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台灣一地所登記娃娃機台的店家高達有7,206家,以去年(2018年)單一年度為例,所繳交的稅金達到新台幣2.5億元,藉以讓房東、場主(二房東)以及小資族的機台台主,彼此串聯成為某種生態系絡的食物鏈,只不過,一窩蜂的市場卡位的搶占結果,卻也讓到處林立且巔峰盛況的娃娃機現象,不僅榮景不再,也一舉淪落為各自逃生的保命階段,無疑地,鑑往知來以檢視娃娃機現象,那麼,背後所蘊育的結構性意義,就有它進一步深究之處。
基本上,娃娃機的興起乃至於蓬勃發展,這絕非是貿然的突兀之作,畢竟,作為一種客觀事實(social fact)的任何存在,皆隱含某種的運行法則,以此觀之,諸如可及性、可近性、廉價性、便利性、互動性、可操弄性以及自我娛樂性,其對應出來的乃是「娃娃機」作為某種即時商品消費的生存利基,自當是有來自於食、衣、住、行與樂的必要性切割,只是,該項偏向於外部生態的市場區隔,卻因為內部環境的單一、封閉、低門檻和替代性過高等屬性特質,而讓娃娃機現象從單純的消費者之於娃娃機,擴及到房東之於場主以迄於場主之於台主等等環環相扣的相互排擠和彼此吞噬,如此一來,即便是採取窮則變以及變則通的各種促銷手法,終究還是抵擋不了因為欠缺創意發想的商品加值,而導引出來更多摧枯拉朽的全面性瓦解。
事實上,面對市場飽和及其創意不足的結構性限制底下、那麼,類似蛋塔效應的娃娃機現象,究竟是一項預料之中或是非預期的發展性後果(intended & unintended consequences);連帶地,要如何從層出不窮的各種蛋塔效應,以思索糾結在人性誘因、制度設計以及市場法則的相互拉扯底下,藉此了解在這一場金錢收入或自我療癒的遊戲一役上,誰會是真正的贏家或敗者?誠然,從小賭娛情、兼賺外快到市場布局以迄於大展鴻圖,任何起心動念的自為行徑,要如何從自律、他律乃甚或於所謂的天律當中,以找出安身立命的平衡點,畢竟,如同「賽伊法則」(Say’s Law)所言之供給能夠創造其本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但是,在將銅板投幣於娃娃機台的同時,剎那之間卻也帶動媒合、轉介、調節等等的內在轉化作用,更遑論於無限想像的衍生性需求或假性與不當需求。准此,在這裡的思索真義已經不是聚焦在之於娃娃機台的各自需求表述,而是訴諸於供需兩造市場法則的背後,究竟可以為脆弱的心性增權多少抵禦的量能?
總之,一花一世界本該就有不同的心性投射,更何況大千世界裡又豈止是侷限在『娃娃機』的我執,連帶地,若見諸相非相的破除工程,這已然是一項持續精進的人生功課。
(本文並且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