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一份國內首次針對18歲至74歲婦女遭受到親密關係暴力所進行的調查研究顯示:在完成529份的有效問卷當中,每四人就一人一生中曾經遭遇到伴侶的暴力傷害,這尤其以漫罵、侮辱、威脅、冷漠等精神暴力型態最常見,再來才是肢體、經濟與性暴力,不過,值得留意的是,71至74歲婦女的受暴率最高,這多少指陳出來台灣一地在邁進入後高齡化社會之際,老人受暴也跟著攀升,而城為一項值得深究的社會事實。

基本上,由於台灣過去缺乏相類似的調查研究,因此,這樣一份的報告自然是在性別暴力防治的議題論述上,可以讓台灣首度和國際接軌,只不過,該項人身保護的里程碑,還是有它進一步論述的必要,這是因為:首先,來自於親密關係的暴力情事,這已然是一項冰凍三尺的衝擊影響,就此而言,標舉出所謂的性別暴力防治議題,更宜要從受暴一方的單一性別以擴及到夫婦兩造和家庭運作生態的綜融性考量,亦即,施暴的原因、暴力的型態、受暴的過程及其人身戕害的防治處遇,要如何鑲箝以成為一種整體關照的結構性考察,誠然,僅就女性受暴的背景屬性來看,跨越性別變項而來的將會是包括年齡、教育、職業、收入、族群、種族以及區域等等的複合性概念內含,因此,來自於人口特性的相關分析,那麼,癥結點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都會區婦女的受暴率係高於低度發展的鄉鎮地區,不過,都會婦女受到精神暴力的比率也是最高;比起新住民婦女,本國籍婦女的受暴率較高;原住民婦女也比非原住民婦女來得高;以及18歲以上的婦女可能因經濟能力低,無法擺脫親密關係暴力,而持續陷入暴力循環等等的客觀情形,而是要如何針對所有受暴婦女的人口族群,以歸結出分類分級的家暴事件、處遇模式、配套作為及其結構建置調整?

就此而言,是否因為都會區的婦女較常接觸暴力防治等資訊,使其性別敏感度和辨識度高,而轉移成為一種無所不在之精神上的不法侵害?連帶地,是否因為缺少社會資本與關係網絡的支持系統,因此,新住民婦女主動求助於正式管道而縮短受暴的歷程和受暴的比率?至於,原住民婦女的家暴情事,是否有其相與關聯的多重弱勢處境和家庭運作困境,特別是突顯經濟因素的生養能力,而有可能成為壓倒所有受暴婦女的最後一根稻草?除此之外,71歲至74歲婦女的受暴率高達42.9%,這除了意指每十人約有四人的一生有遭受到暴力,而且是其他年齡婦女之首位外,對此,要如何鎖定這一群老年女性人口的家暴議題,以進行整全多層的通盤性檢視,畢竟,高達四成的受暴事實,究竟有無不同時空脈絡的論述意義,僅以男性為其相對人的受暴議題,也是要有它回應於男性作為受害者而來的個別性探究,也就是說,從施暴與受暴的演進歷程來看,性別變項所加諸在受害或加害與否的人身遭遇,宜有回應於諸如退休、老邁、疾病等等個別的生命事件所招致角色易位的分殊差異,如此一來,年輕時的女性受暴之於年邁時的女性施暴,此一家戶暴力的醞釀、轉折與發展的演變歷程,會是議題關注的針砭所在。

總之,邁入後高齡化社會的同時,老人的受暴議題理應是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只不過,扣緊親密關係暴力的關懷旨趣,那麼,落實在日常生活世界裡的親密關係,這已然不單單只是某種的依附情感,而是在這些諸如生計、教養或是長照的事件拉扯當中,究竟有無一套安全瓣的機制設計,藉此達到調節喘息、設置停損抑或是預防保護的多重作用,畢竟,即使出現老年女性的受暴化情事,但是,像是老年女性的貧窮化、老年女性的孤獨化以及老年女性的自我照顧化,在在預伏的是更多的社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