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媒體出現了如下的斗大標題『累積結餘4000萬,卻開記者會喊窮,周大觀基金會募款惹非議!?』,卻也讓潛藏許久之勸募捐款的慈善作為,發想出來更多的論述空間。
基本上,該起事件的癥結點包括有:當初召開記者會以表述基金會經費短絀的窘困情形之際,理應還是要回歸到公益勸募條例一途的程序正義;再者,被暴發出來擁 有高達4千多萬的結餘存款,即便是訴求於未來要興蓋兒童癌症醫院的指定用途,但是,該項專款專用的另有所圖行徑,多少是存在著道德正當性的社會觀感問題, 而有待廓清釋疑,只不過,要如何從單一個案以擴及到各種不同形式的捐勸操作手法,那麼,相關聯的衍生出思考線索,便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這是因為:
首先是從「人治」到「法治」的迷思與弔詭:誠然,任何人團的設置,多少糾結著從議題行銷、事件行銷或感動行銷而來的使命確立,只不過,標舉該項的神聖任 務,究竟是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還是有多大的力量就去承擔多重的責任?連帶地,任何被建置化的組織治理,又要如何因應快速的社會變遷,而有其相與權變之戰 略和戰術的規劃操作?就此而言,關於周大觀基金會的該起募款非議的論述思考,就不全然只是關注在正當過程的程序正義,而是諸多非營利組織之於使命願景的藍 圖勾勒,除了主事者的個人堅信外,自律、中介與他律的機制設計,要如何鑲箝以達致利益眾生的社會共好;連帶地,又何以非得一定要募款?而此一資源彙集的同 時,又要如何回應一本初衷的自許使命?
其次是從「胡蘿蔔」到「棍棒」的迷思與弔詭:除卻上述非以公私合作型態的非營利組織,當前台灣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團組織或財團基金會,主要還是嫁接在
諸 如公設民營、購買服務契約等等私有化的運作模式,只不過,從公開招標、計畫審查到議價簽約,諸如夥伴關係的概念釐清、補助金額的相對提撥抑或是經費核撥的 時間落差,也讓沒有生財單位的民間公益團體,逕自包括薪資回捐、假帳攢錢與感動募捐等等的變通行逕,就此而言,周大觀事件而來的反省,亦直指對於現行諸多 制度運作失靈的結構性檢討,像是從夥伴到夥計的公私協力關係為何?非營利組織持續穩健的運作利基為何?以及何以『綁架案主、威脅社會、感動行銷與資源到 位』總是能夠快速且有效地勸捐到大量的民間善款?
最後是關乎到從「捐款」到「存款」的迷思與弔詭:一方面在現行私有化的委外操作型態底下,所謂的『社工寫方案、方案養機構以及機構聘任更多的社工』,除了 造就目前非營利組織「大者恆強、小者恆弱」的馬太效應之外,也要慎思該種的無限擴張,是否有讓非營利組織朝向科層化膨脹的自我毀滅之虞?連帶地,何以善款 會加速累積以成為巨額的存款,此一命題的思索,就不應該僅淪為主事者個人的道德指稱,而是無論因信稱義的善功或者無緣大慈的悲行,資源到位的錢財,都不應 該成為非營利組織運作的必要之惡,就此而言,要如何從周大觀事件以揭開潛藏著諸多人性誘因的潘朵拉盒子,那麼,非營利組織的變革工程,理應是要在『取』與 『捨』以及『可行』和『慎行』之間,有所拿捏!?
總之,募款行為本是非營利組織重要的財務來源,更是攸關到非營利組織的生存命脈,但是,包括公益勸募條例的運作限制抑或是善行義舉的集體心理叢結,都有可 能是社會皆輸的共犯結構環節之一,就此而言,從人團組織到主事領導者、從典章制度的法令研修到一般大眾的愛心捐輸,在在都有其檢視變革的改造空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