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社會安全待廓清】

    隨著文明化的發展進程,這使得關乎到從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人群服務(human service)到社會工作(social work)等等專業名詞的概念內涵,是有它進一步廓清與探究的必要。

表:社會安全制度的概念內涵

相關體系 義務權利 屬性特徵 運作限制
社會保險手段 先自助後互助 規避風險、強制納保、精算原則、大數法則等 生育模式、高齡老化、家庭結構、經濟成長、財政負擔、國際分工、全球競爭
社會救助手段 已無助再他助 滿足需求、最低生活水準、財力調查、中低收入戶、資產累積、脫貧 新貧、近貧、趨貧、工作貧窮、貧窮次文化、貧窮世襲以及標籤烙印、福利依賴、安貧、階層深化
福利津貼手段 無義務僅有權利 社會性賠償、社會性促進 道德危險、福利階層化
福利服務手段 部份義務與權利 兒、婦、老、少、殘等的對象別以及失業、貧窮、家暴、單親、跨國婚姻等的問題別

 

巨視範疇(整體性、連續性、回應性、實際性)到微視範疇(可及性、可近性、權責性、整合性、便利性、可接受性)

本研究整理。

    基本上,架接在整全多層的建制化作為,而必須要藉由保險手段、救助手段、津貼手段以及福利服務手段,以編織一套縝密完備的社會安全網絡,只是,隨著不同時 空脈絡而來的運作意義,造就了上述四種的手段工具,必須與時俱進地相互搭配,藉以進行必要性的福利分工,然而,也正是窮於應付詭譎多變的社會問題及其所相 與衍生出來的福利需求,這使得關於福利意識而來之觀念充權的機會教育,卻也是最為不足與缺乏的,乃甚至於演變成為隱含某種福利迷思的弔詭現象。

    事實上,社會安全制度主要是環繞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福利津貼手段以及福利服務這四種安全界面,對此,我們可以分別賦與各自不同的概念內涵,這其中包括 有社會保險之於『有盡義務才有權利』、社會救助之於『強制勞動換取扶助』、福利津貼之於『好康得到免費福利』、福利服務之於『服務溫暖妳我的心』,簡言 之,社會保險(social insurance)是建基在繳費自助的核心精神上,再透過強制納保、精算原則、大數法則等等的運作原理,並且配合著健康保險、職業災害保險、失業保險、 退休給付年金保險抑或是未來要推動的長期照護保險等,藉以達到降低生、死、老、殘、傷、疾而來的經濟不安全,換言之,扣緊規避風險(risk)而來的社會 保險手段運用,旨在於設置停損點來的未雨綢繆,只是,連帶而來的公民意識和社會連帶及其外部環境因子的干擾影響,像是高齡少子女的人口海嘯抑或是景氣不佳 的經濟蕭條等,多少會對社會秩序(social order)以及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進而危及到社會保險體系的正常運作。准此,藉由自助、互助而來的社會保險支柱,理應是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 但是,回應於『有盡義務才有權利』的迷失現象,卻也突顯了在福利意識的觀念建構上,政府部門以及公民社會還是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

    其次,關於社會救助(social assistant)的論述探究,比較是側重在從無助到他助的運作邏輯,換言之,無論是非常態性抑或是常態性的貧困狀態,架接在災害救助、急難救助、醫療 補助以及生活扶助的方案設計上,藉以讓貧困的狀況不致於漫無止境的不斷擴大,就此而言,社會救助的關懷旨趣乃是在於像是食、衣、住、行、育、樂等等基本需 求(need)的具體滿足,只是,諸如值不值得救助、貧戶、窮人、最低生活水準、財力調查、中低收入戶、資產累積、貧窮世襲、貧窮次文化以及標籤烙印等等 相與關聯的發展結果,卻也讓對抗貧窮一役上,陷入某種脫貧與安貧的迷思和弔詭現象。准此,一套的濟貧措施卻是造就了安於貧窮的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這多少點明了現行的濟貧對策,似乎是少了那麼一些自助與自立的基本要求,乃甚至於讓脆弱的人性誘因加速演變,以成為更為不堪的貧富 階層深化;連帶而來的更是從舊貧、新貧、近貧到工作貧窮的發展趨勢,以致於讓作為社會安全制度最後一道防線的社會救助,加重其角色扮演的負荷性!

    再則,對於福利津貼(welfare allowance)的深究論述,除卻學理上所涉及到像是社會性賠償以及社會性促進的概念內涵外,該種事前不必繳交任何費用且免除任何義務的措施作為,已 然是不斷地在挑弄脆弱的人性需求,特別是回應於民粹政治而來的選舉效應。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無非是用以突顯:台灣地區並沒有隨著社會的進步,藉以提升 應有的文明化內涵,乃甚至於是將福利津貼視為某種必要之惡的權宜措施,如此一來,除了會加速國家的財政負擔外,亦模糊了福利作為一種相濡以沫以及共生共好 的運作真義,至於,各項隱含政策性賄選的福利津貼措施,其所衍生出來債留子孫的財政負荷問題,點明:相關福利作為的設計與供輸,少了對於從個人到個人、從 個人到他人、從個人到世代以及從個人到國家之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價值建構!

    最後,有關福利服務(welfare service)的方案項目和服務連結,固然是可以因為人群關係的建立而得以達到貼心與窩心的服務真義,但是,本質上即糾結複雜、深邃、多樣、分殊以及變 異等等屬性特徵的福利服務,要如何得以在異中求同以及同中存異當中,以找出人群服務的可行作為模式,這一點更是需要扣緊從個體層次、集體層次到整體層次的 論述架構,藉以思索從巨視範疇(整體性、連續性、回應性、實際性)到微視範疇(可及性、可近性、權責性、整合性、便利性、可接受性)而來的全人服務旨趣, 誠然,無論是回應於兒、婦、老、少、殘等等對象別的人群服務抑或是失業、貧窮、家暴、單親、跨國婚姻等等問題別的福利服務,諸如「誰來提供?」、「提供給 誰?」、「提供什麼?」、「怎麼提供?」以及「提供之後的發展後果又如何?」的問題發想,指陳出來的是:要如何在福利服務的供給當中,以誘發和增益出更多 正向以及良性的人性善念,顯然,就這一點來說,現有福利服務體系的整治工程,還是需要更大的變革力道!

    總之,社會安全制度的擘劃,雖然有其包括保險、救助、津貼以及福利服務等多重支柱的建構意義,但是,關於推動社會安全制度一事,卻也不僅僅只是限縮在工具 層次的技術變革上,而是一種擴及到含蓋精算技術、人口推估、財政能力、公民政治、福利意識以及教育宣導在內的目標管理,就此而言,無論是眼前所出現的各項 社會保險制度失靈抑或是燙手山芋的長期照護保險,對於社會安全制度要如何能夠長治久安,實乃是一項國家安全層級的議題思索,就這一點來說,台灣社會顯然還 是稍嫌保守、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