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團膳講求營養,但食材選擇、烹調方式相當局限,口味未必能讓學生接受,業者估計全國校園團膳每日產出約2000桶、500噸廚餘,占全台每日廚餘量約3成。隨著農業部公告禁止廚餘餵豬,各界盼透過「惜食」從源頭減少廚餘,除了教育部國教署菜單設計,家庭飲食教育也要加強。
環境部數據顯示,國內每日廚餘量約1779噸,餐盒食品公會全聯會則指出,校園團膳廚餘就占了500噸,占比約28%。許多基層教師不諱言,營養午餐顧名思義講求「營養」,食材選擇、烹飪方式被規定得很緊,難以兼顧到「好吃」,造成食物大量浪費。
桃園市陳姓國中教師表示,團膳廠商以人頭數計算烹調量,但國中生發育階段,食量跟喜好較不好拿捏,僅周三提供義大利麵、雞塊等特餐,學生比較愛吃,廚餘自然較少。此外,天候也會影響食慾,桃園市基於食安考量,湯品均要求熱食,學生在天氣熱的時候不愛喝。
有台北市家長則說,許多學校沒有自設廚房,團膳業者一早煮好送來學校,尤其有些業者從外縣市運送,菜品悶著時間變長,口味變得不好。且依照合約,團膳業者為了避免學生吃不飽,需提供備品,導致業者不敢減量,儘管學校不斷宣導惜食、進行食農教育,但學生不愛吃的就是不愛。
吳姓小學老師指出,除了青菜悶著容易變質、小孩不喜歡,其他烹飪方式也有規定,導致炸物太乾、滷物不夠鹹,連老師都無法喜歡,何況是學生。
餐盒食品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明信分析,營養午餐必須遵守國教署菜單設計,例如訂有營養成分及熱量標準限制、不可加味精、每日需有2種蔬菜等,設計立意良善,但存在太理想化的問題,部分菜品的接受度就是比較低,官方卻「理想化孩子會吃」,結果就是每次都會剩很多,建議設計菜單時應更貼近現實,而不是照著教科書走。
國教署回應,已請學校加強宣導於日常生活中落實惜食行動,包括購買適量食材、善用剩食、外食打包、分享多餘食物等,並透過妥善規畫餐食分量與食材保存方式,以有效減少廚餘產生。另請學校應定期了解學生用膳狀況,進行滿意度調查並提出改善計畫,提供學生營養又美味的餐食。(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25.11.2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