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大陸名人陳光標提議制定所謂的<好人保護法>,藉此讓接受表彰的好人得以頒發一張得「好人卡」,以便於出行、辦事或醫療等能夠享受到某些的福利;連帶地,透過這種方式而讓人人都對做好人心起嚮往之心,如此一來,就會有更多的人去爭做公益善事的好人。

持平來說,該項頗為另類的構思,相關的論述意含也是多重性的,這是因為:首先是要將「好人卡」的創意,以延伸到行善動機的相關提問,就此而言,諸如助人、做好事及其履行社會責任的利他主義;特定價值觀的意識形態因素:自我需求滿足的利己目的;預期將會有所報償的實質回饋動機:可以得到專業知識技術的資格取得動機;抑或是用以拓展人際關係的社會資本動機等等,這多少點明「好人卡」的爭取和推動,還是比較側重在工具範疇的對稱性回饋上,至於,是否要將善行義舉的公益作為,以進一步深究內在義理之於心靈結構所可能產生的拉扯衝擊,這似乎也直指某種禮物關係(gift relationship)的公民德性,是有它加以廓清與爬梳的必要。准此,在這裡的思索真義就不全然只是匪夷所思地看待該項的「好人卡」,而是要如何將包括「好人卡」或是志工表揚、績優義工等等的外顯行為,以提升到讓該項互為主體意義的公益善行,得以傳達出那些進步概念的文明內含?

誠然,隨著社會變遷的多元化趨向,以往低調且不欲人知的行善策略,已然不再成為某種主流文化的常態性裁判,相反地,從個人的一己之力演進到到糾團行善的愛心快閃;以迄於從出錢出力的二分切割而進一步統整物力、資訊等等的綜融觀照,以此觀之,對於「好人卡」的針砭論述,理應是要回到施與受之直接或非對稱性的互動關係裡,各自如何找到保有初衷的行善意念及其接受幫助以改變自己的翻轉力量,對此,即使「好人卡」是必要且可行的,但也不需要針對操作性定義的技術層次多所著墨,而是獲卡得利的當下,如何讓關心陌生他者的行善作為得以內化成為妳我日常生活世界裡某種被生成的規範準則?連帶地,回應於溫暖之心的『慈悲』以及冷靜之腦的『智慧』,那麼,關乎到「好人卡」的認知解讀,更是要從單純出力受益的量化思維,以提升到資源如何有效配置的質性思辨,畢竟,悲心與濫情的一線之隔,不應該因為「好人卡」的加持而招致更多共犯結構的共難結局?

總之,「好人卡」的認知解讀,是要有整全多層的和合探究,一方面訴求於要如何提升公民德性內含,藉此讓關心他者的善行義舉,得以蛻變成為某種相濡以沫的社會連帶基礎,至於,多層次的行善動機,倒也不需要讓「好人-好人卡」鑲箝於某些的道德性指稱,而是弱水三千的人性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