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隨著父親節慶的腳步逼近,相關的應景作為也凸顯出來關乎妥適父職角色的扮演,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根據民間團體所進行的「友善父職企業大調查」顯示:有7成的爸爸認為養育孩子的經濟負擔很大、有超過3成的爸爸認為自己難以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更有9成以上的爸爸曾經因工作而犠牲和孩子一起活動的相處機會,至於,父親本人評比企業的友善育兒環境也是不及格的47分,無疑地,該項表達性需求的調查結果,所透露出來的乃是多重的結構意涵,這其中包括有來自於文化歸因所加諸在老公與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的生計負擔,如此一來,忽略或減少和親親小寶貝的成長陪伴,這已經不只是個人的意願問題,而是進一步涉及到諸如認知基模、法令規章、制度設計抑或職場環境等等的配套措施,特別是生養能力的經濟風險問題,當只會隨著子女與家庭的生命蛻變歷程,而衍生出來更多的家庭處遇難題。

  准此,除卻觀念充權於親職角色、效能訓練等等的世代融合議題外,要如何藉由像是育嬰假、爸爸假、親子照顧假等誘因措施,從而讓爸爸的親職角色從私領域與道德指稱,以擴及到公共領域和依法規範的檯面明確化,事實上,雖然上述的調查結果呈顯出來的也是某種集體意義的客觀現象,但是,潛藏於受訪者的認知理念,背後還是一種私性與切割的角色演出,以致於到最後必須要委由父親本人或家庭本身,去面對可能因為謀生餬口或父兼母職或而來之多重角色扮演及其角色之間的緊張或衝突、對峙。誠然,一家之主是有它父親角色稱職扮演的必要性,那麼,讓家庭得以穩健運作的相關需求滿足,就不應該只是責成父母雙親去一肩挑起,而是在其一手托天的同時,如何避免因為滿足需求的職場打拼,出現包括勞心勞力的更多風險危機。

  以此觀之,父親節之於親職互動的良窳探究,不應該只是聚焦於父親單一方的付出給予,而是要從生理性別的父職角色扮演,以延伸到心理或社會性別的父職角色扮演及其所應該要有的公共性支持,特別是加諸在男性、男人、好男人、新好男人、一家之主等等既成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連帶地,如何得以突破『做性別』的變革工程,這除了傳統文化主義的再社會化外,另一方面則是需要嚴肅看待社會變遷對於家庭結構的衝擊影響,畢竟,『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界線,已經是出現微妙的模糊性乃甚至有著某種的角色換位,就此而言,要如何翻轉或顛覆「父親節」的概念內涵,這又豈止是意願、能力或結構性限制的相關課題,亦有其涵蓋權力關係、生產關係、情感關係以及符號關係的全面性解構與新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