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於日昨所公布的<子女出生實況與政策含意>報告,顯示了已婚的韓國女性對於生兒育女有其時代變遷的不同看法。
該項以15~49歲的已婚女性為其對象(共計有11,161人受訪),以針對是否需要孩子的理由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49.9%的人回答「必須有孩子」,這個數值比2015年調查的60.2%,減少一成(10.3%),換言之,受訪的已婚韓國婦女有超過一半以上不想生養孩子,至於,「因為社會環境難以讓孩子幸福地生活」(占25.3%)、「為了經濟生活寬裕」(占24.1%)、「有了孩子會不自由」(占16.2%)、「想要享受夫妻二人世界」(占比15.6%)、「經濟上難以養孩子」(占11.3%),成為前五大重要的歸因事由,由此不難窺見到不到3年左右的時間,卻是出現頗大的降幅趨勢,是否客觀事實的外在因子已經或直接影響到主觀意願的價值選擇,而此一推拉之間所產生的滾動效應,將會是一項值得後續追蹤考察的變遷課題,畢竟,從上述生養能力的經濟條件到夫妻兩人的崇尚自由,這兩者所出現相互牴觸的排擠作用,指陳出來的是相關關聯的勞動政策、就業服務、薪資待遇、托育照顧、住宅環境,都有它通盤檢視的必要,這也是所有各個後進福利國家所要面對的相同課題。
至於,認為有需要孩子的已婚女性受訪者,不同比重的理由為「為了家庭的幸福與和諧」(81.1%)、「為了心理上的滿足」(15.6%)、「為了延續香火」(占1.2%)、「周圍人有孩子」(占0.7%)、「為了養老」(占0.5%)、「為了父母」(占0.5%)以及「可以祭祖及獲得經濟上的幫助」(占0.4%),對此,雖然突顯的是從二人世界到多人天地的家庭人倫關係蛻變,但是,諸如延續香火、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等等的傳統觀念,背後似乎也對應了根深蒂固的東亞文明或儒家文化。准此,即使生兒育女的主觀意願是低於夫妻兩人的個人主義,但是,包括己生家庭、親生父母、和諧婚姻、美滿生活與安全堡壘的『家庭』圖像或想像,依舊還是人類世界所普遍共有的認知基模;連帶地,因應於包括不婚、不生、多生以及重組再生等等殊異的婚姻關係,那麼,訴諸於一套多元的家庭支持系統(the diverse family support system),這會是未來社會變遷的關注課題所在。
總之,同屬某種競合關係的韓國和台灣,少子女化的生育模式固然是這兩個國國異中求同的共通特色,但是,台灣一地的低生育率及其偏高的婚生子女現象,點明了對於有超過一半以上之南韓已婚女性不想生小孩一事,台灣社會自當是要多一份審慎以對的未來學思考,特別是扣緊「婚-生-教-養-衛」的貫通或斷裂,那麼,究竟是暫時不生還是永久不生及其各自的配套措施為何?究竟是偏向於不想生的『意願問題』、難以受孕或經濟條件的『能力問題』抑或是無法受孕的『結構性問題』,無疑地,斷然不能將此一議題予於單純化的切割處理。
(本文並且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