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前情提要:
根據環境部數據顯示,國內每日廚餘量約1,779噸,這其中的校園團膳廚餘就占了500噸,占比約28%,隨著農業部公告禁止廚餘餵豬,各界盼透過「惜食」從源頭來減少廚餘,除此之外,包括菜單設計、食材選擇、烹調方式、營養成分、熱量標準、飲食教育等,均有同步加強之必要。

………………………………………………………………………………
在一片蔚藍的天空下,有一座名為「希望之城」的校園,這裡的孩子們每天都能享用營養午餐,然而,在這片祥和之中,卻是隱藏著一項困擾著校園的秘密,那就是,廚餘如同無形的雲霧,日復一日地堆積著。

第一幕:雲雀與廚餘山
一天清晨,「雲雀」小飛在空中翱翔時,發現校園後方出現了一座奇怪的山,它好奇地飛近,發現那座山竟是由剩菜剩飯堆積而成的廚餘山,廚餘山散發出陣陣異味,吸引了蒼蠅和老鼠,讓整個校園的氣氛變得不再清新,也就是說,這些午餐的設計初衷乃是為了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只不過,現實卻與理想,卻是相差甚遠。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廚餘?”,雲雀小飛心生疑惑,於是決定展開調查。

第二幕:蒼鷺教授的見解
雲雀飛到了校園旁的一棵老樹上,找到了智慧的「蒼鷺」教授,蒼鷺教授是這片天空中最博學的鳥類,對於人類的行為也頗有研究。

“蒼鷺教授,為什麼校園裡會有這麼多廚餘呢?”,小飛問道。

蒼鷺教授低頭沉思了一會兒,然後說:“這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校園中的營養午餐設計得很注重營養,但往往忽略了孩子們的口味與喜好,此外,食材的選擇和烹調方式受到嚴格限制,導致許多學生不愛吃。”

“那為什麼不改變菜單呢?”,小飛追問。

“問題並不僅僅在菜單上!”,蒼鷺教授繼續說:“這牽涉到整個社會對於飲食文化、教育模式以及資源分配的認知,例如,家庭飲食教育不足,孩子們對於某些健康食材缺乏接受度。而且,團膳業者為了避免學生吃不飽,不敢減少供應量,這也加劇了廚餘問題。”

第三幕:孩子們的聲音
小飛決定深入校園,親自了解孩子們的想法。它飛進了一間教室,偷偷聽學生們談論午餐。

“今天的湯好難喝,又燙又沒味道。”,一個男孩皺著眉說。

“我也不喜歡今天的青菜,好像悶太久了,都軟爛了,更不要說雞胸肉乾巴巴的,還有那豆漿,根本喝不下去!”,另一個女孩附和道。

“但我們老師說要惜食,不然會浪費。”,一個戴眼鏡的學生輕聲說。

“可是不好吃的東西怎麼惜食啊?”,男孩反駁道。

小飛聽著孩子們的對話,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矛盾,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們知道浪費食物是不對的;另一方面,他們對於不合口味的食物卻難以下嚥。

第四幕:廚房裡的掙扎
接著,小飛飛到校園後方的廚房,觀察團膳業者如何準備午餐,廚房裡一片忙碌,廚師們按照教育部國教署訂下的標準準備餐點,他們必須確保每份餐點都符合營養成分和熱量標準,不能添加味精,每日還需提供兩種蔬菜。

“這樣做真的能讓孩子們吃得健康嗎?”,一位年輕廚師疑惑地問他的同事。

“我們只是按照規定做事,但我也覺得有些菜孩子們根本不會吃。”,另一位廚師嘆氣道。

小飛看著廚師們的無奈,心中更加明白了問題的複雜性。

第五幕:惜食行動的啟動
雲雀小飛帶著所見所聞,再次來到蒼鷺教授面前:“教授,我看到了孩子們不愛吃午餐,也看到了廚師們的掙扎。我們該怎麼辦呢?”

蒼鷺教授微微一笑說:“解決廚餘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

1.菜單設計更貼近現實:在設計營養午餐時,不僅要考慮營養價值,也要顧及學生的口味偏好,可以通過滿意度調查與學生共同設計菜單的對話機制,增加學生對午餐的參與感,藉此避免淪為專家學者規範性需求的我執偏見。

2.推廣家庭飲食教育:家庭是飲食習慣養成的重要場域,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對各類健康食材的接受度,例如透過親子烹飪活動來增強孩子對食物來源與營養價值的認識。

3.加強食農教育:校方可以舉辦更多與飲食相關的教育活動,例如參觀農場、學習如何妥善保存食物等,以建立學生對食物珍惜與感恩的態度。

4.鼓勵創新烹調方式:團膳業者可以嘗試更多創新的烹調方式,例如將青菜做成沙拉、果汁或其他更吸引人的形式,據以提高學生接受度,至於,這部分所涉及到餐費價金,實有進行通盤檢討之必要。

5.減少過量供應:在確保學生吃飽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適當減少供應量,同時提供多樣化的小份量選擇,避免浪費。

6.社會倡議與政策支持:政府可以推動更多惜食相關政策,例如鼓勵學校建立剩食分享平台,或與公益團體合作分送多餘食物給有需要的人。

在蒼鷺教授和雲雀小飛的不懈努力下,「希望之城」校園開始了一場惜食行動,學校邀請學生、家長和團膳業者共同參與菜單設計,並舉辦了一系列關於惜食與飲食文化的教育活動。廚餘山漸漸縮小,空氣變得清新,校園重新恢復了往日的活力。

“每一片天空都值得擁有最美好的未來,而每一粒米飯都應該被珍惜。”,蒼鷺教授語重心長地說道。

從此之後,「希望之城」成為惜食行動的典範,其他校園也紛紛效仿,雖然廚餘問題仍然存在,但人們已經開始朝著更負責任、更可持續的方向努力。

後記:
這則寓言提醒我們,解決校園廚餘問題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包括政策調整、家庭教育、社會倡議以及個人認知行為改變,唯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實現資源永續利用與社會和諧發展。

請記住:惜食,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一碗飯、一片菜葉,都承載著無數人的努力,在這片天空下,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每一份恩賜。

誠然,天空依舊蔚藍,而我們能否讓它見證更多珍惜與感恩呢?答案,就掌握在您、我每個人的手中。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11.24:「學生不愛吃,校園日產廚餘500噸」)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