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因應於去年(2020年)大專校園發生多起的學生輕生案件,教育部將學生心理健康和自殺防治列為今年的政策重點,但是,有限的大專心理諮商資源,致使,不少學校想要強化第一線的導師關懷制度,卻還是窒礙難行,對此,政大正在思考如何調整導師制,臺大則是打算安排每系所推派一名資深教授出任「關懷導師」,藉此和既有的導師形成雙導師制,最快的話,會在下學期正式上路。

基本上,對於導師制度的因應變革,還是要回歸到相關的應變舉措,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解決到什麼程度?以及又會衍生出來那些衝擊影響?冀此,首先的提問便是,何以大專校園裡會有導師制度?是否還是承繼於從國小、國中到高中職而來的制度性接軌,若果如此,那麼,就要嚴肅探究不同學制之於運行導師制度背後所實有生態環境、學生問題、協力資源及其處遇計畫的分殊差異,遠地不說,非以上下班且固定留守校園的大專運作體制,重點就不在於導師制度本身的設計良窳,而是單就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就其可及、權責、專業、便利與可接受性,便是有所折扣受限,以至於就只能訴諸導師時間、個別約談等基本機制,來完備被交付的神聖使命。

其次,即便使命必須要有所必達,但是,委由第一線的導師擔綱起預防或補充性質的輔導工作,倘若因應於時代變遷的不同學生人身需求,那麼,一線導師的專業知能,是否有辦法進行輔導工作的專業運行,這部分是有商榷、議論之處,因此,從一線導師到專業輔導人員抑或導入不同領域的協力團隊,這會是必須要有的多軌併行變革對策,換言之,導師制度的變革,要如何鑲嵌於其它的配搭措施,此一攸關到學生心理健康和自殺防治的政策綱領,宜是要有整全多層的不同因應變革,否則,強化導師制度之餘,從導師到學生的能否相濡以沫、從導師到心理師的是否協力合作以迄於從防患於未然到一發難以收拾的惡質發展等等,都會是下一階段的挑戰課題。

總之,如果係以一線導師為其標地對象的制度變革所在,那麼,除了折抵上課時數或加碼的鐘點費用等保健因子外,更是要嚴肅看待導師所關涉到輔導素養及其大專教師生存之道的結構性限制,誠然,研究、教學、輔導與服務,是進入大專校院服務所被賦與的教師角色職分,對此,研究、教學與服務,多少還是與過往的學術專業養成有關,本該如此,更何況還有升等的人身壓力,但是,只因為履行教學授課,便被賦與進行輔導工作的專業自我,這一點是有被解構與新構之必要,特別是對於「導師」角色扮演、專業素養抑或權利義務等等的概念廓清。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