溫監測)、衛生教育等以非藥物介入(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手段,爭取疫苗資源到位與醫護人員整備以因應疫情的長期抗戰。至此以往,個人處於物理環境的限制,整體社會結構的限縮,人在情境中,放大的豈只是個人身心變化以及對整體的不安全感,由一人、群體到整體,形成疫情下的社會集體歇斯底理反應。
病毒不會選邊「佔」,但人的立場會選邊「戰」,從部立桃園醫院、諾富特、萬華到屏東,每當疫情展開,不時由新聞媒體或是壓力過大而不當失言的政府官員,對於疫病恐懼的人們,當只會各持立場以相互挑戰,將地區、確診者或接觸者如同獵巫般,以不理性態度、歇斯底里情緒、立場成見等形成不公平的指控,撕裂同島一命信念。諷刺的是,病毒它不分地區、人種族群、職業高下或尊貴渺小而加以攻擊。
因為疫情的撲天蓋地而來,救命疫苗的急缺,也令接種對象的定義滾動式修正,令人舉足無措,誠然,防疫視同作戰,隨著滾動式修正的相關防疫戰術,所謂上下一心團結一致,在實務現場仍有兵荒馬亂之感。黑暗的籠罩又豈是疫情,無法與家人話別的告別式,成為真實生活裡的悲働。要如何面對這一切?從天人各一方、到一家人四散各自隔離或治療。疫情或許會結束,但,遺憾已然形成。
因為工作之故離家,幸運躲過疫病的年輕人,在得知自己的篩檢結果為陰性,年輕人的眼淚撲簌簌的流下:「真的嗎?我現在是健康的。但我什麼也沒有做。」我心裡想著,有的,你為自己做了很多,你主動求助配合篩檢、你關心自己的健康,也關懷身旁的人健康,你為自己做了很多努力。你也為了在疫病中逝去的家人,做了最大的報答,那就是好好活下去,健康的活著,以等待曙光的來臨。
當大家從疫情相關數字比較,言之鑿鑿之際,因為,我們幸運、平安與健康,透過在新聞裡、從雲端作比較,然而,對於已逝去的生命都是唯一,對他們的家人與親友而言,好好的存在就是百分之一百。從人文角度思維,生命與健康無法「數字化比較」,因為,那是「存在與不存在」的直接拉扯;若當疫病發生在身旁的家人或你我身上,或被社區里鄰以關心自己、保護他人的名義,而投以莫大關注的壓力甚至於是防禦行動,我們所面對的一切,在每一個確診死亡背後,是不幸也需等同哀悼。當生活於平安,感謝許多人的付出也感謝自己,因為,能夠與家人健康守護在一起共渡難關,這就是最大的幸運。
在疫情持續於社區伺機而動,仍需保持警戒勿鬆懈,三級警戒的自主性停留於家中的庇護生活,保持希望,持續科學防疫的認知學習,誠如你、我正在書寫疫情底下的人類大歷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