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新當選的準總統趁著到傳統產業參訪視察之際,再一次地拋出所謂「18歲先工作、再進修,設教育帳戶」的教育主張,亦即,透過這樣的機制設計,以讓18歲的年輕人先到職場工作,幫他們設立由政府和雇主提撥一定金額的專屬儲金帳戶,如此一來,再加上原先的薪資所得,便可成為日後進修的教育基金,對此,相與衍生的議題思索,宜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這是因為:

首先,扣緊選前以迄於選後的一脈相連,這使得即使是從政見到政策或政事,是有它因應於政府角色改變而來的合法性訴求和政治性責信考量,但是,以準總統一尊逕行政務推動的明確做法,這恐有讓總統制與內閣制淪為再次模糊之虞,連帶而來的是這種類似擠牙膏的施政風格,亦有見樹而不見林之憾,換言之,從教育基金到教育主張背後的教育藍圖為何,這才是議題思索的針砭所在,就此而言,當務之急理應是要嚴肅去思考內閣執政團隊的專業組成及其施政目標和行動綱領,否則,這不僅會讓百日之限的蜜月期提前來到,更是會造成權責不分的執政困境!

事實上,鎖定該項「18歲先工作、再進修,設教育帳戶」的教育主張,還是有它值得商榷之處,一方面,該項的教育主張疑有換湯不換藥之嫌,亦即,嫁接在二代脫貧方案的運作架構,以巧妙地轉換成為這項的教育主張,就此而言,正面思考該項教育主張之餘,那麼,又是否確切落實對於二代脫貧方案的效益評估,從而找出這項教育主張的利基所在,畢竟,過往的方案執行經驗,早已顯現出來若干的制度運作失靈情形,如此一來,對於直接套用的相關發想就包括有:相對提撥率的核給標準要如何滿足先工後讀的人性誘因?至於,要求雇主提撥一定金額的配套措施為何?連帶地,教育帳戶是否只能限縮在儲金一事上,以至於忽略了包括知能培力或使能發展而來之生涯帳戶(career account)的整體性規劃?

至於,還原回到基本的提問,那麼,該項教育主張的政策定調為何?所謂的先工作後再行進修念大學的構思發想,究竟是意指無法從高中、職的學習過程當中,以爬梳自我概念所應該要有的探索教育?抑或是直指現行僵化教育體制的學習困境?倘若是前者,那麼,委於傳統產業或專門技藝等等偏重在師徒制的行業上,該項探索教育的機制設計就顯得迫切必要,也就是說,這項的教育主張斷然不在於為那群無法迎合主流教育體制的邊青少年,以提供一個迴避的逃生口,而是在面對快速的社會變遷底下,當學校無法具實滿足個別學生的成長需求之際,要如何透過多元化的教育措施,來保障學生的受教權,就此而言,包括先工後讀的另類教育旨在於協助個人、家庭、社會和教育不利因素的弱勢青少年,得以有不同的生命經驗和學習方式,藉此重建價值、隸屬感;連帶地,終極的目標還是在於提供一種多元適性的教育策略,藉此創造一種可以和未來相互連結的學習經驗,從而以獲得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和對工作打拼的動力。

總之,相應於對的事情要如何嫁接在對的手段方法以及對的切入時機,從而才能引導出來對的發展結局,那麼,對於該項教育主張之理念與實踐的內在貫通,就有它謹慎以對的必要,遠地不說,環視當前社會性保護的成長氛圍,那麼,師徒制性質的先工後讀,就有它執行效益所要面對的結構性困境,更何況這一群心智未臻成熟抑或是過度早熟的新生世代,標舉生計困頓的經濟壓力或是競爭條件的學習動力,這恐非是時下的他們主要的社會化成長目標,就此而言,該項的教育主張所投射出來的又何嘗不是某種的社會性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