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今天公布第43屆金鼎獎得獎名單,「特別貢獻獎」得主為兒童文學創作及研究者幸佳慧。
今年金鼎獎計有1229件作品報名,角逐雜誌類、圖書類、數位出版類及政府出版品類4大類組共20個獎項,計有29件作品脫穎而出,另有45件作品獲優良出版品推薦。第43屆頒獎典禮訂於9月12日下午2時在台北文創大樓舉行。
經各類組評審團共同評選,由幸佳慧獲得特別貢獻獎殊榮。評審委員認為,幸佳慧是位從事兒童文學創作、推廣、研究與翻譯的作家,她的行動與論述多半以台灣為對象,廣泛涉及多元文化、轉型正義、性別平等、土地認同、兒童權益等議題,作品也曾獲金鼎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創作獎等獎項。
評審委員也表示,她的作品未因以兒童為創作對象而自我設限,敢於挑戰與碰觸台灣社會走向公平正義過程中的各種議題,讓每個看似困難的題目,都能找到與兒童溝通的渠道,「幸佳慧的實踐,是在進行一場發生於兒童文學領域內的閱讀社會運動。」
圖書類委員表示,文學圖書類參賽作品文類齊全,詩、小說、散文俱見。「余英時回憶錄」以嚴謹治學精神貫穿全書,筆調溫潤有情,為文史哲不分家樹立新典範。洪明道「等路」巧妙運用台語、華語、日語精確描繪市井小民生活情狀與靈魂,生動詼諧。鯨向海「每天都在膨脹」與張貴興「野豬渡河」皆為其個人創作生涯的再創高峰之作。
圖書類委員表示,非文學圖書類則出現許多原創性很高的出版品,具有人文與自然的關懷,展現多元的價值。柯金源「我們的島:台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蒐集了作者超過半生對台灣大地的心血專注。黃震南「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描述逛書店、找舊書的各種「眉角」,讀來生動有趣。高鵬翔「老師傅的排版桌:台灣活字排版實作工具圖解紀錄」展現對傳統文化的珍重,以及對待書與文字的慎重態度。陳淑華「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描繪說菜人身影,讓閩客料理相互對話,各自凸顯,滋味十足。
圖書類委員也說,兒童及少年圖書類參賽作品則展現台灣本土出版品一貫的品質與水準。「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喚起了閱讀魂,「麒麟湯」以奇幻筆觸引領讀者認識湯屋文化與親情,「值得認識的38個:細菌好朋友」兼具趣味與實用,「小師父大徒弟:尋找心的魔法」為讀者開出一條心的道路。
雜誌類委員表示,本屆得獎作品多為長期經營、風格與品質穩定的刊物,包括兒童及少年類「幼獅少年」、學習類「人本教育札記」、財經時事類「今周刊」、生活類「鄉間小路」。人文藝術類的「Fountain新活水」及新雜誌「週刊編集」則均具開創性、豐富性、多元性、視覺性,能滿足新世代與文化青年的閱讀需求,為雜誌閱讀引進新讀者。
雜誌類委員也說,獲專題報導獎的「羅興亞系列報導」,獨立、深入完成難度高採寫,提供少見的視野。專欄寫作獎「我討厭過的大人們」,文采、學養俱佳,主題設計及書寫手法,吸引讀者期待下次的閱讀,充分體現雜誌閱讀的特性與樂趣。
數位出版類委員表示,本次參獎作品積極地回應數位浪潮,利用多元的媒材進行敘事,內容本身精采,也有效引起目標閱聽眾的討論,讓人看到更多數位內容的可能性。商業周刊的「荒謬議會現形記」有效運用了數位敘事的特性,在有限的篇幅中整合了內容、圖表、插畫與簡易的互動,引起閱聽眾對於議員配合款的好奇,也創造出極高的討論聲量。
數位出版類委員也說,「台灣蛙類圖鑑APP數位服務」運用互動查詢、聲音與地理資訊等功能,讓行動裝置充分發揮百科圖鑑的特性,帶給民眾新的閱讀體驗。「觀・臺灣」則以獨特的選題、清爽活潑的呈現方式,每期皆貼合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定位並活用館藏,整合古地圖、檔案、歷史照片及文物等史料,讀來卻不見沉重。(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9.08.1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