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當代的台灣地區已然是朝著高齡社會方向挺進,對此,關於高齡長者各項人身需求的廓清及其相關的策進

作為,的確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連帶地,扣緊貧、病、孤、老、閒以及錢不夠花用而來的各項規範性需

求,那麼,從活躍老化、健康促進、友善環境到樂活參與這一路走來的建制工程,除了蛻變成為一項集體

社會事實外,亦隱含從規範性層次到工具性層次的論述思考。

一、前言

二、關於長者的活躍老化、健康促進及其延伸性討論

三、關於長者的活躍老化、友善環境及其延伸性討論

四、代結論--從不老騎士到青春啦啦隊的活躍長者

一、前言

    基本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為WHO)的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過人口7%的國家,稱之為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依此界定,2010年台灣地區10.7%的老年人口,除了是繼續朝向高齡社會(aged society)的方向挺進外,推估到2056年之際就可能會增加為37.5%,甚至於一舉讓台灣迅速地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就此而言,關於高齡長者各項 人身需求的廓清及其相關的策進作為,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特別是回應於貧、病、孤、老、閒以及錢不夠花用而來的規範性需求(normative needs),那麼,從活躍老化、健康促進、友善環境到樂活參與這一路走來的建制工程,理應是一項超乎個體經驗的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

表1:台灣人口結構推估

年度別 65歲以上人口 65-74歲人口 75歲以上人口
人數:

萬人

占總人口:% 人數:

萬人

占65歲以上人口:% 人數:

萬人

占65歲以上人口:%
2008年 239.7 10.4 136.5 57.0 103.2 43.1
2018年 348.0 14.7 202.8 58.3 145.2 41.7
2028年 536.1 22.5 314.7 58.7 221.5 41.3
2056年 761.6 37.5 306.9 40.3 454.7 59.7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2006)。《中華民國臺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

二、關於長者的活躍老化、健康促進及其延伸性討論

    基本上,因應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而來的健康促進,相與關聯的生活型態包含了健康責任、正確營養、壓力處理、自我實現、動態生活以及人際支持等六個不同的層面,對此,我們可 以歸結成生理、心理與社會三種不同的概念範疇,並且進一步針對老化而來的身心變化,據以提供相與關聯的論述思考,比如說:在『老身』的生理範疇部份,要如 何從「健康責任」的價值規範裡,以思索自主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如何進行並且得以持續,畢竟,從健康到不健康,就不單單只是一字之差,而是要如何就其老化的歷程(the continuum of ageing),以設計需求分級、分程而來的建置性措施;至於,「正確營養」的行動綱領,其所指涉的應該是界面更為廣泛的養生保健之道,特別是限縮在資訊 的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底下,以檢視意願、能力與結構性限制其及各自所可能產生的干擾因素。准此,健康責任與正確營養的本意乃是要因應老化而來的退化抑或是 惡化情形,藉以思考從生理範疇的持盈保泰到心理與社會範疇要如何地同步跟進!?

    其次,在『老神』的心理範疇部份,雖然勾勒出來「壓力處理」、「自我實現」之兩極式的心理寫照,但是,長者的壓力處理之於自我實現,卻也是一種連續性過程 而來的徵別關係,亦即,從情緒管理、壓力處理、自我概念到自我實現,除了因為老化而來的自我調整外,要如何預防偶發的生命事件(life events),所招致對於壓力的蘊釀、發微、爆發到崩解,進而摧毀了自我所精心建構的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就此而言,關鍵所在不全然在於自我實現的超高層次,而是老化而來的抗壓能力和能量,是否已經被界定成為某種標籤化的刻板印象 (stereotype),進而累積成為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發展後果;連帶地,是必要進一步廓清生理與社會微妙或明顯變化對於心理範疇所造成的衝擊影響!?

