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標籤(Social Labeling)

基本上,極大數的人終其一生都會不斷發生大大小小的偏差行為,此乃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對此,標籤理論將之稱為「原始偏差行為(Primary Deviance或稱做初級偏差行為)」,雖然是如此,但是,人卻不一定會就此走上犯罪生涯,大多數的人仍然能夠保有良好的行為分寸,只是,一旦原始的偏差行為被施以某種的社會控制(特別是正式的社會制裁,例如刑罰),那麼,該項的行為人立刻就得到旁人所施加的社會貶抑標籤(social degrading label),而一旦行為人被貼上社會貶抑標籤之後,遭遇到社會所施加的強大壓力(例如旁人開始會以標籤描述的內容檢視或解釋行為人過去的所作所為,稱之為「追溯既往的閱讀」),終究使得行為人本身開始也會發生自我概念的認同轉變,進而改變己身的行為,以使自己的行為更符合標籤的描述,稱之為「自我預言的實現」或「邪惡的戲劇化」,因此繼續犯下「衍生偏差行為(Secondary Deviance或稱次級偏差行為)」,而成為一個嚴重的犯罪者。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衍生概念:刻板印象、繼續社會化、修復式司法
(本則小百科由張巧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