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乍看之下的匪夷所思事件,背後所潛藏的結構性意義卻是頗值得玩味。

或說,新北市警員深夜巡邏時發現有一對母女因為盤纏用盡而只得在捷運站口徘徊,對此,警方向社會局求助,只是,值班社工竟以「你們(警察)有返鄉川資可資助阿,若沒地方棲息,先去火車站邊等邊睡!」的冷語回應,而讓整起事件檯面化,只不過,冰凍三尺的滾動效應,又豈只一時之間的憤怒以對,畢竟,這一起攸關到共案的照顧管理機制,點明了結構性意義的通盤檢討,這才是議題的聚焦所在,這是因為:首先,無論是寄家安置抑或是川資協助,都比較是偏屬於一種由下而上且因地制宜的地方政府業務,因此,包括從運作流程、表單設計、無縫接軌、整合服務到績效管理,是有它權變以對的必要性考量,比如面對深夜無所適從的人身安危,新北市的安置制度是否已然完備且穩健運行,連帶而來的是網絡成員之間的跨局處協力互動,又要如何有其資訊透明和目標管理的相關提問?

再則,返鄉川資的用途規定是否彈性以及是否讓一線工作人員多些臨場的應變知能?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斷然就不在於此一的特殊案例及其對於警察或社工的道德指稱,而是讓有安置或川資需求的所有服務使用者,相對應的處理程序是否明確與得宜?此一含蓋法理、法制以及法治的規範性思考和工具性操作,這才是問題的針砭所在,對此,突顯出值班社工的可能失言,這又何嘗不是用以對比巡邏警察的應變能力,特別是過多情緒拉扯的爆料與曝光,當只是讓政府公權力的作為責信,顯得更為不堪而無助於問題的整體解套,如此一來,同樣問題所採以類似的處遇方式,自然還是無法展現網絡設計所應該要有的協力能量?連帶地,無論是緊急或委託性質的寄家安置,該起的偶發事件,又是否潛藏或預伏某種的人身危機?以此觀之,從服刑父親、年輕媽媽、寄家父母、方案社工以迄於家庭服務中心的主責社工,這一群利害相關的 一干人士,又要如何捍衛稚女最佳利益的人身權益?

總之,該起「警政」與「社福」相互對撞的突兀事件,一方面要檢討的是一線人員的應變能力,藉此避免出現提油滅火的不妥事情,至於,採取公開方式以訴說個人的不滿情緒,是否也意指著網絡成員之間的聯繫機制已然是出現缺漏、不足?最後,從個案到通則而來的程序問題,這也是檢視安置制度的考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