  最後,在『老去』的社會範疇部份,「動態生活」以及「人際支持」的層次建構,其所指涉的會是一種避免因為存在性孤獨以及孤獨性存在而來的自反而縮,換言 之,因為老化而來的自我封閉,終究會使得長者將自己逼入更大的困境,不過,要如何針對長者之於活躍老化與健康促進而來的結構性解套,那麼,之所以會造成長 者不斷地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的發展景象,這又未嘗不是直指著某種人身排除以及制度障礙的社會性建構(societal construction),就此而言,一種友善生活環境的營造,自然是當屬於必要而且迫切!?

    總之,樂於看到將不說老、不認老或是不服老以昇華成為某種集體心理結叢的文明化意義,但是,從不老、漸老、慢老、速老、快老、蒼老到耄老,點明了健康責 任、正確營養、壓力處理、自我實現、動態生活以及人際支持而來的長者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還是有詳實議論的空間,特別是架接在對於長者之活躍老化、健康促 進、友善環境與樂活參與的關懷旨趣上!!

三、關於長者的活躍老化、友善環境及其延伸性討論

    事實上,活躍老化的概念內涵是多重的,消極來看,意指著從疾病治療到減緩老化速度而來的停損設置,至於,積極來看,則是指涉從健康促進到社會參與而來的追 求獲利點,因此,對於有關友善環境的營造建構,就成為活躍老化的關鍵所在,然而,就經驗現況來說,像是長期照顧資源未整合、健康預防資源未整合、社區關懷 據點不夠普及、老人送餐服務不夠普及、居家服務人力不足、日間照顧有待開發、臨終老人的安寧照顧不足、無障礙環境仍不夠友善老人、老人家戶維修協助不足以 及高齡就業關心度低等,亦成為當前推動活躍老化所要面對的困境難題;連帶地,諸如積極推動老人志工時間銀行、開辦松年大學並創立銀髮人才中心、增設老人關 懷據點、推廣社區型日間照顧服務、健康預防、照顧服務保證、交通服務、住宅服務、老人住宅等等的策進作為,其首尾一貫的相通情形,更是有它從活躍老化到友 善環境彼此連接的必要。

    基本上,對於友善環境的檢驗判准,可以就其巨視層次以及微視層面分軌並行,這其中的巨視層次包括有整體性、連續性、適當性與有效性,而偏屬於微視層次的觀 測指標則是含蓋有可及性、可近性、權責性、整合性、便利性以及可接受性等,至於,顯現於真實生活世界裡的各項建置措施或改善對策則是包括有:建構一個友善 老人的人行道、紅綠燈、公共運輸系統;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申請計程車、特殊裝備車輛等叫車服務;推動社區型老人健康運動,同時教導老人預防傷害之各種活 動;提升社區關懷據點功能,從健康預防、衛生教育、營養諮詢、休閒活動、福利諮詢、送餐到家、團體聚餐等。准此,關於長者的活躍老化與友善環境這兩者彼此 之間的牽動關係,乃是在於其所建置出來的環境必須是親和的、合宜的與友善的,以便於活躍老化是可行的,就此而言,若干課題有必要先行加以釐清,比如說:

    第一、活躍的老化場域要如何從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以延伸到家庭私領域(private sphere),藉此確切落實從居家式、社區式到機構式等等不同屬性內含的友善環境,進而得以彼此鑲嵌以營造出一個無所不在的活躍老化環境,就此而言,包 括稅式扣抵、費用補助、委外經營或是直接辦理等等不同的介入模式,其所指涉的是國家對於活躍老化而來的立場宣示、政策定位和角色扮演。

    第二、活躍老化的機制設計要如何將「In-cash」(現金給付)、「In-kind」(方案項目)與「In-service」(服務連結)以串聯成為一 種因應場域、情境以及事件等等不同差異狀況而來的搭配措施,就此而言,架接在老化的客觀事實及其所要彰顯主動與積極的正向意含,那麼,關於活躍老化的議題 思索,實有必要就其老身、老本、老伴、老窩、老友、老趣以及老地方,而有其相與對應的配套作為。

