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因應於景氣不佳募款困難,導致非營利組織紛紛推出各項療癒系列的義賣商品,藉此讓民眾可以用些許的金錢購買並同時作公益,這其中包括有可愛的T恤圖樣、送燒肉五折券、兩用頸枕抑或是手作餅乾等等,這除了可以有效帶動一波的商品熱賣外,也為公益團體另闢自有財源的可能管道,只不過,該項一舉數得的行銷手法,背後所蘊含的結構性意義,是有它更進一步深究的論述空間。

基本上,何以這些中大型的非營利組織前仆後繼地投入商品義賣或關聯行銷的促銷行列之中?至於,各據山頭而得以在商品義賣市場裡頭角崢嶸,那麼,其它小型規模的公益團體,又要如何嚴肅看待包括財源、財務以及財政所牽動產生的組織穩健議題?就此而言,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就不單單只是侷限在推出所謂的療癒義賣品,藉此達到市場區隔的募款目的,而是包括「金流」、「人流」或是「物流」等等非營利組織的建置設計,要如何回歸到整體環境的綜融考察上,特別是來自私有化、採購法及其公私協力所塑造出來的諸多制度障礙。以此觀之,商品義賣及其花樣百出的促銷策略,當僅是一種的代罪羔羊,背後實有的共犯結構以及所招致產生的共難結局,這才是問題的針砭所在,冀此,各項療癒義賣品的銷售業績,一方面是否能夠多方共贏的多重作用,至於,非營利組織又要思忖所應該要履行的社會責任?連帶而來之大者恆強與小者愈弱的『馬太效應』,是否得以引領公民社會的良性變遷?

基本上,上述中大型公益團體所推出療癒商品的操作手法,固然是一項不得不的權變措施,但是,這些不同機構所加總的集體意含,這何嘗不是彰顯出來非營利組織要如何得以穩健運作的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僅就「金流」的考察界面來看,雖然有著包括獎補助款、大眾捐輸、方案委託經費、基金或存款孳息抑或是對價關係的商品銷售等等的收入來源,但是,各自所隱含的弔詭之處,這多少會危及到非營利組織本身的良性運作,比如說:訴諸於社會大眾的愛心捐輸,一方面公益團體是否有多餘的人力進行專人、專職與專用的募款責信?至於,行管費用究竟是內含於機構以自行吸收,還是透過外加的方式藉此正視到募款活動的成本結構?連帶而來的是對於機構長治久安的穩健運作,那麼,包括公關、會計、出納與研發在內的後勤人力,著實是扮演重要的支柱角色,但是,這除了不會是公部門購買服務契約或方案委託的預算補助項目之一,更非是一般社會大眾願意認養機構以走向專業自主的捐輸對象?如此一來,從作帳到作假帳以迄於從違規到觸法的各項事情,這使得非營利組織與營利組織兩者之間,就不單單只是一字之差,而是有它關涉到本質、體質與性質的相關提問?

總之,公益團體總是想方設法地讓機構能夠苟延殘喘於現行結構性限制的福利市場裡,但是,各憑本事的謀生之道,終非是常態的生存方式,特別是偏鋒的操作手法,又是否會忘卻機構的設置初衷,就此而言,限縮於當前還是低度發展水準的非營利組織,理當是要擺脫紅海策略(Red Ocean Strategy)的山頭主義,進而勇於一起去掀開私有化的此一『潘朵拉盒子』(Pandora’s box)及其『潘朵拉困境』(Pandora Plight)而來的諸多種種考驗與苦難,就此而言,當前台灣一地非營利組織之於解構、重構與新構的環境變革議題,是有它不可退讓的使命責信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