   比如說:對於生命周期(life cycle)之於『老身』所應該要有的建康自主管理;其次,『老本』所對應出來的則是一套所得維持的退休給付及其多層次的經濟安全保障制度;再則,『老 伴』所指涉出來的會是如何看待從主流到非主流或非典型的婚姻與家庭結構,及其背後所實有的支持力量,是否已經逐漸地弱化;至於,『老窩』所意指的是關於居 住不安全而來的現代住宅或是以屋養老的應變對策;而關乎到『老友』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更是需要架接在積極老化理論的前提底下,藉此有效地擴充長者的關係網絡;連帶地,『老趣』所牽引出來的則是樂齡快活的終身學習,要如何 從退休之前到退休以後以內化成為一項視為當然的生活型態(life style);最後,『老地方』亦隱含從情感的依附到生活世界的無限寬廣。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活躍老化也必須強化應有的戰略性思考,就此而言,一方面要如何提升問題處遇以及解決對策的行政層級,也就是說,對於從老化到活躍老 化的連結一事,設置所謂中央層級的專責單位,的確有它回應於高齡社會發展趨勢的嚴肅提問,至於,建置一套包括社福、衛生、教育、勞動、經濟、財政等等跨專 業、跨領域、跨部門以及跨技巧的科技整合和照顧管理,方能有效統整推動活躍老化的相關事宜。

    第四、對於長者的活躍老化、健康促進、友善環境及其樂活參與的面向廣度,理應是要寬廣的,就此而言,緊扣『人、事、時、地、物』以及『食、衣、住、行、 育、樂』而來關懷旨趣,那麼,不同的年齡、性別、族群、生理狀況、階級地位、地理區域以及時空環境,都是要有它分層、分級、分階、分段、分時與分程之活躍 老化、健康促進、友善環境及其樂活參與的行動計劃(action plan)。

    第五、對於長者的活躍老化、健康促進、友善環境及其樂活參與的面向深度,也應該是要深邃的,亦即,回應於從經濟安全、所得維持、社會互動、社會接納以迄於 自我成長和自我超越的需求層級論(hierarchy of needs),那麼,推展「樂活參與」一事,更要有它歷程性、延伸性、多樣性、衍生性、深化性以及發展性的需求目標管理。

    第六、落實在活躍老化及其樂活參與的真實景況,那麼,諸如友善老人的環境體檢與改善措施,應該是要確切落實,就此而言,從不安全到安全、從不友善到友善以及從社會排除到社會包容,包括硬體的環境設備以及軟體的觀念充權,都有它嚴肅看待的必要。

    第七、最後,對於從活躍老化、健康促進到樂活參與的貫通連結,倘若是鎖定在「友善環境」面向上,那麼,相與關聯的延伸性思考,也是需要同時兼具的,比如說對於高齡長者從生活世界、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處遇計畫、友善環境到交通設施而來的通盤性擘劃。

四、代結論--從不老騎士到青春啦啦隊的活躍長者

    誠然,對於高齡長者的人身照顧,政府公部門業已展現出一定程度的企圖心,特別是從消極意義的問題處遇,像是老人保護網絡體系裡的通報專線、緊急通報點、法 律訴訟及諮詢、驗傷醫療、個案輔導及追蹤訪視、問安電話、委託安置、受虐保護、財務信託、失依陷困保護等,進展到兼具預防發展性質的健康促進,比如社區照 顧及社會參與體系(老人福利服務、辦理長青學苑、教育宣導及人才培育、長青志願服務等),但是,在邁向一個高齡友善城市的發展趨勢之際,那麼,現存若干的 條件限制依舊還是有待克服,比如說;相關老人福利服務的方案活動設計,缺乏創新性以及深度性;至於,相應於高齡人口及其在家老化的人身需求,那麼,對於改 善老人住宅設施及設備一事,其所牽涉到整體性的建制規劃,還是有待廓清;最後,攸關到長青志願服務部份,多少還是限縮在以近老(55至未滿65歲)為主的 中高年齡人口族群以及性別分佈偏向於女性和集中在特定的職業類別上,換言之,關於從活躍老化、健康促進、友善環境到樂活參與的論述探究,實則隱含某種階層 化的不平等現象。

表2:老人福利服務一覽表

老人福利服務項目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老人

文康

活動

中心

合計 4,875 4,666 4,863
全縣性老人文康中心 35 33 34
鄉鎮市區老人文康中心 293 291 294
社區型老人文康中心 3,552 3,245 3,399
其它 995 1,097 1,136
長青

學苑

辦理

成果

所數 361 387 374
班數 3,780 4,164 4,351
參加人數 117,555 125,821 130,994
男性

女性

37.814

79.741

40,927

83,814

42,312

87,809

55-64歲

65-69歲

70歲以上

41,442

36.583

39,530

41,940

37,915

45,966

40,241

38,439

52,314

改善老人住宅設施及設備 件數 212 359 466
支出經費金額:新台幣元 14,646,484 17,449.008 20,055,598
教育

宣導

合計 辦理次數 3,913 5,288 6,171
參加人數 321,902 454,622 453,799
宣導老人福利業務 辦理次數 3,273 4,392 5,302
參加人數 222,091 291,800 357,672
其它媒體

宣導活動

辦理次數 640 896 869
參加人數 99,811 162,822 96,127
人才

培育

合計 辦理次數 624 703 2,179
參加人數 44,047 51,659 51,270
志願服務人員 辦理次數 406 501 1,907
參加人數 33,588 41,698 40,991
專業人員 辦理次數 218 202 290
參加人數 10,459 9,961 10,279
長青

志願

服務

隊數 179 139 182
隊員人數 合計 8,389 6,033 5,868
55至未滿65歲 5,015 3,711 3,174
65歲以上 3,374 2,322 2,694
服務內容

(人次)

 

 

合計 1,861,990 1,360,850 1,442,994
社會服務 963,879 769,902 824,035
教育服務 176,773 164,120 190,846
諮詢服務 113,508 167,671 162,343
社區服務 282,097 183,976 186,674
其它服務 325,733 75,181 79,096

資料來源: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2011)。

    近年來,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於2007年帶領17位平均81歲的不老騎士完成摩托車環島的創舉,帶動了不老精神,2008年更是完成了50分鐘的不老騎士 紀錄短片,藉此窺見到不老的精神與不老的意義,畢竟,『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的圓夢之旅,其所要面對的包括有家的反對、高齡考照、老化功能障礙以及長 達1,139公里的嚴峻考驗;至於,2009年南部的高雄更是由一群平均年齡70 歲以及加起來超過3,000歲的不服老長者組成所謂的「青春啦啦隊」,藉以突顯『快樂是自找的!』以及永遠展現出青春光采的理念。

表3:推動高齡友善城市計畫的八大面向及其相關內涵

1、敬老:提倡敬老文化、增進跨代互動,鼓勵業界發展銀髮服務和產品;
2、親老:舉辦各種便於長輩參與的服務與活動,包括位置便利、收費合理、容許親友陪伴參加;
3、無礙:持續改善公共空間,符合無障礙標準;如綠燈時間要夠長,要禮讓行人;維持社區的良好治安;
4、暢行:提供長輩搭車的優惠、要有便利的大眾運輸或接送設計;
5、安居:社區有適合不同失能程度的住所與服務;有協助長者住家裝修的方案;還可結合志工,提供送餐和家事服務;
6、連通:主動提供各種重要資訊給長輩,確保長輩與社會的連結;提供資訊時,字體和鍵盤要大,說話速度要慢,要配合長輩慣用的語言;
7、康健:提供各種社會服務、休閒娛樂、運動保健活動、講座或健檢服務等,鼓勵長輩多多走出來參加;
8、不老:支持長者持續就業、參加志願服務或勇敢追逐夢想。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局網站(2011年)。

    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亦已提出包括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交通運輸、住宅、社會參與、敬老與社會融入、工作與志願服務、通訊與資訊、社區及健康服務八大 高齡友善城市的面向指標,就此而言,顯然,從活躍老化、健康促進到樂活參與,「友善環境」裡的大眾運輸交通事項已經是當中一項關鍵的影響變數,但是,環境 要如何是友善,卻也應該是觸動與激發『追求活躍、享受老化』、『樂活人生、積極參與』的一項助力!

表4:WHO高齡友善城市指南大眾運輸部份

內涵 大眾運輸的可及性與可負擔性,是影響高齡者行動的關鍵因素。其中又包含可及性、 可負擔性、可靠性與車次頻率、旅次目的地、對高齡人口友善的大眾運輸、為高齡人口提供的特殊服務、博愛座與民眾禮貌、大眾運輸駕駛、安全與舒適、大眾運輸 場站與服務站點、計程車、社區大眾運輸、服務資訊、駕駛狀況、貼心的大眾駕駛和停車空間等層面。
評估因子
可負擔性

 

1.公共運輸是所有高齡者都負擔得起的。

2.收取一致性並合理的交通費用。

可靠性與頻率 可靠並頻繁的公共交通(包括夜間與周末的服務)。
旅遊目的地 1.公共交通提供高齡者到達目的地的關鍵:如醫院,保健中心,公園,購物商場、銀行及高齡者聚會所等。

2.各地區擁有充足的服務:完善的交通接駁路線在鄰近城市與市內之間(包括外部地區)。

3.在不同運輸方案中,運輸路線具有良好的連結。

高齡友善的運具 1.運具是易進入的、具有低底盤、低矮的臺階,並有寬敞與高品質的座椅。

2.乾淨並維護良好的運具。

3.運具上有清晰的標誌說明數量及目的地。

專門服務 為殘疾人士提供足夠的專業運輸服務。
博愛座 為高齡者提供優先的座位,並尊重其他乘客。
運輸司機 司機是很有禮貌的:遵守交通規則、停在指定的運輸站、等待乘客坐下後才關閉車門、在公園旁停靠,並使高齡者容易上下車。
安全及舒適 大眾交通是安全且不擁擠的。
交通運輸場站 1.接近高齡者生活圈旁有指定的運輸場站,設有座位與天候防護設施,是乾淨並安全的,且具有充足的光線。

2.運輸場站是容易進入的,具有坡道、自動扶梯、電梯、適當的平台、公共廁所,並有容易辨識的標誌。

3.場站與場站間容易到達,並位於易辨識的地點。

4.車站工作人員彬彬有禮,樂於助人。

資訊 1.如何使用大眾運輸將資訊提供給高齡者,並有關於運輸站可選擇的範圍的資訊。

2.清晰易懂的時刻表。

3.巴士上的時刻表標示清楚的路線以利高齡者或殘疾者使用。

社區交通 社區交通服務,包括志願司機和班車服務,使高齡者得到實際的協助並明確地知道地點。
計程車 1.計程車資是可負擔的,對於高齡者或低收入人士提供折扣或補助。

2.計程車是舒適並便利的,具有空間供輪椅族群及步行者使用。

3.計程車司機是彬彬有禮且樂於助人的。

道路 1.道路的維護管理良好、寬闊及充足的光線、良好的設計和適當的流量計算設備、路口具有信號及燈光,並有明確的標誌、排水溝渠,並有整齊、清晰並適當的標誌。

2.監控得宜的交通流量。

3.道路上無遮蔽司機視野的障礙物。

4.執行交通規則;司機須受良好的訓練並遵守交通規則。

駕駛能力 提供訓練駕駛的課程。
停車場 1.提供可負擔的停車場。

2.為高齡者提供靠近建築物及運輸站旁的優先停車區域。

3.設置殘疾人士可先優先停放的車位:靠近建築物及運輸場站,並設置監視設備。

4.接近建築物及轉運站旁,為高齡者及殘疾者提供上下車及接送服務。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局網站(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